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沟通的信息学模型

人际沟通的信息学模型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信宿并不只是消极地接收对方的信息,而要对接收到的信息理解后作出反应,告知沟通对方;只有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才是有效的人际沟通。此外,在人际沟通这样一种闭环系统中,反馈还对人际沟通系统和过程构成一种自我调节和控制。
人际沟通的信息学模型_人际沟通学

模型是对原型的一种简洁映现,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模型而达到的抽象是人类对客体认识的深化,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人际沟通作为人类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我们可以利用模型这种认识工具对其进行简洁的刻画,以达到对这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就人际沟通研究而言,模型至少具有五种功能:(1)构造功能,即模型能够揭示人际沟通过程中各(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先后次序、排列方式、结构形态以及与外界的联系;可以使我们在观照、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时能获得整体的形,认识到这一要素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互动形貌。(2)解释功能,即我们可以用模型来观察和分析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用它来回答和解决信息交流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且能够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和清晰的描述,将结果或答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3)引导功能,即模型可以引导人们关注人际沟通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干预之、调控之,使自己的工作和沟通活动能始终沿着一条比较正确的轨道进行。(4)简化功能,即模型可以使其接受者的研究工作不再需要从起码的原则和基础开始,使其接受者可以跳过一些要素,简化一些步骤,集中精力和时间去揭示人际沟通过程最微妙、最深奥的本质特征和运作规律。(5)预示功能,即模型可以对某一项人际沟通活动的进程或结果进行预示或预测,至少它能够为估计信息传递的各种不同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其假说,提出增强人际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模型的上述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在对人际沟通系统各要素展开详细考察之前,先构建一个能够简洁地映现整个人际沟通过程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人际沟通模型,以便我们对人际沟通这一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社会活动的整体形貌先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在前面,我们曾反复强调人际沟通本质上就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如果我们从人际沟通的这一本质特性出发并借用现代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那么我们便可以从信息学的角度将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用模型勾勒如下(见图0-1):

图0-1 人际沟通的信息学模型

由以上模型,我们不难看出,人际沟通实际上是由沟通双方的一系列互动活动(过程)构成的一种闭环控制系统。所谓闭环控制系统,即是指具有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或者说:“如果在一个系统中,用关于被控量的值的信息产生控制力,则这种系统叫做闭环系统。”[9]作为一种闭环控制系统,人际沟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信源,即指人际沟通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一方,它是整个人际沟通活动的第一主体;(2)信息,即被交流的意义内容,通常它可以消除或减少作为信宿的沟通主体在某一方面的不确定性;(3)符号,即沟通信息的载体,在人际沟通中,负载信息的符号可以分为言语沟通符号和非言语沟通符号两大类;(4)编码,即指作为信源的沟通主体根据符号编排的规则(言语沟通符号的语法或非言语沟通符号的一般惯例),把自己欲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内容转换为沟通对方能够理解的符号的操作过程,这是信源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步骤;(5)传媒,指的是信息得以传递的媒介,符号化的信息只有以各种媒介才能被人们接收;(6)信宿,是指人际沟通过程中接收信息的一方,它在人际沟通活动中担当着第二主体的角色;(7)解码,作为整个人际沟通活动成败与否的决定性环节,它是指信宿对信源发来的信息符号进行领会、理解,以恢复其原义进而从中获取其载荷的信息的思维操作过程;(8)噪音,泛指人际沟通过程中一切妨碍信息有效传递和交流的干扰因素,我们在此使用的噪音概念要比经典信息论中的噪音概念在含义上更加宽泛;(9)反馈,是指信宿对信源传来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它是构成信息传递双向性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社会活动,人际沟通本来就是双向的信息交流。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信宿并不只是消极地接收对方的信息,而要对接收到的信息理解后作出反应,告知沟通对方;只有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才是有效的人际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沟通过程就是一个闭环的、不断反馈的过程。此外,在人际沟通这样一种闭环系统中,反馈还对人际沟通系统和过程构成一种自我调节和控制。因为沟通双方的信息输出,作为对方接收的反馈和控制信息,势必对沟通双方在人际沟通中的态度、情绪、行为产生影响,而双方要想使人际沟通活动维持、发展下去,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根据相关反馈调节自身的行为和输出;这样,沟通双方便在实际上轮流充当着“施控者”(信源)与“受控者”(信宿),从而使整个人际沟通系统基本上始终处于闭环控制状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反馈实际上是信息的逆传递,它意味着一个新的信息传递过程的开始,如前图所示,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对称的,而且沟通双方传递信息的内在机制也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本书中便没有另辟专章详细讨论反馈问题,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反馈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不重要;相反,如同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那样,人际沟通本质上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成功的人际沟通不仅要求信源准确无误地发出信息,而且还要求信宿做出积极的反应,只有这样进行互动,才能实现有效的人际沟通。

以上我们对人际沟通的信息学模型及其构成要素作了一个十分简要的描述,最后,在结束本小节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指出,任何“模式(型)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以及含有某些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10]。再好的模型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完备的和永恒的模型,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着的,都是变动不居的。作为人的认识的反映——模型,也必然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甚至更换。从本质上说,模型的发展和完善(似乎)是没有极限的,这就像人的认识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一样。这对于包括以上模型在内的所有沟通模型来说,亦不例外。

【注释】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01页。

[2]转引自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3]马成立:《控制论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4]钟坚等:《社会沟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5]马成立:《控制方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8]参见殷陆君:《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6页。

[9][苏]列尔涅尔:《控制论基础》,刘定一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

[10][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