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张伯伦心中作何感想,只有他自己知道,连对最亲近的人恐怕他也不肯吐露真情。并且由英国人的不善于自问自省的特点看来,大概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心中的味道到底是占苦辣酸甜咸的哪一种。几百年来,英国于没有充分的准备之下而被迫参战的,尚以此为第一次。对今日英国处境的困难,张氏要负大部的责任,这不只是英国反对党的门户之见,也是英国以及世界各国人士的多数看法。后世的人对张伯伦如何评判,大半要看目前欧洲战事的结果。如果英国战败,历史家一定认为大英帝国是由张氏手中断送的。即或英国战胜或两方不分胜负而妥协,后世的人最少也要说张氏是一个拿国命作儿戏的顽固人物。今日的世界,正处在一个极端无情的大时代。凡负政治重任的人,不能走错一步。一步走错,轻则丧权,重则亡国。路线走错之后,无论如何自辩自解,也不能告无罪于天下,更不能告无罪于后世。凡是强国,都有一贯的外交政策。但政策尽管不变,运用却必须灵活。从政的人最忌成见太深,成见太深必要招致愚而好自用的错误。“仇俄”是英国自十九世纪以来外交政策的主要一面,但大英帝国的政策绝不只此一面。张氏为成见所蔽,把国内政治的分野与国际政治的纵横竟然混为一谈,把“仇俄”作为全面的政策,结果遇到四百年来所未有的外交失败与战事危机,这在法治精神特别发达的英国可以引咎辞职了事,并且在下届内阁中仍能占一重要地位,若在舆论比较偏激的国家恐怕绝不会有如此便宜的下场!战事尚未结果,所以张伯伦的地位也还在未定之天。但中国在战国时有一个大国的元首,行为颇与张伯伦相仿佛,最后个人惨死异邦,把国家大局也弄得一败不可收拾,这个人就是楚怀王。
楚怀王即位于公元前三二八年。当时天下有三个强国,东为齐,西为秦,南为楚。此外燕韩赵魏是二等强国。齐楚联盟抗秦。齐靠楚的支持,乘着燕国内乱的机会,把燕全部占领(公元前三一四年)。秦国要破坏齐国的优势,于是在次年就派善于辞令的张仪到楚国去活动。张仪大概知道楚怀王的弱点,向他说:“大王苟能楚闭关齐,臣请使秦王献商砖之地六百里。”怀王大喜过望,一般承颜色的臣子也都称贺。只有陈较一个不贺,并且谏楚王说:
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绝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怀王不听,一面派人绝齐,一面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到秦国后,张仪忽然堕车受伤,三月不朝也不能见客。楚国的使臣向秦索地,秦人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张仪身上。三月之后,秦国已得了齐楚完全绝交的可靠情报,同时秦也暗中已与齐定了同盟条约,张仪的伤也已养好,出来向楚国的使臣说:“从某至某,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说:“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张仪:“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臣回国报告之后,怀王大怒,要发倾国之师攻秦。陈较阻谏,劝他以国事为重,不要完全以个人的好恶去决定国家的最后政策。怀王不听,楚攻秦,齐助秦夹击楚,楚国大败,数百年来国防要地的汉中也丧于秦国(公元前三一一年)。秦既得了汉中,从此可随时威胁楚国的心腹之地。
秦楚的关系僵持了许久,后来两国算是又言归于好,怀王的太子并往秦作质子(公元前三○三年)。但太子终有太子的脾气,次年在秦宫中杀人,畏罪逃回楚国。这正好给了秦国一个再向楚进攻的藉口。自从十年前的一着失算,楚的国力已经大削,此次结果又被秦打败。至此怀王才想到旧梦重圆的计策,又与齐联盟,并派太子到齐作质(公元前三○○年)。秦见齐楚又合,于是次年遣书楚王:
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凌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而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
群臣多劝怀王勿往秦赴约,以免受骗。但怀王居然仍以秦的诺言为可以听信,亲往武关赴会。楚王一到秦即闭关,把楚王带到咸阳。并且秦王不肯与怀王分庭抗礼,要叫他朝拜如蕃臣。怀王大怒,拒绝见礼。秦要怀王割地,方能放他回国。怀王非先定盟回国,不肯交地。但秦要先得地,然后再放人回国。怀王屡次受欺之后,总算学了一分乖,始终不肯答应秦的要求。
二年后(公元前二九七年),楚怀王乘隙向东北逃往赵国,求赵国护送回楚。赵畏秦,不敢收留。不久秦兵居然追至赵国,挟怀王又回秦,监视加严,无从再逃。同时秦仍继续向楚进攻,屡败楚兵。到公元前二九六年,怀王愤恨发病而死。秦把怀王的灵柩送回楚国,全体的楚人无不悲悼。但楚人所悲悼的是怀王个人的命运。若由大局方面着眼,楚国的前途几乎完全是被怀王所断送的。
楚怀王在秦为虏时的心境如何,史上虽无明文,但我们很易想见他的悔恨与懊丧。今日的张伯伦大概还没有如此的可怜。但假设英国最后战败,恐怕那时的张伯伦就是第二个抱恨终天的楚怀王了!
(原载《战国策》第六期(欧战号)民国廿九年六月二十五日,1940年6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