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东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

辽东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东北各地逐渐稳定,屯田的比例逐年增多。实行屯田制的结果,人口和耕地面积逐渐增加,粮食产量空前提高,带动了辽东地区经济的繁荣。辽东地区的土地得到广泛开发,“数千里内阡陌相连,屯堡相望”。军民屯田的结果,使辽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屯田前辽东官兵的粮食由朝廷用海运供应,动以数千艘。(二)东北地区的交通漕运洪武初年,辽东军队的粮饷从江南、山东登莱由海路运到东北,一直延续到洪武三十年[22]。
辽东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一)明初屯田政策的实行与效果

军屯是明代前期辽东农田开发和屯守的主要形式。明政府根据在辽东地区的统治特点,从洪武十五年开始制定屯田:“储支动计数千艘,供费浩繁,冒涉险阻,始制屯田法。”[7]经过10多年的试行,从洪武二十八年开始,辽东、定辽等二十一卫军士屯田自食[8]。洪武初年,以戍卒十分之三屯田,七分戍边[9]。随着东北各地逐渐稳定,屯田的比例逐年增多。一般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10]。到正统年间辽东、广宁等五屯卫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田”[11]

种地的军士称为“屯田军”,父死子继,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屯田上,身份类似农奴。每名屯军限田50亩,纳粮15石,分夏、秋两季缴纳[12]。屯田军一般是官给耕牛和农具。洪武十八年从朝鲜购入耕牛500头,二十年又购入5700头,供屯田军耕种。屯田军虽然分散,但是采取军事组织管理,命卫所指挥、千百户为田官,指挥和都指挥为总田官,统一管理。

除了军屯,还有商屯和民屯,是军屯的补充形式。商屯是商人自行招募无地农民到卫所边地去垦荒,主要在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屯卫、宁远卫等地。民屯是移民,或招募、或徙罪囚到辽东屯田,多集中在铁岭卫。

实行屯田制的结果,人口和耕地面积逐渐增加,粮食产量空前提高,带动了辽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当时“以四方之民,来实兹土”[13],“徙江淮齐鲁之民居之。而高丽、女直等夷之土著者不易其处”[14]。其中辽东都司管辖境内,汉人占七成,高丽土著、归附女真人占三成[15]。辽东二十五卫,二州,“户口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五十五”,“寄籍民七千一百零九名”,“马步额军、招集军、屯田军、煎盐军、炒铁军,共十二万四千七百二十九名”[16],军队所占比例很大。

辽东地区的土地得到广泛开发,“数千里内阡陌相连,屯堡相望”。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大兴屯田,到正统初期上升为三万一千六百二十顷[17]。到洪武三十年辽东全体官军的粮食已经自给,“颇有盈余,今后不须转运”[18]。“自洪武至永乐为田二万五千三百余亩,粮七十一万六千石有奇。当时边有积储之饶,国无运响之费,诚足食足兵之要道也”[19]

军民屯田的结果,使辽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屯田前辽东官兵的粮食由朝廷用海运供应,动以数千艘。屯田后,自给自足,朝廷不再运粮到辽东,粮食充足,洪武二十四年收粮53万余石,永乐十年达到71万石。辽东10余万军丁全靠屯田自足[20]。农业的发展,使区域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带动了其他行业。冶铁业得到发展,辽东每年额贡铁达39万5700斤。辽阳、盖平、金县、宁远是当时煮盐业发达的地区,辽东每年额盐达377.473万斤。贸易的发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振兴,辽东地区正德年间“海运复通,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复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21]

永乐末年辽东军屯出现了衰弱的迹象,而宣德到正德年间开始走向衰弱,而到成化至正德年间军事屯田大量转化为民屯。

(二)东北地区的交通漕运

洪武初年,辽东军队的粮饷从江南、山东登莱由海路运到东北,一直延续到洪武三十年[22]。明朝初期东北地区政治尚未稳定,经济条件薄弱,军队需要的粮食、布匹、棉花、武器等绝大部分从山东登州和长江下游运至辽东地区,运输船的规模相当大。洪武年间仅《明实录》记载的海运粮饷次数计有9次,包括粮食、布匹、棉花、军服、钱钞等物品。粮食的规模最少一次有10万石,一般在60万石,布匹也有30多万匹。今海城西牛庄镇之西四乡“布花堡”,就是当时停泊处之一。

辽东军屯发展,粮食基本能够自给,所以永乐以后运往辽东的粮食数量大减,只是在遇灾之年运粮赈济。但是山东供应的布花等仍然大多从登州运送给辽东军士[23]。正德初年前往辽东的海船大多损坏,山东布花“不能转运”,遂“暂解折色”。

明洪武时期辽东军队所需要的粮饷取自太湖流域,所以运粮海船多自长江口附近的刘家港(即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等地出发,北上进入渤海湾。为便于辽东各卫就近领取和转运,分三处停卸,即“定辽、三万、沈阳、海、盖诸卫于牛庄(布花堡),广宁、义州诸卫于凌河,金、复二卫于旅顺口”[24]。其中在海州“牛庄港”还采取了海河联运方式。如在海州牛庄北“布花堡”开凿50余公里的“路河”,直通“广宁”(今北镇)的二十里堡,由三岔河直通广宁重镇,将海上漕运与内河漕运结合起来,这种现象直到明末清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