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四岁的小孙女儿,在春节时随其父母回家探亲。有一天,全家吃饭前,她坐在了我经常坐的座位上。无法判断她什么时候觊觎上了我的座位——其实,我的座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坐北朝南,椅子也同其他座位上的椅子没有什么不同。他爸爸对她说:“妞妞,这是爷爷的座位,你不能坐在这里。”孩子不解地盯着爸爸,显然内心不那么愿意离开座位,可她没争没吵,没哭没闹,默默地从座位上下来了。谁也没有再介意这件事,过了一阵,她忽然拉着我走到另一个座位前,仰着头对我说:“爷爷,你坐到这儿,行吗?”我抚摸着孩子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得到我的允诺之后,她大模大样地又坐回了我的座位上,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望着她爸爸、妈妈,望着全家人……我看着她美滋滋的样子,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她还是想坐我的座位。全家人都以一种神秘的微笑默认了孩子的举动。
之后,吃饭时她再也没有抢占过我的座位。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就餐座位是有讲究的,似乎是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家中年岁最长者,在座位上似乎也有特别的设置,以示尊重。我家并没有这种规矩,谁坐什么地方,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从孩子执意要占我的座位的举动,可以看出孩子对就餐座位背后的“奥秘”似乎若有所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价值取向——占爷爷的座位背后,似乎是在追求一种尊严;在追求自己的价值过程中,遇到了阻力——爸爸的阻止;她在阻力面前仍不放弃追求,居然想出了一个既温文尔雅而又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先给爷爷安排座位,而且有礼貌地征得了爷爷的同意;爷爷原来的座位空出来,我当然可以坐上去——无需再去征得别人的同意。孩子顺理成章地达到占我座位的目的,她为自己最终的如愿以偿而洋洋得意。
你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什么感触呢?我的家人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之后,孩子的父母抑或对孩子重提此事,我不得而知;如果是你面对这种事,对孩子是批评,是赞许,还是二者兼有?若是批评,当如何说服孩子?若是赞许,又如何把握分寸?看来,要讲得入情入理、恰如其分,使孩子心服口服还真不那么容易!
我们可不能小看今天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与行动常常让大人们惊叹不已。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待孩子的言谈举止,应当持平和和开放的心态,遇事不能操之过急,不可贸然采取否定或断然反对态度,更不能简单粗暴。简单,解决不了孩子的实际问题;粗暴,可能扼杀孩子萌生的智慧。凡事当因势利导,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耐心倾听孩子的陈述,要尽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更当仔细揣摩他们内心世界的动向,要切实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平等对话,就要有来有往,要注意孩子的体验与感受,自己的意见,不一定要求他们完全接受,容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容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容许他们有一段思考时间。孩子说的话,大人们要耐心倾听,认真思考,吸收其合理部分;如发现自己的话有失偏颇,也要坦诚承认或主动修正;孩子的长处,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教育上有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之说,在家庭中父母也应该坚持同孩子一起与时俱进。
(2008.1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