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1]
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自成立以来东盟各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出台以来,各国经济合作更是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在2002年11月,东盟与中国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在2010年建立了一个由东盟10国与中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表明了这11国领导人的远见,看到了一个市场将带来的巨大商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近,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创造了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这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区域合作集团化趋势的浪潮所迫,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与国际经济紧密融合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入世以后兑现各种承诺,发展双边关系的必然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又一实践,它的建立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只能通过自身的摸索,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因此,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1.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它的前身是由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它的成员国包括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和柬埔寨等10个国家。
东盟成立以来已经成了东盟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的合作组织,为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事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大力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现在东盟内部贸易已占外贸总额的20%,区内投资的增长也十分明显,它的目标是在2010年建成“投资区”,在2020年实现投资自由化。在政治方面,它强调保持中立和平衡的原则,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加强与大国合作协调的政策。同时,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商讨促进建立信任机制,发展预防性外交机制和解决冲突的途径,为亚太各国增进信任、缓和紧张、消除潜在热点、保持地区稳定等发挥积极作用。
东盟地处印度洋至太平洋的咽喉地带,在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20个国家中,东盟就占了7个,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东盟是中国的重要安全屏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环节。也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东盟和中国可以在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这五大重点领域上合作发展。另外,东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而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它们在人权、宗教、领土完整和政治上给予中国极大的支持,因此东盟是中国倚重的重要国际力量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开始有了改善。经过双方将近10年的努力,中国与东盟开始进行官方往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真正突飞猛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分别与新加坡和文莱建立了外交关系。另外,中国与越南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相互对抗后,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4年7月23日,东盟秘书长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曼谷互换文书,从此东盟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正式确立。这样一来,自东盟成立后,中国首次与所有的东盟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双方关系也进入了最佳时期。
1997年,在东盟成立30周年之际,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又一次为双方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会晤结束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表明双方关系开始走向成熟期。
2003年10月8日,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议定书,以及签署信息通信谅解备忘录。中国和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此次会议的成果表明,中国同东盟关系进入了经济、政治、安全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200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2005年12月,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根据温家宝的倡议,会议决定在原五大重点合作领域的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列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此外,东盟宣布中国正式成为其东部增长区的发展伙伴。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在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
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1999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11月,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的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这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和东盟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议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
(1)对于东盟,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东盟经济的脆弱性和缺点暴露无遗,并且证明了东盟对美日两国市场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但是2000年后,这两大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市场上,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本来就放慢增速的美国经济受到进一步打击,国内市场需求开始萎缩,对各国的进口量也大幅锐减,这对以依赖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东盟各国经济也大受影响,新加坡的GDP增长在金融风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日本市场上,曾经为东盟经济起飞做出贡献的日本经济近10年来长期陷于不景气。所以说,东盟现正面临着两大主要出口市场萎缩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等考验。
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相反,中国经济近年来却在高速增长。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是全球化和区域化。有针对性地、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有利于国家自身的发展。所以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甚至建立共同市场,给东盟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第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会提高东盟成员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力;第二,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东盟的国际地位日渐转弱的颓势,使东盟继续保持其重要经济区的地位;第三,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已获得普遍的认可,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与中国保持良好、持续的经贸往来最好的途径,借助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有助于东盟摆脱对日、美市场的依赖;第四,东盟企业可以比别的国家更快、更好地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
(2)对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它会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如果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与多方竞争的环境下,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区域间的广泛合作,尤其是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双方来说,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存在的传统友好关系,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双方贸易往来的加强;有利于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本区域内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交往。在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的20个国家中,东盟就有7个。贸易安排一般首先在相邻国家间开展,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自由贸易安排就是在相邻国家间形成的。因此,中国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近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取得了迅速改善和全面发展。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1995—200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
200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性的78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2.9%。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4年底,双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时提出,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的7000种产品在大幅降低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更加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这有利于东盟国家的产品扩大对中国市场出口,也有助于中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从东盟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
当时估计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如表5.1.1所示。
表5.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部分关税消减情况
续表
中国与东盟自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边贸易大幅增长。如表5.1.2所示:
表5.1.2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1991—2008)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采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网站。
注:2008年的数据仅含1—5月的。
从双边货物贸易来看,2007年双边货物贸易超过了2000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温家宝提出的到2010年双边贸易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如果从1991年算起,到2007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增长了23倍。双边自由贸易区计划下双边货物贸易协议的落实,对双边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经过几年的减税努力,双边货物贸易关税水平已大大降低,2007年中国从东盟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已经下降到5.8%。从表5.1.2可以看出,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双边贸易中中国进出口中所占份额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东盟继续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来源和第四大出口市场。同一时期与中国的贸易在东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缺乏足够的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相似,缺乏足够的互补性,存在竞争。由于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因而目前双方的贸易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多数产品仍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低,因而在产品的出口上存在着竞争。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都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并都以美、日、欧为主要出口市场,同时进口都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双方在第三国市场上竞争明显,不利于形成贸易创造效应。
2.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属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而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成员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2007年,新加坡的人均GDP达到34152美元,居世界排名第21位;而柬埔寨、老挝的人均GDP却只有600多美元,缅甸更是只有人均239美元。盟内最富裕的国家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间差距为143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各成员国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统一的进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东盟内部缺少核心的经济力量
东盟内部缺少核心的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主导权纷争激烈。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核心经济力量的协调和引导。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从人均GDP等指标来看,相对东盟内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等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暂时承受不起“引擎”的角色,而东盟内部又缺少一个足够强大、能够担负起稳定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区域政策的国家,使得东盟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另外,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的优势商品会直接损害其国内的产业,同时受某些国家“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东盟成员国对中国怀有一种敏感的戒备心态。因此,领导权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资源暂时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4.中国对东盟的持续贸易逆差
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中国一直存在着贸易逆差现象,如表5.1.3所示。
表5.1.3 1994—2007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虽然在2004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在逐年下降——2004年为200.8亿美元,2005年为196.3亿美元,2006年为182.2亿美元,2007年为141.9亿美元,但与1994年到1997年每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均不超过10亿美元的情况相比,逆差在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5.中国企业忽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互投资是2003年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强调深化中国与东盟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
多年来,东盟资本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仅1999—2006年,东盟10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14287个,合同外资金额383.017亿美元(1999—2005年),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47.958亿美元。2006年,东盟10国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186家,比2005年下降0.6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511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93%。而截至2007年年底,东盟各国对华投资达到47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东盟各国对华投资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其中,新加坡的投资为300多亿美元,占东盟对华投资总额的70%。
然而,与东盟资本对中国进行大量直接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2001—2005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累计仅为15亿美元,而在2003年年底,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额就达到323.7亿美元。到2004年,东盟国家在华累计协议投资金额为698.97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48.38亿美元;而同期中方在东盟实际投资金额只有10.11亿美元,仅为对方的3%。从世界范围看,东盟是世界投资的热点地区。2004年,东盟的直接投资额为25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9%,高于全球投资增长水平。但中国和东盟的投资合作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以中国在东盟到2004年为止的实际投资10.11亿美元计算,其占东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不到1%,并且投资在东盟各国的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五国,占投资总额的85%。
6.金融危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冲击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世界各国并向实体经济蔓延,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已进入全面衰退,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里,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和多数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占很大比重,对出口的依赖性都较大,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很高,中国达60%以上[2],新加坡为433%、泰国为132%、菲律宾为83%、印度尼西亚为54%、越南为160%,且泛北部湾地区各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和欧盟,占80%以上。
从中国经济来看,这场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和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但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表现为出口增长放缓。中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2007年为例,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2%。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减少它们的需求,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这一点目前已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有所体现。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从东盟经济来看,2008年,由于受粮食和石油涨价、美元贬值、金融危机等影响,东盟经济结束了几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各国经济增长普遍放缓。2008年,印度尼西亚经济仍增长6.2%,但下半年明显放缓。根据越南统计总局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越南GDP增长6.23%,明显低于前几年7%~8%的增速。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日前公布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马来西亚经济取得了6.7%的增长率,同比有所上升,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已经从上季度的6.3%滑落至4.7%。菲律宾2008年1—9月GDP同比增长4.6%。据泰国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消息,2008年第三季度泰国经济增长率为4%,低于第一季度的6.1%和第二季度的5.3%,1—9月泰国经济增长率为5.1%。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2009年1月2日的声明称,该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与上一季度相比负增长了12.5%,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环比负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增长了2.6%。该报告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新加坡制造业指数同比下滑9.0%,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在内的服务业活动指数则同比增长了1.1%。东盟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有先降后升或升降不定的特点。
从中国-东盟双方贸易来看,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311亿美元[3],较上年增长14%。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114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中国从东盟进口11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中国贸易逆差28亿美元,较上年的140亿美元逆差大幅下降,中国对东盟10国中逆差的国家有三个,即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中国与其他七国均为顺差。
2008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按数额排序为:马来西亚(534.7亿美元)、新加坡(524.4亿美元)、泰国(412.5亿美元)、印度尼西亚(315.2亿美元)、菲律宾(285.8亿美元)、越南(194.6亿美元)、缅甸(26.3亿美元)、柬埔寨(11.3亿美元)、老挝(4.2亿美元)和文莱(2.2亿美元)。
2008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按增速排序为:老挝(57.5%)、越南(28.8%)、缅甸(26.4%)、印度尼西亚(25.7%)、柬埔寨(21.3%)、泰国(18.9%)、马来西亚(15.2%)、新加坡(10.5%)、菲律宾(-6.7%)和文莱(-39.1%)。
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速(14%)低于中国对外贸易增速(17.8%),并呈逐月增速减缓走势,其中12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3%;2009年1月份,中国对外贸易额同比下降29%,而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则下降了36.6%。贸易额下降主要受世界金融危机,尤其是全球电子市场不景气的影响,而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第一大类产品就是电子产品。
尽管双方贸易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已经建设数年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让中国和东盟多了份应对危机的力量。2009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为9.8%,而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则下降到2.8%。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为双方企业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企业产品出口对方市场,或可进口零关税的产品用于生产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而将逐步改变中国与东盟贸易过分依赖电子产品的现状。
三、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
1.加强互补产业部门的合作
在一些产业部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科技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中互补性最强的环节。东盟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文莱等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科技力量的提高是其工业化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平相对于东盟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将其注入对方的发展进程中,必将获得双赢的成效,因而,双方在科技方面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在农业、能源、交通、通讯、金融、旅游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双方企业应通过承包工程、投资参股、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加强在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政府应鼓励双方加强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的实用技术转让和人员培训,以提高双方贸易的依存度。
2.加强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
加强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是自由贸易区建设所需要的政治保障和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南海争端骤然升级。先是菲律宾议会通过了2009年度“菲律宾群岛领海基线议案”,将中国拥有的两组岛屿——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岛屿。接着,2009年3月,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登上我国的弹丸礁“宣示主权”。
2009年3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巴达维登上弹丸礁一事表示:“中方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愿通过协商妥善解决有关争议。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解决南海领土争端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解决。加强中国与东盟有关各国的经济合作、军事交流、民间外交,都有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
3.解决中国持续贸易逆差的问题
关于中国持续贸易逆差的问题,首先中国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与东盟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向东盟扩展。其次,针对中国对东盟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应运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这类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地位。同时,提升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为推动中国国内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到东盟国家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规模以及东盟各国的不同特点,灵活地开展与东盟10国的服务贸易。
4.建设中国-东盟共同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在参加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与东盟国家密切的经济关系有利于加快对外经济关系多样化变化的步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大大加强中国与印支国家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不仅将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有利于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创建一个真正能发挥经济发展先导作用的区域组织,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个有序、稳定的环境。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不够的,应该考虑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共同体,这样中国和东盟将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共同迎接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