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优势。大力抢救与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是正确的出发点。中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政策,尤其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_华灯下的田野: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研究

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具有“肤浅性”、“浮躁性”的一面。将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地进行下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尤为鲜明。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文化负载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所谓历史性,是指这部分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所谓现实性,是指这部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仍具有生命力,是一种“活”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消失后,不可再生。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就要保护,这是不对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全盘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的转型期,这种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全盘”保留和保护。我们保护的是“传统”中有价值的那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优势。虽然称为“非物质”,但与“物”又密不可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它面临失传的危机尤为严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方面,必须坚决果断制止过度开发或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也不能由于出现某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应该理顺利用与开发的关系。我们必须清醒定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少数民族不可动摇的目标。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力抢救与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是正确的出发点。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的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也已出台,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政策,尤其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中国各民族公民广泛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包括: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都有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等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政策为各少数民族保护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提供了政治保障。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包括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适应和满足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国家在保障涉及服装、鞋帽、家具、绸缎、食品、生产工具、手工艺品、装饰用品、乐器等16大类的4000余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顺利生产的过程中采取了建立专门生产基地、优先保证生产资金和原材料供应、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运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到2003年底,全国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1378家。国家所采取的优惠政策和重要措施不仅有力地扶持了民族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为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工艺技术和传统艺术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都有明显表现。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政府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