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的红与黑文字的区别

晚清的红与黑文字的区别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 .书法体在形态由古籍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书法体有两种主要的表现方法:一种方法是承继书法题签的方式使用名家书法题名。利用名家题字,还可以抬高书刊身份,形成社会影响。周瘦鹃的私人刊物《紫罗兰》由袁寒云题刊。具有装饰意味的手写字体已经脱离了手写体的范畴,在转角与笔画上作了装饰性的处理,但是从整体来说仍然具有手写体的意味。字体是无饰线体,结构如当代的黑体。
封面字体_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

晚清民国的封面文字主要有四种表现方法,一种是书法体,一种是辑字法,一种是美术字,还有一种就是印刷字体。随着从书法体变成印刷体,文字在封面的排列也由传统的题款式和界格区分方式趋向与其他要素和谐编排。

1 .书法体

在形态由古籍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书法体有两种主要的表现方法:一种方法是承继书法题签的方式使用名家书法题名。利用名家题字,还可以抬高书刊身份,形成社会影响。《小说月报》改革后,还有读者建议改用书法题字,以符合刊物的地位,可见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题名的风格非常多样,不一而足。甚至有时一位名家为同一刊物的题名,也会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如蒋箸超为《民权素》的多次题字风格就不一致。

书法体使用的另一方法是选用相对工整的字体,如魏碑体、隶书、楷书来书写刊名,而且不署书写者名字,似乎是想以此来与封面上标明出版机构与时间的印刷字体相匹配,比如晚清四大小说的题名均用过魏碑体,《新小说》还用过颜体,而《繁华杂志》等用隶书,《小说时报》《中华小说界》等用楷体题名。这类题字,用字尽量规整,个人风格流露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字模不足的补济方法。这两种方法一直到1930年代的书刊上还有大量的运用。比如,1920年代《社会之花》创刊,主编王钝根就请名家到场庆贺,并请名家留字纪念。

这些题名,陆续刊出在刊物封面之上。周瘦鹃的私人刊物《紫罗兰》由袁寒云题刊。而像《半月》《良友》创刊后,也使用向名家索要题字的方式来扩大影响,只不过考虑刊物风格的关系,这些名家题字被用于扉页而封面仍用美术字。(图1-14 封面题字)

2 .辑字法

辑字是手写题名向美术字过渡的一种方法,1920年的《小说月报》即采用了此法。刊名采用上古碑文或者贴文中的文字,并用双钩法钩出,既有中国书法的意境之美,又有美术字的新奇之感 。1920年代的《半月》也用辑字方法,更是取字于上古的篆体与金文等,用双钩法钩出,并在刊名后面用古代的钱币、玉琮等画成背景图案,填以蓝色,而文字线条则为红字。(图1-15 辑字法的封面题字)

图1-14 封面题字
上:蒋箸超为1916年第16期、1914年第8期《民权素》题字时不同的字体风格
下:《紫罗兰》1925年第一卷第2期封面袁寒云题字、《新小说》1902年第一年第四号封面魏碑体题字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3 .美术字

美术字在民国时期也称为“图案字”,即以艺术方式处理过的实用字体。1920年代,美术字开始流行。在美术字的发展中也可以再细分为三种,一种是具有装饰意味的手写字体,一种是具有模数意味的美术字,一种是通过对结体或者笔画变形更具装饰风格的变形美术体。

具有装饰意味的手写字体已经脱离了手写体的范畴,在转角与笔画上作了装饰性的处理,但是从整体来说仍然具有手写体的意味。鲁迅在这方面有较多的探索。他对陶元庆说过:“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41]比如《呐喊》使用十分简约明了的红与黑对比色,端庄严峻中寓有深意。而《华盖集》的中文与古文均用无饰线体,书名、出版年均左向排列,但书名上方拉丁化拼音“LUSIN”则右向排列。《华盖集续编》则以不同的字体加以排列,显得十分灵活。又如《引玉集》中线条的略加抖动,去除笔锋,形成中西文的混排,均表现出毛笔的意味。陈之佛为《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设计的刊名也是变用楷、隶、篆等字体,通过局部的强化或者弱化,或者通过比例的拉伸,达到与西文能够匹配的效果。(图1-16《东方杂志》第25卷第12期封面与《引玉集》封面美术字)

图1-15 辑字法的封面题字
左:《半月》第2卷第2期封面的辑字题刊名
右:《小说月报》1920年第10期的封面中的双钩集字刊名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符合模数化要求的美术字是指变化接近于当代美术印刷体的文字。在1915年的《新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1期上可见。“青年杂志”四个字用了等线体的样式,字型扁宽,横粗竖细,具有排笔刷字的感觉,施以红色,整个版面散点式的分布,色彩清丽,确如《敬告青年》一文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字体是无饰线体,结构如当代的黑体。而第二卷“新青年”则以魏碑与黑体的混合,字如梯型,粗壮有力。总而言之,新文化早期较喜欢用醒目的美术字体。[42]模仿《新青年》无饰线体的《洪水》也在1926年面世,整齐划一的笔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920年代的《红》杂志则结合了无饰线体与钩线体的方式,减弱了黑体的强度,带来折中的效果。192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种由宋体变体而来的美术字姚体,由于兼有宋体与黑体的优点而常见于书刊封面之上。(图1-17《新青年》封面)

图1-16 《东方杂志》第25卷第12期封面与《引玉集》封面美术字
左:《东方杂志》封面,陈之佛设计
右:《引玉集》封面,鲁迅设计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图1-17 《新青年》封面
《新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1期封面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影)

1926年创刊的《良友》则是变形美术体中较为突出的代表。刊名由主编伍联德设计,字体在转角与收笔上作了变形的处理,特别是出版机构的字体形成三角的结构,感觉十分奇特。这个时期的书刊上,美术变体字也非常多样。鲁迅采用了拟形与适度装饰的方法,在设计《奔流》刊物时,刊名笔画即以起伏波折的线条连贯,如同大河流水的形状;《萌芽月刊》则描绘出绿芽初发的形象;而《而已集》的字体设计,即以隶体变形,化出两点与“迅”下的两点及“集”的两点和下加的一点形成有趣的呼应。虽然只简单的五个字,却变化多端,匠心独具。张光宇的设计则采取了变形设计与立体字设计的方式,像《上海漫画》第10期《汇刊》的刊名处理,每期都不一样,有的是将字作了拉长的变形,像纪念碑一样与图案相配;有的是通过局部的拆解,几个字连成一体,又以圆弧的外形处理,结合深色底形成变化;有的以印章的方式呈现;有的以手写体样式出现。《万象》(第三期)刊名是将文字的横竖比例进行夸张变形,底下的竖线加粗比拟为象腿,横线条卷曲以模拟成象鼻;而在目录页中,《万象》则进行了局部的挪位,竖线微微向外挑开,像象的短尾巴,整个字形像侧面立的象形。《独立漫画》为了配合英文的无饰线体,用了横竖一致的字体,每划竖斜线在起收时加上横向的添笔,结合稍右倾的字体,感觉到向右的动感。《泼克》的刊名中英文上下排列,彼此对应,仿佛英文是中文的倒映。廖冰兄说:“只要看看光宇书写的刊名——《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独立漫画》《漫画界》《万象》,便要信服光宇确实是为汉字的图案化开辟了一条既崭新又宽广的大路。”而钱君匋的字体设计则更是层出不穷。他给《现代》的设计,是宋体的变形处理。《浊流》的设计,则对竖笔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与版面的块状形成了和谐的编排。(图1-18 《良友》与《万象》封面美术字)

4 .印刷体

印刷体出现在书刊封面,也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法,但是由于字号级数的关系,字号并不很大,常见的是宋体。有时为了表示经典与精致,也用仿宋体作封面。比如鲁迅设计的《桃色的云》的封面是在下端以仿宋体列出书名与作者、出版机构名;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书库》即是在32开本的封面上作中国的图案,中间竖排仿宋体的书名;《文学丛刊》也是在小32开本的版面上用彩色单印仿宋体印上书名、作者、丛刊及出版机构名称,简单醒目,充满书卷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