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社会形态主要是指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的重心在以资本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因而专门论述前资本主义的篇幅很少,但是在与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比较中,马克思发现了它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人对人的直接依赖性。也就是说,个人对于共同体而言是非独立的,无论是西方的奴隶制、农奴制,还是东方的亚细亚所有制,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如马克思所说:“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活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2]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奴隶主对奴隶,领主对农奴,亚细亚皇帝对臣民的直接支配权;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任何一方离开了对方都不能生存和发展。造成人对人直接依赖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在自然界面前还无能为力,任何人离开了群体都无法独立生活,人们只有互相依赖,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结成某种共同体形式,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更好地向自然作斗争。共同体的存在,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无论这种共同体最初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如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氏族、部落等),还是以地域或政治为基础(如奴隶社会、亚细亚社会和西方农奴社会),都表明了人对人的直接依赖性。也就是说,个人对于群体是非独立的。
第一大社会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直接以自然产物为主要生存来源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土地财产和农业构成经济制度的基础”[3]。分工和交换很不发达,一切以自给自足为主。正像马克思所说:“自然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此外,它还要以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农民家庭不依赖于市场和它以外那部分社会的生产运动和历史运动”,过着“几乎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4]。
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世界曾经存在过的渔猎经济、村社经济、奴隶制城邦经济、中国古代中央王权下的小农经济和地主经济、西欧中世纪领主庄园经济本质上都是自然经济,从今天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它们都具有封闭性、有限性、重复性、保守性的特点,因而是一种低级的经济形式。所谓封闭,是指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或生产要素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完成的,分工和交换很不发达,一切以自给自足为主。所谓有限,是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因而生产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生产动因和目的都是非常有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这种状态下生产的东西不多于他直接的需要。他需要的界限也就是他生产的界限。”[5]即使是作为统治阶级,他需要的东西也是以他直接消费能力为限。所谓重复性,是指生产的单调和重复,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前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即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复。”[6]所谓保守性,是指它对商品市场经济的排斥,亦即对新的生产力的排斥,“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7]。关税壁垒、重农抑商、技术保守、限制人口流动,在客观上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今天市场经济的眼光看,自然经济是一种有限的、保守的、落后的经济,但在历史上却有它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纵观人类史,自然经济不仅在时间上跨越了许多世纪,而且在空间上囊括了全球各个地区,凡是人类,都必然要经过这一历史阶段,这是因为人类无法跨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直接走向高级社会。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大社会形态,它孕育着未来的一切发展。自然经济的最重大世界意义就在于保存了人类,发展了人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一大社会形态逐渐为第二大社会形态所代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