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政府所做的准备工作
对于各省、区地方政府部门来说,会演为其提供了一个展示本地区丰富文化资源的良机。当演出通知发布到各省、区、州、县后,各地立刻由文化局、民委先后成立了筹备会演的办事机构,组织工作队,深入基层,挖掘节目,选拔演员,进行加工和辅导工作。至1964年7月,除新疆外,17个省区先后组织了45个工作组,大约有300人深入到30个专、州、盟和30个县、旗去选拔节目和进行辅导。一些自治州、专区、县旗进行了文艺节目选拔的小型会演,各省、自治区也举行了会演和重点节目选拔演出。
各地党委对该会演亦给予高度重视。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汪锋,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周林,辽宁省委书记周桓等,以及党政军负责同志都参加了本省区的会演的开、闭幕式,并在会上作了指示。党、政、军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给少数民族人民和演员极大的鼓舞。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使会演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准备工作在有序中进行,“截止到8月份,四川、甘肃、贵州、湖南、辽宁等省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相继举行了全省、全州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会演及座谈会,云南、黑龙江两省也将选拔出来的演员集中到省,举行小型汇报演出。”[3]其间共有藏、彝、羌、苗、傈僳、蒙、撒拉、裕固、保安、东乡、回、哈萨克、土、布依、仡佬、水、侗、土家、朝鲜、黎、瑶、京、僮、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傣、白、纳西、佤、景颇、怒、独龙、哈尼、拉祜、阿昌、布朗、崩龙39个民族,8个省、区、州1400余人,演出了歌舞、独唱、独奏、话剧、戏剧(苗族歌舞剧、布依族山歌戏、侗戏、白戏等)、说唱等民族艺术形式的节目。
在调查组深入到某一民族地区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民族的艺术形式已缺少本民族特点,其真正本土特色已无法考证。如“宁夏回族,节目只能说带有宁夏民间特色,是否是回族本民族特色还很难说”[4]。
而且在选拔节目时,由于受到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优秀的节目未能入选,如赫哲族有名的说唱艺术‘依玛堪’,其长篇曲目多为史诗内容,结构太过宏伟,连续说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不适合在舞台上表现,所以这种非常优秀的曲艺形式不得不被在会演的节目单上拿下来。
还有延边朝鲜族的一种类似于相声的文艺品种———“三老人”,因为它的文艺形式主要是以三个老人说相声为主,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只能用朝鲜语来表达,不能使用汉语翻译,这样的表演除了本民族自己人能看懂外,其他人谁也听不明白,所以它同样不适用于会演的舞台,从而也被排除在节目单之外。
虽然采集的工作异常辛苦和烦琐,而且工作人员还要时刻克服语言不通、民族习惯不一致和地域差异等各种难以想见的困难,但是随着专业工作者对于民族文艺的逐步深入,他们在枯燥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发现。
1964年正月十三,当内蒙古采风的工作人员来到敖汉旗的萨力巴乡一带时,偶尔发现了当地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歌舞表演。一些艺人们带着不同的面具,穿着非常隆重的行头,在正月初三这一天开始在村子里走街串户,载歌载舞。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内容似乎非常滑稽有趣,直逗得观看的人们爆发出阵阵笑声。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演员们表演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每当表演的队伍来到门口,主人家就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给这些演员来食用,大家好像都很喜欢看这种演出。表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结束。
原来这种表演是在当地流传了200多年的一种歌舞形式,叫“浩特格沁”(又称“呼图格沁”),它的表演周期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日。关于它的产生还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 18世纪中叶,草原上突然遭遇天灾,瘟疫肆虐,牲畜绝迹,民不聊生。无奈之中,当地一位老喇嘛为解除苍生之苦,亲自到西天求佛解救,他的诚心感动了弥勒佛。弥勒佛告诉他,在阿尔泰山有一位仙翁,它可以为民消灾解难。于是,老喇嘛又历经艰辛请来了老仙翁。仙翁来到草原,穿上一身独特的衣服,开始舞蹈做法。说也奇怪,法事完毕,草原上灾害顿时消除,人人平安。仙翁临走时告诉众人,以后如果类似的灾难再来,人们可以模仿他的样子做法,草原将永保平安。从此,人们便依照老人的旨意,灾难复来,模仿成他们的样子来为草原祈福。
由此每当年节,人们就头戴面具,身着服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走乡串户表演,逐渐成为当地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浩特格沁”的寓意就是祈福、求子、驱邪、送吉祥的意思。
但是可惜的是,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渗透,草原上的年轻人不再喜欢这种传统的艺术了,他们也不愿意向前辈学习这种复杂的舞蹈,现在在草原上会跳“浩特格沁”这种舞的人也就只剩下几个老人家了。
当工作人员通过萨力巴乡的居民了解传统舞蹈“浩特格沁”的一番渊源后,不得不称赞这一表演是“弥足珍贵的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于是将它列为会演上的主要剧目,而那些在当地跳舞的老人们自然也成为邀请进京出演的演员了。
通过大批专业人员的采风、筛选,以及省区的艺术会演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不仅使会演在短短的4个月中就选拔出了多个丰富多彩、极具地区特点的节目,还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优秀人才,发现了大量像“浩特格沁”这样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次大规模的民间采集,将有多少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将会随着老艺人们的逝去而永远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