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方初次见男方家长给红包吗

女方初次见男方家长给红包吗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办“双喜婚”之前,女方过门到男方的这个程序,当地称为“小结婚”,那么,一般意义上的婚礼就叫做“大结婚”。“小结婚”指的是不举办婚礼,女方直接到男方家去。在“小结婚”和“双喜婚”之间的时间间隔有长有短,长的有八九年,甚至更长;短的也有一二年。男方家定下“双喜婚”日期后,要提前通知女方家,让女方家有时间准备置办嫁妆。
双喜婚_僵化的田野:从双喜婚到恐惧

当地的双喜婚是指过门时采用小结婚的形式,当生小孩满月后(一般指男孩,如果生的是女孩,不请客办酒席或即使请客也不隆重)就办酒席,一方面庆祝小孩满月,一方面女方家才送嫁妆,并在男方家举行婚礼的一般程序。

1.小结婚

当地人告诉我,按照古老的结婚方式,就是结一次婚,结婚就是结婚,结婚以后生了小孩,第一胎(特别是男孩,女孩一般不请客)也要请客,这叫“满月酒”。现在大部分不结婚(指一般意义上的婚礼),而是办“双喜婚”。在办“双喜婚”之前,女方过门到男方的这个程序,当地称为“小结婚”,那么,一般意义上的婚礼就叫做“大结婚”。“小结婚”指的是不举办婚礼,女方直接到男方家去。这一般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请算命先生选好日子过门。算命先生会要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双方生辰八字不能相互冲突,这是“合八字”。然后选择黄道吉日,在这天,女方到男方家。选择了一个好日子,象征着未来更顺利地生儿育女,多生小孩。有些家庭特别重视选日子,像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特别是几代单传的家庭,更重视选日子。

要是不请算命先生,双方父母也不懂看日子,就选大年三十那天过门,这是第二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过门时女方会有陪嫁者前去,人数不多,主要是兄弟姐妹或隔房(FBC)的兄弟姐妹,但其中一定要有一位父亲的兄弟的爱人(FBW)或兄弟的爱人(BW),对这位送亲人有特殊的要求,要求此人一定要儿女双全,“有儿无女不行,有女无儿也不行,无儿无女更不行”。若在父亲的兄弟的爱人(FBW)或兄弟的爱人(BW)中没有符合这种要求的人,就要在本家族中找这样的人。送亲人数一般在5~6人,其中女方父母都不去。男方家也没有亲戚到场祝贺,只有男方的朋友(主要是男方的堂兄弟姐妹和同寨子的同龄人)买一些鞭炮来放,以示祝贺。在这一天,男方家大方一点或经济条件好一点,也会杀鸡杀鸭招待,至少也会是酒肉相待,但场面并不隆重,大概二十来人的规模,也不算作请客。这一天,女方家里什么也不办,冷冷清清的。

第三种情况是父母反对这门亲事,而女儿又执意要嫁。“现在是新时代,两个年轻人自己愿意,父母同不同意都无所谓”,如果女儿征求不到父母的同意,便与男方约好时间(一般是赶场日),直接来到男方家。女方来了以后,男方父母也不好反对,即使反对也只能悄悄对儿子一个人说。一般会对儿子说你们双方是否真心实意,是否已经考虑成熟了,不要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让同寨子的人笑话。一是不要违背国家政策,要达到婚龄;二是自己还年轻,是否已经考虑成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不可儿戏,双方一定要考虑清楚。如果双方表示意志已定,没有问题,那么第二天,父亲本人或委托他的亲戚或他认识的女方的亲戚,带着酒、肉、烟去女方家,通报女方的父母“你的女儿到我家了”,算是报喜。若女方父母同意或至少不反对的话,就会收下礼物,但女方家并不表态,即使心里同意,口中也不说。然后女方的母亲会立刻跟报喜的人到男方家把女儿带回去。“因为女儿是私自过来的,家族会觉得没面子,不光彩。”在接女儿回去时,女儿会悄悄跟男方约好日子,在哪天(主要是赶集日)哪个地方约会。这时女儿会再次悄悄来到男方家。然后母亲又来把女儿带回。这样一来一往,少则一次,最多三次,以维护女方面子,也表示女儿珍贵,不肯轻易嫁人。母亲把女儿接回来后,男方要去女方家求。“你如果同意,我会把她当自己女儿看待。”如果女方并不同意,便不收礼物,但也会到男方家来接女儿,若女儿不肯回,则可能导致不认这个女儿了:“你不要回娘家了。”雀儿寨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女儿到男方家后,女方家长不同意,女儿又不肯回,父亲便宣布断绝父女关系,不要这个女儿了。甚至女儿生了小孩后也不让女儿回娘家。后来,一直等到父亲过世,女儿结婚也有十多年后,女儿才得以回娘家探望。一般情况下,女儿有了小孩后,大多数女方父母即使原来反对,到这时候也只好同意。

2.女方置办嫁妆

当地人这样告诉我:“以前男方家大概送女方家2000元的费用就够了,报答女方父母的养女之恩。以后打什么嫁妆,由女方父母自己打。现在男方给七八千元,有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就给得更多,没有定数。男方送女方的钱,女方父母帮忙存起来,以后女儿有孩子了,要办喜事了,女方母亲把钱取出来,置办嫁妆。如棉被,背小孩的那些日用品,都是女方父母自己办,家具大部分也是由女方自己准备。一个妈养的兄弟姐妹一起商量谁送什么,不包括棉被。其余的亲戚送什么不管。将来我的女儿出嫁,我搞两三床好的棉被,不然送太多划不来。舅舅、表弟、姨妈、姑妈都送。比较亲的才送棉被。舅舅有钱的话,就送贵一点,比如:席梦思、沙发、摩托车、冰箱。我姐姐的第二个女儿送到(出嫁到)米陀,我送的席梦思,外面的亲戚就不管了。我女儿出嫁,你要还礼过来,要大致相当。如果我太穷了,买不起,你也不能怪我。”

在“小结婚”和“双喜婚”之间的时间间隔有长有短,长的有八九年,甚至更长;短的也有一二年。在这段时期,凡遇农忙季节,一般男方都要去女方家帮忙,犁田、插秧、打谷等无所不帮;逢年过节,男方照例要带上一份礼物去女方家,比如清明节一般是带粑粑,重阳节一般是带两只肥大的鸭子(湘西苗族历来有养鸭子的习惯,每年到这个季节,大群大群的鸭子都上市贩卖,因此这段时期送的礼物多为鸭子),过年(湘西苗族一般也过春节)时送的礼物一般为年粑、猪腿之类。

男方家定下“双喜婚”日期后,要提前通知女方家,让女方家有时间准备置办嫁妆。从前述可以知道,男方要送现金给女方,当地俗称“折嫁妆钱”。在访谈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女方家最终所送嫁妆的实际价值大大超过男方所送的礼钱。在实际例子中,嫁妆的多少,当依女方的财力和男方家所送礼金而定,一般富裕人家多送“全堂嫁妆”,经济条件不济的家庭就酌情少送些。送“全堂嫁妆”的一般是把男方的内房(卧室)、火塘房、堂屋所应有的家具摆设都要置办齐全。过去苗家内房一般有两门大柜一对、小花柜一对、箱子两口、凳子两个及梳妆台一个;火塘房一般有碗柜一个、小方桌一张,堂屋中一般有小木椅子八张、睡柜(装粮食用)两个,富裕之家打的睡柜特别大。家具打好后,一般漆成大红色,俗称“满堂红”。各式家具上常雕凿龙凤、花草等图案,工艺精湛。

近几年,置办家具有些变化:以前,基本上是请木匠师傅到家里来打制,而现在很多都是直接在市场上买组合家具;以前送的属于火塘房和堂屋的家具(如碗柜、小方桌、睡柜)现在基本不送;以前,在所送家具中没有床,认为床应由男方家自备,而现在也有了席梦思的出现,并且一般是由舅舅来送。

女方父母除打制家具外,还得请弹花匠弹棉被。这弹花匠做好的第一床棉被称“正被”,即供新婚之夜所用的喜被。除“正被”外,女方父母一般还需再准备两床棉被,一床给新娘备用,一床送给男方父母。此外,女方宗族里的叔叔伯伯及姑姑、舅娘等,也都要赠送一床棉被。这样,女方父母一般送给女儿的棉被共十二床。现在虽然大多数并不请弹花匠来家弹棉被,而是从市场上购买,但也会区分出一床“正被”。此外,衣服、裤子、布鞋,也是需要置办的。

嫁妆里另一项开支较大的便是金银首饰,特别是苗家人最喜爱的银首饰,这也是“双喜婚”前必须准备好的礼物之一。富裕之家女儿出嫁时,仅银首饰就有几十种,重量达二三十斤,一般家庭也有5~8件,重约一斤。这些首饰有帽、凤冠、耳环、戒指、项圈、手镯、带链等,其中以耳环、戒指、手镯、项圈最为常见,为婚嫁时必不可少之物。

此外,为新生儿准备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举办过的“双喜婚”的人家,都能看到小孩子骑的小自行车,这绝大部分都是女方家当嫁妆送过来的。还有背小孩用的小棉被、花带,女方也会送一二套。当地妇女在做事或带着小孩外出时,习惯把小孩子背在背上,首先是用花带在孩子背部上下、交叉缚一遍,再用棉被包住。她们背小孩子能做到既让小孩尽量舒展,又不影响到自己的行动。

3.男方迎嫁妆

“双喜婚”那天,首先要有迎亲队伍由男方家出发,出发时间一般由男女双方家庭距离远近来定。距离很远的可以提前一天到女方家,距离近的可以“双喜婚”当天从男方家出发。“双喜婚”的前后,女方家不办酒席,如果迎亲队伍提前一天到,则只给男方家迎亲人、本家宗族及路程较远的前来送礼的亲朋好友们供一顿晚餐和夜宵。晚餐时,传统的方法是开一“长席”来招待远方客人和几位家族中人。现在一般都改用圆桌,八人一席。晚上主人一般会放几盘苗歌磁带,到夜深时再吃碗甜酒或米饭当夜宵。场面并不像办喜事那么隆重,要不是这家人堂屋里摆满各式各样崭新的家具和花花绿绿的被子、皮箱之类嫁妆的话,你也很难看出这家女儿明天就办“双喜婚”了。当地的解释是,热闹场面主要是在男方家那边,女方家没有必要举行隆重的场面。

迎亲队伍里主要有:

引亲爷,也叫男方主管。他是迎亲队伍中最重要的人物,整个接亲队伍由他主持,所有礼仪由他应对,代表男家处理一切大小事务。能担当此重任的一般是身体健康,心性豁达善良,且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壮年男子。这位男子一般也是男方家的家族中人,有的就是男方的叔叔或伯伯。唢呐师二人,负责奏乐。火炮手二人,负责施放鞭炮之类。抬嫁妆爷多人,人数一般与嫁妆件数相对应,既要把全部嫁妆抬完,又不能有人空手,而且数目要求是双数,不能是单数。

迎亲客人到齐后,女方家将要送给女儿的全堂嫁妆摆在屋前坪场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床崭新的被子,这些被子要一床一床的重新折过。“折被娘”要选公婆齐全,儿女满堂,身体健康,只结过一次婚的能说善唱的中年妇女担任。在女方家她是“折被娘”,而到男方家后,她就是“开被娘”了。新被要折成四方形,折好后用红绣带十字交叉捆好,然后交给女方叔伯母放在“宝杠”(一种用木方做成的四方形的木框架,多漆以红色,一般用来抬被子,抬时需要两人)内。“折被娘”每折一床,就由女方母亲将预先准备好的吉祥物放在被子内,比如红蛋、粽子等。若“折被娘”会唱苗歌,要边折边唱,或者请专门的歌师来唱,也有些就干脆没有唱歌这一环节了。

“送亲客”除了“开被娘”还有女方的哥嫂和五六位宗族兄弟。一切准备就绪后,引亲爷走在前面,双方礼炮齐响,迎亲、送亲队伍便在鞭炮、唢呐声中出发了。由于湘西苗族地处山区,以前运送货物多靠肩挑手提,没有修盘山公路前,即使有车也无法通行。女方家的嫁妆都是整理成方便抬的形状,如果男女双方家庭距离太远,又通了公路的话就可以租车。车一般开到男方家村口,然后把嫁妆一件一件抬着去男方家。另外,在送嫁妆队伍中,还有一批特殊的“送嫁妆客”,他们是新娘母亲、宗族叔伯姑母、舅母等宗族近亲,这是送亲客中的重要部分,在接下来的婚庆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迎亲、送亲队伍数十人,在羊肠山路上,鱼贯而行,显得颇有声势。

《凤凰厅志》载:“嫁之日无轿马鼓吹之迎,无合包花烛之礼。其新娘步行,自拿雨伞,兄弟负笼盛木枕被裙之物,亲属送至夫家。”这描述的是以前的大婚礼情形,到现在“兄弟负笼盛木枕被裙之物,亲属送至夫家”这句话对双喜婚来说,还是适用的。

迎亲队伍一般在下午来到男方家寨头,火炮手鸣炮报信,唢呐师也将唢呐吹得格外热闹、欢快而悠扬。我观察到的一场“双喜婚”是办双喜的年轻夫妇两人在寨头迎接这支迎亲队伍。队伍来到男方家后,嫁妆直接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同胞兄弟来整理家具和床铺,但“合欢床”则是由迎亲娘来铺。新娘家所赠送的新被,由“折被娘”(到了男家改称“开被娘”)来一一打开,取出夹带礼物送给男方公婆和亲友。把被子一床床的重叠在衣柜上,且将被面朝外,以向客人们展示新娘挑花绣朵的高超技艺和新娘家所送嫁妆之丰厚。每打开一床被子,开被娘要与男方陪唱歌手对唱“开被歌”。男方歌手极力夸赞女方嫁妆的丰厚、贵重和美丽,而女方的开被娘却要尽量谦虚地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同别人相比。

整理完嫁妆便开席吃晚饭了。女方过来的亲戚为正客,酒席上免不了一番觥筹交错,你来我往。酒足饭饱之后,基本上已经天黑。这时候便开始唱苗歌。最少也要唱一个晚上,隆重的要唱三个晚上。对歌的形式一般是以女方歌手为一方,男方歌手为一方,对歌内容非常广泛,远自天地形成,人类产生,原始婚配,民族迁徙及各种神话传说,其中,苗族《古老话》中的许多传说故事被广为传唱。内容包括平日的农事、节气及正在举行的这桩婚事,其内容又可分为“开场歌”、“颂亲歌”、“比才歌”、“上古歌”等。在凌纯声、芮逸夫的调查报告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记录在湘西苗族收集到的歌谣。

对歌的开场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男方歌手“启唱”,女方歌手“答唱”;二是女方歌手“放歌”,男方歌手“回歌”。我观察到的这场“双喜”是由男方歌手起唱,内容是感谢送亲客的一路辛苦,感谢岳父母的慷慨大方,送了很多又贵重又漂亮的嫁妆。女方歌手则谦虚地说自己家穷,嫁女就是“卖女”,有垫的无盖的,有米柜无衣柜,并颂扬主人的热情招待。在歌唱中,双方歌师都要把红媒大人(现在很多双喜婚没有媒人,但歌中仍然唱)歌颂一番,歌颂他(她)们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为新人奔波的精神,肯定媒人牵线搭桥、成就百年姻缘的作用与辛劳,赞赏他(她)们能使娘家听了笑哈哈,婆家听了乐悠悠,姑娘听了喜滋滋,后生听了醉迷迷的高超手段与口才。其他如唱引亲娘、唱背亲哥、唱送亲女等。双方歌手唱至深夜,双方以歌互相推崇,实为互相开玩笑,比赛聪明才智,不爱听歌者也可猜谜语,讲故事,通宵达旦。

4.亲言姻语

第二天吃过早饭之后,会举行一个说“亲言姻语”的仪式。在凌纯声、芮逸夫的调查报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到了三朝吃过早饭之后,在正屋间排大桌一张,请男女两家能说话的年老男妇,围桌而坐,先将女家送来的东西,依次报数目。先报岳丈家送女婿衣服鞋帽全套,来客各送新郎裤料一件,以及女家送男家尊长之物,一一报明。再报男家回女家的钱物,如女家陪钱八十吊,则男家回五十吊,富有之家,此钱多留给新娘,不带回去。送裤的客人,各回钱一吊或两吊,陪新娘的女傧相亦送钱一二吊,又送女家猪腿一只,谢媒人猪头一个。报送彩礼的时候,围桌而坐的男女,有的说,有的唱,男女互答。”[9]苗族学者石启贵在嫁娶婚姻这一节也有这样的记载:“并奉行‘话说婚姻’仪式,苗谓之“铺都秋”(Pud dud qub)。设大桌两张于堂屋中,亦有设在地楼上方者,苗称“芮不”(roix bul)。桌上摆肉酒酱碟,请媒人、证人及主客双方之族长,围桌上座。取所赠之物品绸缎布料与婿者,一一陈列桌上。女之家族姻亲来者,每家亦送裤料一件与新郎。女方对男家翁姑、兄弟妯娌等,每人亦送裤料一件,族人若当客饭一餐,亦送布裤料一条。媒人裤料,照常一件,乃成例也。送毕,男家看女家礼物多少,酌量付钱,总莫相亏,以稍多为宜。对其家族送裤料者,均要酌量付钱。做媒人者,见十有一,为其常规。赠送礼品毕,当场对歌,互相道谢,收拾散席开早饭。”[10]

我观察到的过程则有一些差别:在“双喜婚”的最后一天上午,吃过早饭后,会在男方家正屋的正中央摆一张桌子,桌子正对着房子的中柱。在桌子上摆有一个猪头,猪头稍微靠后;在猪头的两侧各摆放一碗酒和一碗肉,在猪头前面摆上一升米,用当地的升子(一种装米的容器)装着,米上插三支香,香也正对着正门中央,在盛米的升子上放了两个红包。围着桌子,面向门口,摆了几张椅子,这些椅子成半环形。准备就绪后就把香点上,请会说话的或者歌师做双方代表,双方家族的主要成员分坐两旁,客人坐左边,主人坐右边。

首先是由主人家的代表讲话,他先从桌子唱起,说很久很久以前做桌子的树木原本长在昆仑山上,树枝太大,一直长到长安,影响到了皇帝,于是皇帝请张天师去砍树,树干便做成了桌子。然后唱道为什么桌上摆两碗酒?这是换姓酒。女儿在出嫁前是你家的女,出嫁后就是我家的婆了。这两碗酒要主客对换,表示今天新娘名不改,但姓换了,原来她是姓,现在她就是我家的婆了,今后你家里有喜事再过去,她就是客人了。

接下来,他首先感谢媒人(很多“双喜婚”根本没有媒人,但这种场合就算请个假媒人也要请)。唱道:今天这婚姻成功,是经过媒人的千辛万苦,冒着早春的严寒、夏天的酷暑,磨破了好几双鞋袜,今天这里礼轻,只是聊表心意。坐在那里的媒人有两人,男方一位,女方一位。有时候不一定是真正的媒人,有些没有媒人,有些当时有媒人,但办“双喜婚”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不一定还能找到当时的媒人。送给媒人的有一双布鞋,一双袜子,一段裤子布料(约5尺)。

然后感谢女方父母亲,唱道:养儿不容易,想起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很小的时候在妈妈的怀里跳来跳去;辣的苦的,妈妈吃了,甜的你吐出来喂小孩;对自己小孩的关照也无法比;今天女儿报你的恩,根据原来的传统,给点恩惠,买个水果糖甜甜口。送给女方父母的是现金,具体多少并不报。

接下来谢(母)送舅舅、姨妈、姑姑等。

还要送哥哥或者弟弟。唱道:留下了哥哥在家里照顾老人;女人的骨头,天生的好像燕子一样要南北两家,长大后要嫁出去,从下房那天起,女孩就是这个命;这次送亲,我们到这里来,给哥哥的钱我们来拿,钱我也不数到底有多少,以后大家会知道有多少,回去后,买一部车子,走姊妹家的时候也不要走路了,汽车飞地地在路上跑。

还有女方家过来的所有还没学会走路的小孩,他们都是背过来的:根据男方家条件送2元、5元或更多。

这些都是送钱,也都是由女方代表全部接受。女方代表也要唱歌,感谢男方家这两天来的热情款待,并要代表女方送男方亲属东西,以棉被为主。

先送男方的父母,感谢男方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子抚养成人,郎是半边子,今后也就是我的儿子了,送一床棉被略表心意。

然后也要送男方家的哥哥弟弟,送的是一床毯子。到你家里后,你就当亲兄妹看待,以后早出晚归、有重担就靠你了。

男方家的堂兄堂弟,共送了三床毯子。这一次我们送亲过来,也辛苦了你们,让你们破费了(指排家饭)。

女方回赠男方父母:你送给我,已经是我的了,现在我积少成多,我要回赠你,明后年再添贵子,我们还要过来,你们也要鸡肉相待,办得要比这次更好、更丰盛。

女方再送给双方的讲话、唱歌代表,代表唱道:这个话要人讲,这个歌要人唱,这话也不容易讲,这歌也不容易唱,这个话很珍贵,这个歌也很稀少,我们讲的这些话、唱的这些歌也是通过学的,我们学这些话、这些歌也是要花本钱的。现在他们给我们酬谢,你拿你的,我收我的。接下来,这两个歌师烧纸敬他们各自的师父。再接下来又唱歌。

男方:感谢送亲人,你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辛苦了。

女方:感谢热情招待。

唱歌时,换姓酒会被大家分着喝掉。

最后,女方送亲客要回去了,双方还要唱分离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