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期印度国际大学交流学习回顾

第六期印度国际大学交流学习回顾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宇轩2015年的1月,很荣幸能够参加云南大学与印度国际大学两校之间的第六期学生交流活动。学院负责老师和同学们对待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认真态度让人感动。其中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博士的讲座《印度的中国研究》尤为精彩。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和谭云山共同创办了中国学院,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此后,国际大学的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在印度均处于领先地位。
第六期印度国际大学交流学习回顾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郑宇轩

2015年的1月,很荣幸能够参加云南大学与印度国际大学两校之间的第六期学生交流活动。在三位老师带领下,我与其他18位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结伴去感受印度的生活、学习和文化习俗。

中印两国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交往已久,这次的访问也以在中印交往中最具代表性的西孟加拉邦的和平乡(Santiniketan)小城的国际大学(Visva-Bharati)中国学院里学习交流为主。

两种文化交流碰撞中,这个是不可缺少的也算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图书研究资料。交流的第一天,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中国学院的藏书以及国际大学的图书馆。数据显示,学院建立之初,中国学院藏书有三万二千多册;后来在与中国不同学校、研究机构交流的时候,通过收集中国各类书籍,加上1957年周总理赠书一万多册,以及1996年中国国家教委赠书等,中国学院藏书已经超过五万册,其中不乏古典书籍,更有《中国日报》以及其他研究性的期刊,学院图书馆布局按照中国传统分类方法分为四大类:古典(经)、历史(史)、哲学(子)、文选(集)。学院负责老师和同学们对待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认真态度让人感动。

尔后两校师生一起听取专题讲座《印度的中国研究》、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泰戈尔和他的教育思想》。其中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博士(Dr.Avijit Banerjee)的讲座《印度的中国研究》尤为精彩。他用流利的中文,生动形象地给大家梳理了汉学研究在印度的发展概貌。根据阿维杰特院长介绍,在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中断几百年之后,泰戈尔于1924年访问了中国,此行在中印两国人民之间重新开辟了友谊的道路,重新开辟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道路。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和谭云山共同创办了中国学院,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此后,国际大学的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在印度均处于领先地位。到了20世纪60年代,印度其他大学纷纷把汉语纳入课程体系中。进入90年代,中国学院进入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据了解中国在1993年向中国学院派出了第一名汉语老师,而教学课程在原有的汉学基础上,也有所创新。中国学院所培养的学生都是研究型的,语言技巧训练在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小。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中国学院也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另外一个讲座——《罗摩衍那》也让人影响深刻。全书一共分为七章,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简单了解了全书的基本情况和书中第一部分的详细内容。《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就连中国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讲座之余,交流团一行也在中国学院院长的安排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印度国际大学的泰戈尔博物馆、国际大学英文系、新语言楼、日本学院等,并与相关院系的师生开展了关于中印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还与中国学院100多名师生一起参加野餐,与老师和所有中国学院的朋友们一起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老鹰捉小鸡。在来回途中也由当地同学们带领我们一起在大巴车上载歌载舞,朋友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随后的一天,我们参观了商元、狄月明、朗青、满欢四位印度学生的家庭,相互之间还赠送了礼物,我们代表团一行也向各个家庭送去了我们真挚的祝福。两校学生还针对中印关系展开了专题讨论会,双方就一些话题、疑惑进行交流提问。这样的互动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深入了解两国学习、生活、文化习俗的机会。尤其是我们前来交流的中国学生,在走访了国际大学附近的乡村、集市、寺庙、公园和工业城市杜尔加布尔(Durgapur)以后,对印度当地的商业、交易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在交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还与印度学生联袂举办了一场中印合璧、异彩纷呈的联欢晚会。晚会上的节目都是我们来到印度以后才开始排练的。每天白天学习、交流,晚上晚饭过后我们就在一起排练的日子可以算是此次交流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了。

在印度国际大学五天短暂地学习后,老师还安排我们到新德里、加尔各答、阿格拉等城市参观,游览了泰姬陵、印度博物馆、维多利亚纪念堂等印度历史名胜和景点。记得去泰姬陵时,为了能够节约时间,一大早我们便在景点外面排队,以便可以成为当天第一个进入景点的旅游团队。观光车在距离景点还很远的售票处便止步了,以免汽车尾气排放对景点内的建筑造成损害。清晨的泰姬陵在蒙蒙迷雾中散发出不可抵挡的魅力,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相组合,由大理石打造出来的这一纯白色的世界,加上玻璃、玛瑙镶嵌其间,无比绚烂,魅力夺目。在短暂的参观即将结束时,阳光终于冲破云层,晕染着亚穆纳河袅袅的晨雾,轻轻唤醒泰姬陵中的精灵,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景点是顾特卜塔(Qutab Minar),堪称印度的比萨斜塔,这是印度第一位穆斯林国王为了庆祝战胜印度教而专门修建的。这座安静、巨大的遗址公园,里面有多个墓塔和几代王朝的遗址。72米高的主塔顾特卜塔气势恢宏,直插云霄,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晨雾中,更让人有一种高深莫测、浮想联翩、恍如隔世的感觉。附近直立一根7米高的铁柱,是公元4世纪建造的,含铁的纯度很高,至今未生锈,让人惊叹。

在与中国学院的学习、交流中,我们深感学院师资力量尚有不足,阿维杰特院长也指出,除了师资,中文教材的缺乏也是现在中国学院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是政府以及学校对汉语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我们参观了其他学院诸如:日本学院、新语言楼等,并与各学院老师交流对比,中国学院的汉语教学相对落后,目前仅有7名正式的汉语老师而博士生导师仅有阿维杰特老师和贾伊妲老师。这与政府的支持与重视成正比例,还希望印度政府加以重视,为中国老师来印度教学提供政策支持,也提高印度老师的工资待遇。此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也没有跟上,多媒体教室缺乏,接待来印访问的代表团的相关活动也只能在Hall Room开展,以便使用可移动的投影仪。其次,在汉语教学方法上,教学模式略显单一。这个大概是因为学院老师均为印度本国教师,而且7名老师中仅有两位老师曾来华留学,虽然自身汉语基础不错,但是教学时缺少创新,在语法解释、词汇辨析、成语俗语等方面的教学缺少新意,很难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对此,中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云南大学也积极配合,于2011年6月与国际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在2011年11月—2015年2月期间,先后派出9名教师(或研究生)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教。目前为止两校之间已进行六次互动访问交流,这些互动、交流为中国学院的本科、研究生学习汉语做出了贡献。

虽然整个访印行程十分短暂,但是却为两国学生构建了长久交流的平台。回国后,我们也经常在微信群、QQ群进行互动,而且也为彼此的研究提供所需的资料,项目虽然结束了,但是构建起来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对于彼此深入了解两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交流期间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木碧戍(Bilas Mukherjee)交谈时提到的:“印度国际大学和云南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项目提供了一个促进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平台。我们知道,中国和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我们平时很少有机会与中国的学生交流。如今,两校间的学生每年都会互访,我们可以借此学习到更多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东西。云南大学的学生真诚、友好,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学习中文,我衷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生参加本项目来到印度。同时,这个项目也帮助云大的学生了解印度的人文,促进了我们两国青年人之间的友谊,这也是维系和促进中印两国关系和友谊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