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对各种创新服务模式的分类只是为了突出各类模式的特色,实际上各种模式在运作和效果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1.注重政府的引导扶持
在各种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各级政府部门从各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在全国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践中,各级政府把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活动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形成以科技、人事、组织、农业部门联合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还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定期培训、工作联系、量化考核、表彰奖励、项目管理等系列制度,并规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把符合晋升条件的科技特派员按照组织程序推荐列入后备干部对象等。各地还加大了投入力度,据统计,2007年全国省级财政安排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经费达6894万元。宁夏、山东、云南等地还在探索金融推动方面有所突破,如山东聊城市通过农村信用社主动介入、为科技特派员评分授信等方式,科技特派员贷款额度最高达200万元。各地各部门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认识,为科技特派员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农技110”模式的实践中,各地也采取一系列举措加以扶持。如海南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技110”作为搭建农技推广平台、为农民办实事好事和科技部门工作的重要抓手,省、各市县(区)政府制定了推广建设“农技110”的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或分管领导为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科技、农业、信息、渔业、科协等部门。省、市县(区)政府将“农技110”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目前总投入已超过4000万元。各种政策扶持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各种创新服务模式的开展。
2.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
各地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模式创新的核心,极大地改善了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率。各地在“农技110”的运行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政府指导下企业化组织运行。如海南省专门成立了110科技服务公司,推动“农技110”逐步向集团经营,连锁服务的方向发展。全省所建的服务站分别依托企业、乡镇农技站、专业技术协会和科研机构,无论是哪种形式,一律采取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技术人员由服务站聘请,按劳取酬,充分调动了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全国各地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探索出技术资金入股、科技项目有偿承包、企业有偿聘用、独资创办科技实体、“高位嫁接”、中介服务、“法人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等各具特色的运行方式,促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把科技特派员的收益与农民的收益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农民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促使农村科技重心逐步下移到基层,下移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如湖南省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特派员,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与农民及各类组织先后建立了81个不同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取得很好的效果。
3.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结合
各种创新服务模式都强调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知识、信息、设备等资源引入农村基层,实现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的有机结合。山西省在推行农村技术承包制20年中,始终将促进科研与推广服务结合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从1993-2005年共完成农村技术承包项目300项,参加承包的科技人员累计达到5000人次,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300余项次,累计推广面积167万公顷,创社会经济效益达50亿元。通过实施技术承包,充分发挥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如该院玉米、高粱、小麦、经作、蔬菜、棉花等专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承包中,依靠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测土施肥、二氧化碳施肥、蜜蜂授粉、渗灌、微灌、高垄种植、立体种植、蔬菜及林果高产、优质、高效等新技术,取得较好效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推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中,各地也采取积极措施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请进来,利用专家大院的平台,为当地农民、合作组织、企业服务,既满足了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需求,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渠道,为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如四川省雅安市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共同创建了雨城区奶牛胚胎移植,雨城区水禽、二郎山山羊、名山茶叶、荥经长毛兔、石棉草科鸡、汉源水果7个具有雅安特色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运行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科研人员的创新基地,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基地。7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共有专家组成员45人,其中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25人,他们中7位受聘为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也将各专家大院作为“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挂了牌。2003年以来,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和在校硕士生、本科生上千人次参与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生产和实践,转化科技成果60项,开展科技培训209期,培训技术人员32429人次。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深化了市校合作,促进了科研与推广服务的结合。
4.注重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各地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时,都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合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开展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中,许多地方将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扶持和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据统计,2006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有偿服务组织14500多个,组织培训农民890多万人次,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2003年由青海农发高科技园艺有限公司和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的“特色园艺成果推广及技术服务”专家大院,将开展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该专家大院建成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技术培训中心,2003-2006年,培训人数达到400多人次,2004年还选送4人前往荷兰学习,25人次前往上海良种繁育场、北京小汤山花卉基地、成都大汉园景有限公司等地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和农民的技能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