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民间的红白喜事说起
民间风俗,是渊源久远的传统,也是渗透在一个民族血液中不可消除的人文记忆。它的体现存在于多个方面,正是这样的体现形成了一方水土的风格和特色,以及这个民族背后的文化渊源。
譬如中国古代的红白喜事,婚葬嫁娶,无一不是敲锣打鼓,一番热闹,力图气排和场面的恢宏。在一声声优美动听的音调中,显露出或大悲或大喜的情绪来。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基督教国家的婚礼和丧礼,都是由牧师主持在教堂进行,他们的礼仪程序相对简单,仪式上的气氛较之中国的婚丧仪礼则要安静许多。
同是娶进新妇,安葬父母,为何中国人极尽热闹喧嚣而西方人却力求安静肃穆?
这也许就是两个地区的在文化背景上的极大差异所致吧。先说中国的婚礼,一户人家要把女儿风光体面地嫁出去,必须要请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还配有敲锣打鼓的乐手,而且从娘家到夫家的送亲路线故意延长,长长的队伍吹着乐器,抬着凤冠霞帔的新娘走遍村子和小巷里的每一条街道。在西方人眼里看来,多半是不理解,这些送亲的人们在这一天耗费了如此多的精力难道不累吗?尤其是那位一路颠簸的新娘在到达了目的地后,还能拿出最充沛的状态来迎接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吗?
图5-1 德昌傈僳族的送亲场面
其实,他们恰恰不理解,这正是中国父母最大的愿望和目的,他们刻意用这场经过了每一条街道的疲劳旅程和一番响亮的锣鼓吸引居住在四周的所有人家,要他们都知道:我们的女儿风光大嫁了!我们家族用这么多的钱,这么大的排场送她出去,我们的女儿是从一个清白大方的家庭出去的!她理应享受所有人的羡慕和尊重。
而葬礼在崇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中,更是一种异常安静的仪式,在教堂的墓地里,除了牧师的喃喃祈祷外,所有的人们低头凝思,默默悲伤,一向感情外露的西方人在这个时刻却是最安静的。而历来讲求情感含蓄深沉的中国人在自家的葬礼上却一反常态,似乎是要弄出最大的声音,一场丧礼的锣鼓声甚至比婚礼还响,送葬的人们大声地哭出来,让自己的悲伤尽可能外露,这与平日要求人们养成“喜怒不行于色”的修养截然相反。
而如果留意观看,在一场家庭葬礼上,除了棺材里逝去的亡人,那几个送葬的儿子们是队伍中最显注目的一列。他们站在最扎眼的位置上,号啕大哭,也许在平日,他们是最温文尔雅的后生,但这个时刻却要哭得捶胸顿足,全然不顾仪态,只求尽情释放悲伤。与西方人认为灵魂应该安静离去的方式截然不同,中国人极力用这种方式告诉亲朋好友,逝者的儿女们有多么孝顺,失去了至亲,他们是多么的失态,多么的伤痛欲绝!
这是因为,中国历来是以孝道为立国之本的,面对父母长者的逝世,孩子们不会采取安静哀痛的方式。越伤心,就表明自己对父母的爱越深,就越能显示自己的孝心。
一个地方的风俗,往往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也许现代的社会越来越一统,许多民间的风俗习惯也越来越被同化了,但是只有最古老、最原生态的仪式,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这些太多传统的东西因为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所以大量的遭到扬弃。有许多代表一方水土真实状态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瑰丽的文化产品,已经随着一些谙熟此技的民间老艺人们的逝世被带进了坟墓。许多美丽而有传统价值的东西,正在逐步成为人们传说中的记忆,一步步濒临灭绝!
图5-2 苗族群众过苗年赛芦笙
图5-3 四川甘孜丹巴藏族碉楼
图5-4 美丽的新疆我的家
图5-5 傈僳族妇女在节日中
图5-6 蒙古那达慕
图5-7 蒙古那达慕大会中女子射箭比赛
图5-8 蒙古族摔跤
图5-9 裕固族体育舞蹈
图5-10 乌兰牧骑演唱队在为牧民演唱
图5-11 朝鲜族伽倻琴弹唱表演
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它是我们现代人追寻曾经逝去的文明最鲜活的证据和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