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与李朝的交通

清朝与李朝的交通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派往朝鲜的使者称为“敕使”,奉命到朝鲜办理各种外交事务。清朝东北与李朝的交通陆路主要延续明以来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辽东—鸭绿江—义州—汉阳路线;二是北路,吉林东部宁古塔—珲春—图们江—朝鲜庆源的驿路,后者可称为两国间的北路又一重要通道。清朝与朝鲜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非常繁荣,辽东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
清朝与李朝的交通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后金兴起以后,由于朝鲜毗邻中国东北,区位重要,后金与明朝都曾竭力结好朝鲜。后金的目的是切断朝鲜与明朝的往来,而明朝的意图是联络朝鲜牵制后金。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朝鲜初期仍和明朝合作。故1627年和1636年后金两次进攻朝鲜。此后朝鲜与明朝断交,结束往来聘使的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保持朝贡关系。从1637年到1850年的213年间,李朝向清朝共遣使615次,年平均达2.84次;同时,清朝向李朝亦遣使160次,平均每年0.74次。

清朝派往朝鲜的使者称为“敕使”,奉命到朝鲜办理各种外交事务。早在崇德年间英俄尔岱、马福塔即出使朝鲜[1],之后陆续有满、汉官吏派去进行交流。朝鲜得知清敕使到来,设置“迎接都监”。敕使渡江前,朝鲜政府派遣使臣前去迎接,一般在汉城逗留时间较短,但是得到最高的礼遇。贡路与明代海、陆两行不同,只走陆路。因陆路距离近、时间短、费用少,路线与明代大致相同。

清朝东北与李朝的交通陆路主要延续明以来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辽东—鸭绿江—义州—汉阳路线;二是北路,吉林东部宁古塔—珲春—图们江—朝鲜庆源的驿路,后者可称为两国间的北路又一重要通道。两者均为千年古道,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靠此路。故此南路亦称“贡道”。清康熙年间,曾旅居辽东沈阳、铁岭的著名学者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中记载:“朝鲜贡道从鸭绿江、凤凰城取道辽沈,如山海关而至京师。”当时在盛京(今沈阳)设有“高丽馆”,在朝鲜义州设有“顺义馆(凤顺馆)”。后者的北路主要为图们江流域的满族和咸镜道地区的朝鲜人互市提供了条件。以下分述如次。

(一)辽东路

主要地点从朝鲜“贡道”方向算起,是从李朝的汉阳、西京、义州,西过鸭绿江,路过今辽宁地区的镇江城、凤凰城、连山关、辽阳、沈阳、广宁(北镇)、宁远、沙河,进入山海关,至抚宁、滦州、玉田、蓟州、通州、北京,总里程为3100里,需要40天。朝鲜的《通文馆志》,是1708年由朝鲜司译院译官金指南和金庆文父子编纂的,书中详细记述了朝鲜后期对清以及对日本外交关系的所有礼仪规范的沿革和史略。书中记述了去往清朝的朝贡路线,自义州凤顺馆至镇江城、汤站、凤凰城、镇东堡、镇夷堡、连山关、甜水站、辽东、十里堡、盛京、边城、巨流河、白旗堡、二道井、小黑山、广宁、闾阳驿、石山站、小凌河、杏山驿、连山驿、宁远卫、曹庄驿、东关驿、沙河驿、前屯卫、高岭驿、山海关、滦河驿、抚宁县、永平府、七家岭、丰润县、玉田县、蓟州、三河县、通州,进入北京。自鸭绿江至北京计2047里,28天日程。与明以前由北京经辽东去朝鲜的路线和馆站基本相同。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西北彼我交界图》[2],成书于18世纪,其中鸭绿江、图们江以北与中国交界地段的部分,应该是一种军事地图。中国部分地段如宁古塔、吉林乌喇、盛京、兴京以及山海关用红笔涂染,用红线标注从朝鲜义州经过辽东向山海关的路线,并注明各驿站。宁古塔到朝鲜稳城也用红笔标注,但没有注明具体驿站。另外,从辽东向朝鲜碧潼有红线标注,说明此路也有使用。地图空白部分有注释,注明驿站或地区之间的里程数,或说明某地区的地理状况。地图又用红线标注宁古塔、吉林乌喇、盛京、山海关之间的交通路线和驿站,并加以文字说明。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自朝鲜至北京路程记》(作者不详)一书,亦记述了19世纪朝鲜至清朝首都北京的行驶路线:“自义州凤顺馆至镇江城二十里,汤站七十里,凤城四十里,镇东堡四十里,镇夷堡六十里,连山关七十里,甜水站三十里,辽东九十里,鞍山六十里,海州卫五十里,牛家庄四十里,沙岭六十里,高平驿六十里,盘山驿四十里、广宁五十里,吕阳驿三十里,十三山四十里,小凌河六十里,杏山驿四十里,连山驿五十里,宁远卫五十里,曹庄卫五十里,关东驿五十里,沙河驿三十六里,前屯卫五十里,高岭驿五十里,山海关五十里,滦河驿六十里,丰润驿百里,玉田县八十里,蓟州八十里,三河县七十里,通州六十里,北京四十里,合一千九百七十九里。”此路在辽东以北不走盛京,而改走南路鞍山、海州、牛庄,又西北渡辽河“三叉河”一带回到广宁县,经闾阳、锦宁、山海关进入北京。这是取辽东南路去北京。其辽海间经站与明代基本相同。

清朝与朝鲜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非常繁荣,辽东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中江岛(今鸭绿江下游威化岛)是鸭绿江流域两国贸易的重要地点。中江开市始于1627年,16世纪末中断几次,一直到1700年[3]。原为官市,每年二月和八月各开一次。康熙后期私商参加互市,官市之后两国私商进行交易。朝鲜使臣由此出栅门(凤凰城柳条边门),经辽东去往北京。朝鲜商人亦有混入其中,与凤凰城附近的清朝边民进行交易,朝鲜人称为“栅门后市”。乾隆以后边贸发展,栅门后市空前繁荣,范围逐渐扩大,辽南地区、沈阳地区乃至山东、北京的商人也赶来交易(《通文馆志》卷三“开市”记载)。

(二)宁古塔—珲春—朝鲜东北线

在明朝“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线”已经开通,连接吉林东部到图们江流域的中朝两国边境地区。清朝吉林将军境内设置宁古塔—珲春线,朝鲜初期在咸吉道咸兴(今咸镜南道咸兴市)沿着东海岸向北,一直到明朝边境会宁和庆源地区,设置新驿站,连接新都汉阳和东北地区的交通线。清朝珲春地区和图们江南岸的朝鲜“六镇”之间交通仍然畅通,这条路线主要为宁古塔—珲春地区的女真人和咸镜道地区的朝鲜人的经济贸易提供便利。“雅克萨之战”前后,朝鲜出兵黑龙江,帮助清朝抗击沙俄的军旅交通线也利用此路。其后成为北边戍边道之一。

16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势力逐渐向东扩张威胁清朝边境。顺治十一年(1654)在清朝政府的要求下朝鲜出兵征战,要求朝鲜“选鸟枪善手一百人,由会宁府听昂邦章京率领”,[4]朝鲜军队“奉命出征宁古塔,自会宁北行八日至宁古塔,又行百里至忽可江”[5]。顺治十五年清政府再次要求朝鲜协助作战,参战人员从咸吉道,尤其是朝鲜六镇选出:“精抄道内炮手:吉州二十五名,明川十六名,富宁十三名,会宁二十六名,钟城二十五名,庆源二十三名,稳城三十名,庆兴十名,合二百名。”[6]这些参战的朝鲜军队均取图们江“北路”进入中国东北而转黑龙江流域。

作为贸易地点的北路,主要在图们江流域原属“开元路”的会宁和庆源。会宁和庆源市场主要针对女真人、朝鲜咸镜北道各郡人与来自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的商人进行。只在会宁开始曰单市;会宁、庆源同时开市称双市。单市时由礼部派遣朝鲜语通事二员,宁古塔派遣章京一员,笔帖式、骁骑校各一员,以及随从人员到会宁管理相关事物。双市时礼部往庆源派遣朝鲜语通事二员,珲春则派佐领一员,盛京派笔帖式一员。朝鲜方面则由咸镜道守直接管理。

天聪二年(1628)二月,皇太极要求朝鲜政府在会宁开市[7],九月、十二月开市[8]。顺治年间会宁互市发展迅速,如顺治二年“开市清差一百六十八人,马二百四十匹出来于会宁府”[9]。到顺治十三年“清人之开市于会宁者,人马之数逐年增加,今年则马畜至于八百有余。所索之盐,亦至于二千五百石”[10]

满族人主要出售的货物是皮张,朝鲜人则以耕牛为主。清朝入关之初,在会宁通常在十月后、冬至前,后逐渐固定为冬至以后。礼部通官从北京出发,经盛京出边到吉林乌喇城,再率领商人们到额穆赫索罗(今吉林省敦化市额穆乡),在这里过图们江到今朝鲜北部会宁[11]。会宁贸易分公市、私市和马市,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公市交易在先,主要货物是盐、犁和牛;私市上满族人用皮袄、布匹换取朝鲜人的牛、马、纸、布、瓮和盐。马市上满族人用“胡马”换取朝鲜的“北马”。

庆源与珲春仅隔一江,两地间的互市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开始(见前一章),明末因为战争暂时停顿。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设立珲春八旗驻防,由八旗官员与礼部通事前往庆源监督贸易。贸易每两年一次,珲春商人用鹿皮等土产换取朝鲜的牛、犁、铁锅等物品。这条沿图们江进入黑龙江的贸易通道自然也成为中朝间文化、部族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