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东北南部海路交通,除发自北海郡、东莱郡,经“三山”至辽东“乌石津”和“沓津”外,稍东北航行,又可入自鸭绿江口的“安平口”和今朝鲜大同江口的“列口”。这是汉魏时期由中原海道通往高句丽、古“朝鲜”和“乐浪郡”“真番郡”的重要水路交通线之一。
《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将应募罪人击朝鲜”[133]。以“楼船”冠以水师将军的杨仆等,汉初以庞大船队,横渡渤海和黄海,远征朝鲜、乐浪郡地,则见汉初水军之盛和水陆交通之发达。杨仆率水师去往汉初卫满“朝鲜”大同江的津口,古时称“列口”或“冽口”。故《史记·朝鲜列传》载:“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134]
“列口”为汉武帝以后乐浪郡境之“列水”之口。列水以乐浪郡治“王险城”(今朝鲜大同江下游的平壤旧城),从地理位置看,应指今朝鲜半岛之大同江。如《汉书·地理志》云,列水“西至黏蝉入海”[135]。1913年日本学者今西龙,根据发现认为朝鲜平安南道龙冈郡于乙洞古城,应即汉代乐浪郡“黏蝉县”旧城[136],而今日大同江正流经于乙洞古城左岸入黄海。由此可进一步认定汉代乐浪郡之“列水”为今大同江。汉魏进取“卫满朝鲜”和乐浪水路要津的“列口”,即大同江口。则知汉魏时期由山东沿海舟行东北路应先至“安平口”(鸭绿江口),再东越朝鲜湾,舟行至大同江之“列口”,以连接当时北海、东莱、齐郡、辽东、乐浪诸郡之海上交通。至于汉代由江吴或山东齐郡、东莱郡,东北海道入自“安平口”之水路,史籍中记载更为明确。安平口,指鸭绿江下游的汉代辽东郡西安平县海口。而汉代西安平县,已确知在今辽宁省丹东市北鸭绿江西岸之“叆河尖古城”[137]。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嘉禾三年(234),孙权遣谢宏、中书陈恂封高句丽王宫单于。谢宏等曾乘海舟行至“安平口”。高句丽送“上马数百匹”,“是时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138]。
由汉末三国时代的江陵孙吴之地,乘海至辽东“安平口”,应发自长江下游的孙吴政权中心的“建康”(今南京),舟行至长江口,再渡东海和黄海,方可沿辽东黄海沿岸入自鸭绿江口。这条南北海道可达数千里,可见东北亚边海之当时海运之盛。而由列口登陆至南部“三韩”,则可渡对马海峡去日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