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做人”自我管理,进行理论的溯源,应当从人的本质的理论说起。因为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作为个体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对人的本质这一命题进行过探索。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都没有从根本上揭示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为人类科学地认识自身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对人的本质的最科学的总结和界定。
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多方面的,因而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关系中,既有物质关系、政治关系,也有思想关系、血缘关系等。物质关系包括生产、交往、分配、消费诸关系。政治关系包括党派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思想关系中,有文化、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等关系。血缘关系中,有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亲属关系、家庭关系等。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同事、朋友、师生、邻里等关系,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思想、文化、宗教、习惯等领域。人的本质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当然,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否定了以往一切关于不变的人的本质的观念,这是对人的认识的质的飞跃,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奥秘,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的本质发展规律的方法。
每一个人都置身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人与人这几个基本的关系中,并且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正是这些关系与要素,构成了人的世界。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
人来源于自然,但人不是一般的自然之物,人可以将自身从其他存在中提升出来,成为主体的存在。在人身上,自然第一次通过人脑达到了自我意识。在人类出现之前,没有哪一种存在不是自然的奴隶,没有哪一种存在不是按照大自然所给定的领域和方式存在。只有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反抗与搏击,不断突破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束缚,不断改善自身的环境。对大自然的反抗,确证了人的自由本质,确证了人超越其他一切自然之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对自然的不断征服,所带来的是自然的人化。正因为如此,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值得关注的课题。
人的全部生活都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人本身就是伟大的物质自然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自然界对人的反向依赖是同时存在的。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人们日益集约化的使用自然资源,从而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物质文明条件和作为生物物种的发展条件。也正是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己生命活动的自然基础。为此,人类在开发与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在以人的尺度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按照自然的尺度限制人的开发和使用,自觉地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既改造自然,又不因此破坏自然的和谐状态,既创造辉煌的人类文明,又不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既能够在对自然的改造中,牢固树立人的主体地位,又不会使人要求回归自然、领略自然魅力的希望破灭。达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境界。
二、社会与人的关系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因为社会是置身于其中的所有个体人的有机结合,所以社会具有一种优越于其中的所有个体,并对他们施加影响的特性。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人离不开社会。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社会,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不仅不具备人所必须具有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个人是社会的个人,没有社会,个人便不复存在。当然,社会也同样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也便没有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社会形态的三大要素。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与制约着社会的功能及其性质,也同样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
(1)人与经济的关系:人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政治与文化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经济所提供的条件。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人,发展每个人的天赋,也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与人的这种相关性,马克思早有洞察,他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在信息高度发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就是这种认识的具体体现。在当今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以往的资本的竞争、资源的竞争,转向人才的竞争。人们把发展生产的着眼点,集中在任何开发人的智能,发展人的才能和创造性上。人们普遍认为,在物质条件既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展人,也就能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的方针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之所以能够起到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神奇效果,就是因为这一无形的巨手,悄悄地解开了旧体制加之于个人身上的束缚,使人们释放了大量的创造性的能量。随着这一体制的逐步完善,个人的创造性还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经济发展是人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生活动的主线条,对其他的活动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
(2)人与政治的关系:人与政治的关系也同样密切。政治是经济的表现。在人类的历史上,主要有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两种形式。在专制政治统治下,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少数人身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身的依附关系比较强烈,致使许多人缺少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对社会的适应性强而创造性则明显不足。有的人为了生存,甚至是匍匐在地,在少数特权人物的重压下,苟且偷生。在民主政治的社会里,权力由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分担,不再属于个人或少数上层人物,人民享有较为充分的民主与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体的人都具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追求,深藏于个体内部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主政治恢复和确立了人的地位和身份,人类在民主政治的大气候下,生长得更加旺盛。民主与专政都是一种政治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直接,它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尊严与人格、野蛮与文明。人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认识政治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更要在人生的实践活动中给予高度重视。
(3)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文化是人类主观精神的客体化。它的构成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传统习惯、道德法则、价值观念、宗教,以及潜藏在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之中的规范等。文化作为共同体的主观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性凝聚与积淀,对每一个初生的人,都具有施加影响的功能,让他们接受共同体的规范及生活方式。对个体以及群体人的性格、心理等内在素质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化还是人类生活的必需之物。同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于人,人是文化的继承者与创造者。
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是在人们为了从自然那里获取更多的东西,而自由结成的原始集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集体协作所产生的新功能,促使人们不断发展它、扩充它,使之成为庞大的社会系统。集体是有组织、有规则、有秩序的。这是集体存在并且持续发展的前提。集体所代表的利益,是集体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为了使集体利益得到实现,就必须对组成人员进行约束,让他们失去一部分天然的自由。作为集体的成员,个体必须让出一部分自由和权利,以巩固集体的存在和运行。当然,如果一个集体对其成员的约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大多数成员失去的自由,超过了他们能从这个集体获得的好处,那么,人们便要质疑这个集体存在的价值了。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生活中必须回答的。应当公正的对待个人,也应当公正的对待集体。不公正的对待集体会影响个人的发展,不公正的对待个人,也会影响集体利益的实现。但集体毕竟是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的,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应当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原则,应当成为全社会成员奉行的人生准则。
四、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就是我与他的关系。这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微观、最具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世界许多关系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西方许多思想家钟情于这一问题,形成了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认为他人是自己的朋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当采取利他主义。18世纪的法国哲人孔德是利他主义的乐观论的始祖,他虽然不承认人的本性是利他的,但他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来克服人的天然的利己倾向,培养出利他主义的情感。二是认为他人是自己的地狱,所以要以利己主义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己主义的悲观论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的哲人托马斯·霍布斯。他认为,人天性自私、贪婪、仇视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地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对他人要采取敌视和防范的态度。中国的思想家们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素有研究,仅从流传下来的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人生格言,便可见一斑。许多经典的语句,仍然是今天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应当成为今天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与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