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明朝的海路交通,随着辽东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明初期元代残余势力割据辽东,通往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所以不得不利用海上交通。明朝初期辽东仍为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因此去高丽的使臣只能走海路。如洪武元年明朝派遣符宝郎偰斯去高丽,赐其王玺书及纱罗缎匹。明初定都南京,与高丽的往来通过海路。明朝初期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赴京会试。由于海路曲折艰险,海难事故频发。洪武五年高丽派遣150人奔赴南京国子监留学,途中遭遇海难,溺死39人。洪武皇帝得知命令:“入学固美事,但涉海远,不欲者勿强。”并嘱咐勿频繁入贡,后规定“三年一聘”[122]。《明史·朝鲜传》,洪武七年(1374)朝鲜使臣要求“每岁一贡,贡道从陆,由定、辽、毋涉海”。此时朱元璋基本控制了辽东地区,并在凤凰城设立定辽右卫(1373),辽阳有辽东都司,但是元残余势力,尤其是纳哈出经常南下侵扰辽东,因此这条陆路还没能使用。辽东和辽南地区建立卫所,控制局势以后,高丽使节改走辽东陆路,“十三年辽东送高丽使谊至京师”[123]。
(二)第二阶段
永乐定都北京后,辽东局势稳定以后主要通过陆路交往。其干线继承了由古“渝关”(今山海关)出行的傍海陆路。
(三)第三阶段
万历以后女真族兴起,势力不断南下,侵扰辽东地区,对明朝和朝鲜的陆路交通路线形成威胁。明朝政府在义州和辽东之间增设驿站,即凤凰城、斜烈站、镇宁(东)堡、宁夷堡(镇夷堡、通远堡),并派遣士兵驻守。后来不仅是辽东,连辽西地区,即辽阳以西的线路也经常受到干扰。朝鲜使臣苏光震于万历十七年赴明,记述了这段路程的艰险[124]。1620年后金攻陷辽东都司所在地——辽阳,通往朝鲜的陆上交通被阻隔,从此两国不得不改走海路。“我朝自永乐七年(1409)从陆朝天,至天启元年(1621),辽沈路梗,复从海路”[125]。
鉴于后金政权的步步紧逼,明政府派遣翰林院编修刘鸿训到朝鲜商议对策,天启元年(1621)四月回国时辽阳已经陷落,只得造船走海路,走到旅顺口时遇上狂风,九艘船只全部沉没,随行人员大部分溺水而死,在海上漂泊三天,六月才从山东登州上岸。但是经过这次航行,两国找到了海上交通路线。同年八月明政府将朝鲜朝贡的路线改为“自海至登州,直达京师”[126]。但是由于航海技术和航线生疏,海难屡屡发生,尤其是朝鲜的船只损失严重。事故多发生在旅顺口附近的铁山[127]。起初从安州(今朝鲜平安南道清川江下游安州市)乘船出发,沿着海岸线向辽东半岛。辽路被阻断后主要在宣川(今朝鲜平安北道宣川)、铁山(今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的宣沙铺乘船。
1627年后金军入侵朝鲜,冬至使宋克请求明朝政府允许从石多山出港:“陆路自平壤至石多山则不过一日程,水路由大同江回转于海口,则甚险且远。请依前例,乘船于石多山。”[128]到第二年经过明朝政府的许可,谢恩使李恺、冬至使安国驰则从石多山出港。
朝鲜洪翼汉、金湜、金尚宪走这条贡路,并分别写下《花浦航海路》(航行时间19天)、《槎行路》(航行时间29天)、《朝天录》(航行时间12天)的旅行日记。1624年洪翼汉去北京的海路记载于《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首站从平安北道郭山“旅槎浦”(义州南港口)出发,从海路到达毛文龙驻屯的椴岛,到辽东半岛沿岸的大鹿岛、石城岛、长山岛、黄鹿岛和渤海海峡的庙岛列岛,到山东半岛的登州(今蓬莱)港。再从陆路经过山东、河北进入北京。从平安南道郭山的宣沙铺(旋槎浦)(天启丁卯以后从甑山县石多山出发)出发,60里到达铁山府椴岛(即皮岛),140里到车牛岛,500里到鹿岛,600里到石城岛,300里到长山岛,200里到广鹿岛,260里到三山岛,200里到平岛,1000里到皇城岛,200里到鼍矶岛,200里到庙岛,800里到达登州。再从陆路经过山东和河北到达北京。此路水路部分3700里,陆路1900里,与辽东都司贡道相比时间长、道路远、风险大。
因为季节、天气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所花费的航行时间也有差别。总之航行时间没有陆路准确稳定。从登州走陆路,经过东莱、青州、济南、德州、景州、河间、涿州到达北京。
崇祯初年袁崇焕任辽东督师,为了限制毛文龙势力的发展,提出改变贡道。此条线路在平岛(今普兰店皮口镇西南1.7海里处)不南下,而一直向东,经过旅顺口,再沿着海岸线向北经过双岛,向北到南北信口(今大连长兴岛对岸),横穿辽东湾,经过觉华岛(今菊花岛),在宁远卫(今兴城)登陆,再由陆路南下至山海关。
这条路线海路风险大,陆路从宁远卫到北京的路上也经常受到后金军队的袭击[129]。因此朝鲜屡屡派遣使臣要求恢复登州线路。朝鲜使臣愚优在请求恢复登州旧路的奏文:“臣等一行,乘船五十日,始到觉华岛,得达广宁。海程之险,有难尽陈,自平岛至登州,风便一日程,而至觉华岛,则殆将倍之。”[130]但是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登州叛乱,持续一年多,延误了登州线路的恢复。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乘胜追击,1621年3月先后攻破沈阳和辽阳,次年又攻打辽西,占领广宁城。从此明朝军队在山海关只有少量残兵把手,关外只有觉华岛还有万余军队。1622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宁前道兵备副使”,他主张守护宁远城,次年大修宁远城垣,1625年以宁远为基地向北收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失败。之后到1643年后金进军北京前,明朝和后金政权处于相持阶段,双方几次议和,但是双方冲突不断。因此宁远城、觉华岛、山海关地区是当时政治上最敏感、军事上最不安全的地区。朝鲜使臣从开始就不想走此路,只是迫于明朝的压力,不得不遵命。
1627年皇太极率领大军征服朝鲜,与朝鲜订下城下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但是朝鲜仍与明朝保持交往。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出征朝鲜,彻底征服朝鲜,朝鲜和明朝的关系从此结束,开始与清朝的朝贡关系。1638年,清朝规定朝鲜朝贡的道路,由凤凰城进入沈阳,并订立互市条约,凤凰城官民每年可以去两次朝鲜鸭绿江边的义州进行贸易,即春、秋两季,每次贸易时间为20天,由朝鲜通事官前往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