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户,屋子里的空气才能与室外广阔空间的空气进行交换、流通,流通才能促进室内外空气的新陈代谢,保持空气新鲜,而新鲜的空气才有利于人的健康。倘若人在封闭的房间,始终不打开房间,空气不进、不出,人怎么受得了?长此下去,势必会窒息而亡。
人的心灵世界也一样,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推陈出新,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开放心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前提。事实证明,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也不那么容易,心态开放之后,对自己是一种冲击,可能有赞赏、肯定,也可能遭来批评、非议,甚至带来难堪与麻烦。面对人们的种种议论,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关键须“耳顺”,即能听得进,听得清,听得全,然后进行冷静分析、整合,吐故纳新,使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见识得以更新、深化、扩展、延伸。交流,可以净化心灵,更新知识,增长见识,可以提升心理品质,增强生命活力。自我封闭,陈旧的东西出不去,新鲜的东西进不来,必然导致固执己见,实际就等于僵化,长此下去就会窒息。
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已经有了相当的阅历,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对任何事物似乎都有一定看法,甚至是成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以为,主要倾向可能是自以为是、自我封闭、思想僵化,结果是陈旧的事物不肯放弃,新鲜的信息无法进来,等于是死水一潭,哪有什么活力而言?
时代在飞速前进,国家在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一句流行语叫“与时俱进”。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我原是一所城市中学的领导干部,中学虽说也是青少年成堆的地方,可当时我身为学校的主要干部,与青少年虽有不少接触,但几乎没有事实上的平等、真诚交流与沟通,所以对他们基本上不了解。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成了一名退休老人。不久,进入一个省级教育报社协助工作,当记者、编辑,那是一个青年人的世界,年龄最大的比我的大孩子还小,我是唯一的老人。三年后我到了一所规模很大的民办中学打工,主要工作就是主编校报,一干就是七年,现在一所民办实验小学任研究部主任。我退休后十来年一直生活在青少年中间,纵观我退休后的这段工作经历,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年人与青年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关键是自己要打开心扉,放开眼界,迈开双脚走近新事物,虚心了解新事物,实事求是地研究新事物。学习新事物的一条捷径就是诚心诚意拜青少年为师,与青年人平等交流沟通,从他们那里了解新信息,同他们一起讨论新事物。我惊喜地发现,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自己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进而关注和思考青年的焦点问题,如学习、生活、升学、择业、跳槽、交友、婚恋、家庭、孩子等等实际问题以及其中的喜怒哀乐。在与青少年交往的过程中,我静静地观察,细细地揣摩,我渐渐发现,现在的青年人确实有他们独特的长处,他们心存梦想,但很实际;他们激情满怀,但很务实;他们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关注社会问题,不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相信社会主义祖国一定会愈来愈强大;他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对国家、民族、家庭与个人有一种责任感。我喜欢与他们在一起,同他们一起经受风雨,一起分享阳光;他们身上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似乎我也焕发了青春;他们也信任我,在一些切身利害问题上,他们有时还征询我的意见与建议,我也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提醒与忠告。
十年来,我真有一种打开窗户的感觉。最为开心的是,我不仅学会了与青年人平等交流、和谐相处,还交了不少青年朋友,自己感到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同时,加深了我对国家、民族、人生,特别是对青年的理解,对祖国的前途与人类的命运更加关注,坚信祖国明天更美好。
(2007.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