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学生涯回顾

人类学生涯回顾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幸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当时古人类室的主任是鼎鼎大名的裴文中先生,副主任是当过吴定良助手的吴汝康先生,当时他已是中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我们的工作由他来领导。1996年专著《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获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奖。2002年至今被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聘为兼职教授,指导该实验室的人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为母校复旦大学培养“人类生物学”人才发挥余热是我的骄傲。
人类学生涯回顾_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风采录

我的童年

我于1935年9月13日出生在日本名古屋一个华侨家庭。时值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华侨的日子都不好过。1944年左右,日本当局说我父亲有“反日言论”,将他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得了重病,经当局认定活不长久才放我们回国,回国后不久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出身贫农家庭、没有文化,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把我们兄弟姐妹7人围护在她身边,家庭困难到以野菜为生的地步。幸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苦难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使我从小养成能够忍受艰苦、在困难条件下仍能坚持不懈的性格。

童年在名古屋与二姐、三姐和妹妹的合影

考进复旦

苦难的童年里我无法正规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机会上学。1952—1957年在上海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57年从上海中学毕业后,在几个姐姐的资助下我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的人类学专业。按母亲的意愿我应该考医学院,因为家里人口多,有谁生了病看医生比较方便。我当时也说不上喜欢什么专业,无意中看到一份有关人类学专业的介绍,说这个专业与医学关系密切、又高于医学,于是把第一志愿改成人类学,其次才是医学。原以为考不上(因为只有10个名额),哪知真的考取了。当时我真的不清楚人类学究竟学什么、将来干什么?就这样懵懵懂懂走进了复旦的大门。

1961年在吴定良教授(左4)带领下考察周口店(左5为本人)

进到学校后,才感觉人类学这个专业“守旧”、“沉闷”,虽有吴定良这样的名教授也激发不起多大的热情。当时个人提出转行几乎没有可能,只好“既来之,则安之”。家教和我的性格决定,念书一定要用功、要争取好的成绩。

走向第一个工作岗位

1962年从复旦毕业,和其他3位同学一起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当时古人类室的主任是鼎鼎大名的裴文中先生,副主任是当过吴定良助手的吴汝康先生,当时他已是中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我们的工作由他来领导。在1962—1966年这段时间里,除参加一段农村社教运动外,受到了一些重要的专业训练。首先是外语学习:一是专业俄语的翻译,再是自学英文。特别是前者,对我后来从事新疆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新疆的工作需要参考大量俄文文献。二是学会了按图书馆的规程打资料卡片。三是学习化石修理技术。四是参加广西柳城巨猿洞的发掘并从老同事、老技工那里学会洞穴调查和挖掘爆破技术,这些训练为我后来在野外独立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古脊椎所工作的主要收获

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当时的情况无法正常开展研究工作。所以从1962年进古脊椎所到1973年调离,在这段时间里参加研究工作的机会并不多。主要工作是1970—1971年连续3次赴鄂西山区对巨猿化石进行调查,找到了巨猿的出土地点,搜集到与巨猿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弄清了鄂西巨猿的生存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同时,还发现了与巨猿一起的早期人科牙齿化石。这一发现,显然对“巨猿是生物人”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另外,1968年受命研究1966年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头骨。1966年的周口店发掘我并未参加,当时古脊椎所的领导在全所大会上宣布由我来负责组织这项研究,工作时限为一个月。我、张银运、赵资奎3人便开始了这项工作。1966年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头骨,实际是同一个体的1具额骨和1具带着部分顶骨和颞骨的枕骨残片。首先,我们请教了当时还未“解放”的裴文中先生。在他的指点下,找到了1934年和1936年在距1966年发掘点不远处发现的2具头骨骨片(模型,编号为5号或头骨H),发现它们无论是断口还是颅内血管印迹,都与新发现的2具头骨片相吻合,因此可以断定,这4具头骨片应属于同一个体。将4具头骨骨片黏接起来,就形成后来的“北京人第6个头骨”。

调离中科院到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为什么离开中科院?主要因为在中科院研究材料稀少,即使找到好材料也难得到研究的机会。当时的古脊椎所是“僧多粥少”,而在考古所晚近的人类学材料很多,颜訚(也是从古脊椎所调去的)却是“单枪匹马”搞都搞不过来。而且此时颜訚已经去世,考古所也到古脊椎所来要人,古脊椎所领导决定让我去。

我是1973年调离古脊椎所的。到考古所后,除了政治学习就是参加各种批判会,还安排到机床厂劳动锻炼。办公室条件很差,更没有人热心搞业务。见此情景我颇有些后悔,反复思考后再次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坚持走自己的路。

还是在古脊椎所的一段经历帮了我忙。

1972年前后,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出国文物展在故宫武英殿搞筹展。当时,我代表古脊椎所负责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的展出。在故宫结识了许多从全国各地抽调前来参展的考古人员,闲聊中得知以前他们发掘出土的很多人骨因无人鉴定都给回埋了。可惜之余与他们相约:今后凡有人骨出土,定去帮忙整理和鉴定。果然,我到考古所以后经常有地方同志约我去帮忙,特别是甘、青、新地区,人骨不但多,保存尤其好,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工作比较侧重西北地区的原因。

有了材料,我的研究工作踏实了。征得研究所同意,在西安研究室的旧楼里要到了4间库房存放人骨。每年我都安排时间去西安进行测量,这也成了我多年的习惯。虽然在具体工作中,常感势单力薄且很苦很累,但在自己亲手找回材料的基础上,能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确也感到十分欣慰。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论文《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被评为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奖和优秀论文。1995年退休后又被所里回聘4年。1996年专著《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获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奖。2002年因发现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开颅术标本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至今被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聘为兼职教授,指导该实验室的人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为母校复旦大学培养“人类生物学”人才发挥余热是我的骄傲。

尝尝天山的雪

在安阳妇好墓复原遗址

与日本学者松下孝幸在西安考古所人骨库房

在广西邑宁整理顶狮山人骨材料

在山东临淄人骨库房

与日本学者真锅义孝(右1)及学生在青海湖边

在宁夏固原博物馆清理“史道洛”人骨

在广州测量史前“番禺人”头骨

离开日本46年后第一次访问日本

与日本著名人类学家山口敏在一起

在日本山口县土井浜人类遗址博物馆的学术会上

在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校园里

与皮特·布朗教授在一起

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

在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

在马湾岛发掘工地

研究和复原“东湾仔北”遗址出土的人骨

在“东湾仔北”遗址人骨的复原像旁

与李匡悌博士在我国台湾台南考古工地上

在玉山

主要研究成果和在研究中的学术见解

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发言

在我国台湾清华大学给学生上课

我的主要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建立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之上,大体上有以下几项,并在某些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

(1) 在中科院期间的有关湖北巨猿、人科牙齿化石以及北京人头骨的研究。

(2) 根据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提出:把大汶口和仰韶文化居民之间在体质形态方面的差异归类为不同体质类型是不妥当的,他们是在个别性状上稍有变异的同型变体,都可以归入现代东亚类的大群内。这一观点与原作者将他们分别归类为太平洋地区的波利尼西亚和南亚类群有所不同。

(3) 通过对安阳殷代祭祀坑和中小墓人骨的研究提出:中原地区殷商人民在体质形态上基本可归类为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只是在祭祀坑的人骨中可能有来自不同方向的战俘,因而可能存在一部分北亚类和南亚类。但其中的多数仍与东亚类接近。因此主张殷人的种族背景仍然是在一个单元的蒙古人种中显现出多地区类型的群体。这与原作者将他们分为3大人种(蒙古种、太平洋尼格罗种和高加索种)的5个类型(华北型、蒙古型、因纽特型、欧罗巴型和波利尼西亚型)组成很复杂的看法有所不同。原作者在文中认定的所谓两具高加索人种的头骨,除了他们的鼻骨较隆起外,大多数特征的综合体仍更倾向于东亚类的。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殷商人骨中存在西方来源的种族成分。

(4) 在甘青人骨的研究中,发现藏族至少其东部的类型与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青海卡约文化的人骨表现出十分近似的性质。因而提出:现代西藏东部类型的祖先背景很可能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之间、而不是与印欧人种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5) 通过对山东地区周、汉代人骨的研究以及与日本古代人骨的比较,认为日本的“渡来系”弥生人和中国的周、汉代人非常相似,两者都可归类为东亚类群。相反,与日本绳文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据此推测:日本的“渡来系”弥生人很可能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人群东渡日本有关。日本人类学界有一种理论,即所谓现代日本人形成的“二重结构”,很可能大陆的东渡人群为其提供了遗传因素。另外还推测,“渡来系”弥生人的故乡可能在山东、江苏等靠海的大陆地区。这与日本学者的看法也不相同,他们认为“渡来系”弥生人源自西伯利亚、华南和南亚等诸种说法。

(6) 通过对新疆和甘青地区大量古代人骨的调查和研究获得的结论是:大致在秦、汉以前,新疆地区的古代居民在骨骼形态系统上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主体成分属于西方种族,东方的成分虽也有发现,但相对零散、稀少。在新疆的西方人种成分中,来源也不单一。主要的一支可能来自东欧—哈萨克斯坦,他们中的一部分也达到了新疆的东部,苏联学者称之为“原欧类型”。另一支从中亚南部东地中海方向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新疆地区,即所谓“地中海东支类型”。后来,在中亚地区还出现了大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所谓“塞克—乌孙”或称之为“中亚类型”的人群,这种成分在新疆地区也有反映,但时代较晚。直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秦、汉之前西方的种族成分已大规模地进入黄河流域。但在西北的宁夏、陕西地区,一些较晚的隋、唐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高加索人种的成分,并且是以家族的形式出现。这种骨骼人类学的证据或可说明:秦、汉以前西方种族成分积极东进且规模较大,而东方种族大规模西进在时间上比较晚,已经有历史记载的如匈奴、突厥、蒙古人的西进运动。这样的结论,似与以往某些学者的“新疆古代文化土生土长”的说法有所不同。

(7) 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的大量古代人拔牙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古文献有关的记录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境内的拔牙风俗有随时代而“流动”的现象。即最早的仪式拔牙可能出现在山东—苏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然后,一部分向东南沿海方向扩散;另一部分经长江流域向西南地区流动,并一直保存在云、贵、川的某些与壮—仡佬族有关的现代少数民族中。与古代日本人的拔牙相比,后者的时代约晚了两千年,且拔牙的组合形态更为复杂,具有更异化的晚期衍生特点。中日拔牙风俗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厘清。但在日本的弥生时代出现过与中国更为接近的原始拔牙形态,或许暗示两者之间有过某种交流。

(8) 在进行骨骼古病理、创伤的调查中,在青海、山东等地的古代人头骨上发现有人工穿孔的现象。其中时代最早的发现在山东的新石器时代,说明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治疗性质的原始开颅术出现。另外,在新疆的古代人头骨上,发现有死后被穿孔的情况,推测可能与西方出于某种信仰(诸如辟邪等)截取死者头骨骨片的情况相仿。这类穿孔在国外早有报道,但在中国发现这种情况还是最近的事。因此我认为它仍然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外科史以及古人对巫术信仰方面的重要发现。

(9) 在部分地区对古代口腔疾病(诸如龋齿、牙周病、齿槽脓肿),脊椎退行性病变,关节病,眼窝筛等进行了调查;另外,在宁夏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骨上首次发现了多发性骨髓瘤。这些都可用作古代居民健康的指标。遗憾的是,在我国有关古病理的研究还很少给予关注,有许多重要的信息在无形中丧失,甚为可惜。

学术交流与合作

(1) 自1990年以来十多次出访日本。或参观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促成并参加了由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山口县土井浜遗址人类学博物馆合作的《山东周、汉代人骨与日本弥生人骨的比较研究》的编写。

(2) 1993年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人类学系与皮特·布朗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3) 1996年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教授的邀请,参加“中亚东部古代民族和文化的国际讨论会”,在会上作了“新疆古代种族研究”的报告,会后去华盛顿和纽约参观访问。

(4) 1996年起,3次赴中国香港参加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的发掘、人骨鉴定和复原工作。

(5) 1997年和2002年两次应邀到中国台湾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感悟

朦胧中踏上了一条冷僻的荒凉小道,怀无大志,默默无闻与枯骸相伴一生;无惊世成就,只留得点点尘迹。足矣!

主要著作与论文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头骨研究[M](主要论文作者和编辑者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 2 ] 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 3 ] 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体质特征研究与西日本弥生人骨之比较[A].“探索渡来系弥生人大陆区域的源流”(中日共同研究报告)[C].日本土井浜遗址人类学博物馆发行(中方主要论文作者),2000.

[ 4 ] 韩康信,谭婧泽,张帆.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5 ] 韩康信,谭婧泽,何传坤.中国远古开颅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6 ] 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增补版),2009.

[ 7 ] 韩康信,谭婧泽.宁夏古人类学研究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 8 ] 许春华,韩康信,王令红.鄂西巨猿化石及其共生的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4): 293—309.

[ 9 ] 韩康信,陆庆伍,张振标.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4(2): 125—141.

[10] 韩康信.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具青铜时代人骨[J].考古学报,1975(1): 157—164.

[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赤峰宁城夏家店上层文化人骨研究[J].考古学报,1975(2): 157—169.

[12] 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人骨[J].考古学报,1976(1): 121—144.

[1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安阳殷代祭祀坑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J].考古,1977(3): 210—214.

[14] 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陕西华阴横阵的仰韶人骨[J].考古,1977(4): 247—250.

[15] 潘其风,韩康信.人类的童年时期——学习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几点体会[A].古人类论文集——纪念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写作一百周年报告会论文汇编[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16] 韩康信,潘其风.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9(2):255—272.

[17] 韩康信,潘其风.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时代人类颌骨的异常变形[J].考古,1980(2):185—191.

[18] 韩康信,潘其风.殷代人种问题考察[J].历史研究,1980(2): 89—98.

[19] 潘其风,韩康信.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分布研究[J].考古与文物,1980(2): 84—89.

[20] 韩康信,潘其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0(3): 387—404.

[21] 韩康信,潘其风.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J].考古1981(1): 64—76.

[22] 韩康信,潘其风.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J].人类学学报,1982(1):42—52.

[23] 潘其风,韩康信.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82(1): 117—136.

[24] 韩康信.亳县富庄新石器时代墓葬人骨的观察[J].安徽考古学会会刊,1982(6).

[25] 韩康信.猴娃还是病娃?[J].化石,1983(3): 9—11.

[26] 韩康信.对《古代的凿齿民》一文的几点资料补充[J].江汉考古,1983(1): 70—71.

[27] 韩康信,潘其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J].人类学学报,1983(2):124—132.

[28] 韩康信,潘其风.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J].考古学报,1984(2): 245—263.

[29] 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J].考古,1984(4): 367—375.

[30] 韩康信.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的初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1985(6): 61—71.

[31] 韩康信.古墓沟墓主人是谁?[N].文汇报,1985—8—6.

[32] 韩康信.是楼兰国的古尸吗?[J].化石,1985(3).

[33] 韩康信.骨骼人类学的鉴定对考古研究的作用[J].考古与文物,1985(3): 50—55.

[34] 潘其风,韩康信.吉林骚达沟石棺墓人骨的研究[J].考古,1985(10): 948—957.

[35] 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葬人骨的人类学特征[A].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6.

[36] 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J].考古学报,1986(3): 361—384.

[37] 韩康信.新疆楼兰城郊古墓人骨人类学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6(3): 227—242.

[38] 韩康信.殷商居民的种族[J].文史知识,1986(5): 83—87.

[39] 韩康信.塔吉克县香宝宝古墓出土人头骨[J].新疆文物,1987(1): 32—36.

[40] 韩康信,潘其风.新疆昭苏土墩墓古人类学材料的研究[J].考古学报,1987(5): 503.

[41] 韩康信,左崇新.新疆洛浦桑普拉古代丛葬墓头骨的研究与复原[J].考古与文物,1987(5): 91—99.

[42] 潘其风,韩康信.洛阳东汉刑徒墓人骨鉴定[J].考古,1988(3): 277—283.

[43] 韩康信.新疆洛浦山普拉古墓人骨的种系问题[J].人类学学报,1988(3): 239—248.

[44] 韩康信.仰韶新石器时代人类学材料种系特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史前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1988: 240—257.

[45] 韩康信.中国新石器时代种族人类学研究[A].中国原始文化论集[C].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

[46] 韩康信.广饶古墓出土人类学材料的观察与研究[A].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47] 韩康信.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人骨种系成分研究[J].考古学报,1990(3): 371—390.

[48] 韩康信.九州の古人骨をみる,稻ーその源流への道[A].中国江南から吉野ヶ里[C].东アジァ文化交流史研究会,1990.

[49] 韩康信.山东诸城呈子新石器时代人骨[J].考古,1990(7): 644—654.

[50] 韩康信.我对日本九州地区古代人骨的考察[J].文物天地,1991(1): 37—40.

[51] 韩康信.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点[J].西域研究,1991(2): 1—2.

[52] 韩康信,张君.藏族体质人类学特征及其种族源[J].文博,1991(6): 6—15.

[53] 韩康信.新干商墓出土人牙鉴定[J].文物,1991(10): 24—27.

[54] 韩康信.塞·乌孙、匈奴和突厥之种族人类学特征[J].西域研究,1992(2): 3—23.

[55] 韩康信.西域丝绸之路上古代人种的成分[J].文物天地,1992(5): 44—48.

[56] 韩康信,郑晓瑛.殷墟祭祀坑人骨种系多变量分析[J].考古,1992(10): 942—949.

[57] 韩康信.新疆古代居民の种族人类学研究[A].シルヶロード文明交流の过去、现在、未来[M].アトネツク学术出版,1993.

[58] 韩康信.宁夏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与体质类型[A].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

[59] 韩康信.阿拉沟古代丛葬墓人骨研究[A].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C].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60] 韩康信.长江流域の古代人类[J].しにか(Sinica), 1994(8).

[61] Han K X. The study of ancient human skeleton from Xinjiang, China[J]. Sino-Platonic Paper, No.51, 1994. Order from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62] 韩康信.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J].考古学报,1995(1): 109—125.

[63] 韩康信.藏族种族探源[J].百科知识,1995(2): 34—35.

[64] Han K X, Nakahashi 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itual tooth abl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Japan[J].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1996, 104(1): 43—64.

[65] 韩康信.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A].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沙漠路线考察与乌鲁木齐国际讨论会集[C].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1996.

[66] 韩康信,松下孝幸.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体质特征研究及与西日本弥生时代人骨比较概报(附: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框上孔和舌下神经管二分的观察与日本人起源问题)[J].考古,1997(4): 32—42.

[67] 韩康信.新疆和静察吾呼沟三号和四号墓地人骨种族特征研究[A].演化的证实——纪念杨钟健百年诞辰论文集[C].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7.

[68] 张君,韩康信.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观察与鉴定[J].人类学学报,1998(1):22—31.

[69] The phys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ancient populat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J]. Genetics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 1998(2): 30.

[70] 韩康信,中桥孝博.中国和日本古代仪式拔牙的比较研究[J].考古学报,1998(3):289—306.

[71] 韩康信.殷墟人骨性别年龄鉴定与俯身葬问题[A].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2] 韩康信.香港东湾仔北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简报)[J].第四纪研究,1999(2): 184.

[73] 韩康信,董新林.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出土人骨鉴定[J].考古,1999(6):18—25.

[74] 韩康信,陈星灿.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J].考古,1999(7): 63—69.

[75] 韩康信.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古墓地人骨研究[J].考古学报,2000(3): 395—420.

[76] Han K X. A study of human skulls from the cemetery at Ahatla Hill in Xunhua,Qinghai[J]. Chinese Archaeology, 2001(1): 72—73.

[77] 韩康信,尚虹.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种族属性的讨论[J].人类学学报,2001(4):282—287.

[78] 尚虹,韩康信.山东新石器时代人类眶顶筛孔样病变[A].第8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1.

[79] 韩康信.在山东广饶发现的5000余年前开颅术证据[N].中国文物报,2001—8—26.

[80] 尚虹,韩康信,王守功.山东鲁中南地区周—汉代人骨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2(1): 1—13.

[81] 韩康信,等.商代殷墟人类遗骸的鉴定与研究[A].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C].台北: 南天书局,2002.

[82] 韩康信.中国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拔牙习俗研究[J].台湾博物馆年刊,2002(45).

[83] 韩康信,赵凌霞.湖北巨猿牙齿化石龋病观察[J].人类学学报,2002(3): 191—197.

[84] 韩康信.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J].东南文化,2003(9): 15—21.

[85] 韩尚虹,韩康信,李振光.广饶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小变异[J].人类学学报,2003(3): 218—224.

[86] 韩康信.中国夏、商、周时: 人骨种族特征之研究[A].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C].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87] 韩康信.固原开城元代和闽宁西夏未成,透骨的测量观察[A].旧石器时代论集——纪念水洞沟遗址发现八十周年[C].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

[88] 韩康信.新疆古代头骨上的穿孔[A].吐鲁番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9] 韩康信.中国北方几个古代民族的体征类型和种族属性[J].现代人类学通讯,2007(1): 58—66.

[90] 韩康信,等.中国古人类的发现与研究[A].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C].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8.

[91] 韩康信.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人骨的研究概报[A].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C].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92] 韩康信.新疆洋海古人类牙齿人类学研究报告[A].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3] 韩康信.新石器时代骨骼人类学研究[A].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C].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