节日多元化的形成原因在于都市民俗天生的复合性。城市化所形成的巨大向心力使不同地域的人口被吸引到一个相对积聚的地点。这些来自各地的居民同时将原生活地的风俗携带到新的都市里面。换句话说,都市人不同生活的方式,既有着历时性的变迁,也有着共时性的涵化。不同性别,年龄,行业,阶层,民族,甚至种族的人将各自的文化来源融合到一起,在传承中又衍生出新的民俗。都市民俗的多元性表现在节日方面就是异质性群体汇集所架构的多维时间观混合。
探讨节日文化,最关键在于对过节主体的关注,他们是一个节日存在的根本。传统社会里作为核心的家的概念是以结合血缘、亲缘及姻缘群体的大家族为依据。在社会中,这些成分都分化成一个个独立经济体的核心家庭。人与人之间粘着成“非血缘的”新生群体。所谓新生群体,指的是一个人由于工作学习等社会生活需要所建立起的后天人际关系网络。迥异于乡土社会自在的生活世界下,人们交往终身都受到的先天地域局限,都市新生群体在交往中实现了自主化的拓宽。相对而然,用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节日更新也就势在必行。对私人空间的神秘化也催生着公共空间的出现,来满足个体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这样,因需求变化而发生的节日整合便回归到原始的轨道上。
节日产生的心理机制是人类不能无休止的劳作,需要通过休息来调节和缓解生产生活的疲劳,达到劳逸结合,也实现劳动效益的最大化。纷繁的城市生活里过多的节日并不见得就是现代化成熟的体现。相反,过滥失去了节庆的本义,不但起不到休整的作用,倒会成为日常生活的负担。都市人“假期综合症”的出现就充分证明了失度节日造成的现代性后果。如何利用节日的休整服务于民众生活,而不是扰乱正常生活是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所以,在社会转型时期,分析节日文化对于都市生活的影响有着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下,节日对时间的划分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量度生活的工具,而成为带有生命性质的重要文化现象。
总的说来,当代中国的都市节日系统是将三大类时间体系混合而成。其中包括传统的农业时间观,现代的官方的法定时间观,还有宗教文化的时间观。这三种时间维度在当下充分产生互动,有冲突、有并行、也有融合,而且,这一系统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三大和谐共生。
传统节日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群体凝聚的重要力量。当代都市人将岁时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通过濡化作用实现传统的稳定与延续。而都市节日系统的复合性决定了它已不再以单一的农业时间观为生活的调节器。在生命中流淌的传统只能作为惯性而存在。剥离原来创造节日的土壤,文化自觉的便凸显出来。节日的周期性出现,不断地固化人们内心的前现代思维。传统节日作为“惯性传统”的承继,更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延续。虽然相应的风俗活动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拥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会丢弃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当吃饺子变为家常便饭时,除夕夜的饺子更带有特别的人类情感在里面。家国一体的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节日,以致民俗文化的核心部分。民俗天生的变异性并不影响到这一点。
随着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对人类心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作为一种因素或是作为一种过程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同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多元的价值观念共存,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受到来自各种方面的影响。此时在国内进行文化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冲击、文化碰撞过程持续不断发生的现时代,对于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帮助人们理解当前社会上少年青年有悖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帮助理解一些非主流的思维模式,释当前时代条件下难以理解的多种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进行文化相关的研究,及各少数民族群体与汉族群体进行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