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在社会学有关现代化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两个概念来表述这种区别,即“早发内生型”和“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前者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由于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较早进入现代化过程的社会,例如英、美、法等国家。后者是指主要由于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较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例如俄、日、中等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
1.“迟发展效果”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屈辱的殖民地历史经历中,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与贫穷,因而激发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试图使自己的国家也强大和发达起来。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引入的外来现代化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轻则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重则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常常表现得更加不稳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中断”的情况。
2.“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存在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一元”中的社会成员,不仅仅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而且会形成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目标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二元”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
3.政府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如果说在“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其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市民社会”,在现代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国家(政府)才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话,那么,“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时期,国家(政府)就发挥了重要和广泛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和维护者。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
(2)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是在一个前现代的社会中开始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必须依靠政府推动和领导,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种种不协调的社会冲突,把整个国家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与决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
(3)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订者。即由政府在符合本国人民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订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与规划,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去实现。
(4)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差,为了尽快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往往由政府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比如由政府投资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国家还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