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的老化,自然使得临终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加大,国内外有关病死率的统计表明,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甚多,主要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构成所有死因的50%左右,其次为肿瘤。老年临终患者除了遭受所患疾病的痛苦之外,自身还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一种自然衰退阶段,临终时希望得到亲属、医护人员及社会的伦理关怀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共同心愿。他们的临终需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尽力救治,延长生命;第二,减轻病痛;第三,医护人员及家属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照护;第四,希望有一个舒适的临终环境。因此,为临终老年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照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年临终患者的生理特点
一般临终患者大多具有贫血貌、食欲缺乏、便秘或腹泻、呼吸困难、营养不良、睡眠紊乱、运动障碍、意识改变等表现。而老年临终患者除以上生理改变外,还有以下临终期特点。
1.疾病和衰老同时存在。老年临终患者由于衰老,往往患有多种疾病,而加速衰老过程,结果导致恶性循环,使患者的临终过程时间相对较短。
2.症状不典型,并发症较多。衰老使老年临终患者机体的感觉、反应和防御功能均降低,其临床症状出现晚且不典型,造成感染、出血、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3.反应迟钝,主诉不确切。由于患者记忆、思维能力差,不能很好理解,似懂非懂,结果影响与照护团队的配合,增加照护难度。
(二)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美国学者库布勒·罗斯博士在《死亡与濒死》一书最早涉及了临终患者的心理研究,将患者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归纳为5个典型阶段:①震惊与否认期;②愤怒期;③协议与乞求期;④抑郁期;⑤接受期。我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人有自己的特点,有73.2%的人在否认期前有一个明显的回避期替代了否认期,这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心理成熟程度、年龄、性格、身体状况、身边重要人物的态度和经济情况等。一般来说,老年人对生命的终结更恐惧些,并较难认同安乐死。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分为5种:①计划型;②接受型;③恐惧型;④解脱型;⑤无所谓型。而老年患者临终时除有以上各期心理体验外,还具有自己的心理特征:①心理老化加重心理障碍,如性情暴躁、爱发脾气、孤僻抑郁、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②思虑后事,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思考个人的死亡问题,他们比较关心死后的遗体处理(土葬还是火葬,是否被用于尸解和器官捐献移植);还会考虑家庭安排;财产分配、配偶生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