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马与甲马

纸马与甲马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纸马的艺术载体为“纸”,纸上的“马”是画上去的还是印上去的,这并不决定纸马的艺术属性。“纸马”这一名称是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有机统一。
纸马与甲马_云南纸马的艺术人类学解读

第四节 纸马与甲马

学术界关于“纸马”和“甲马”称谓的问题一直没能达成一致。冯骥才和云南的杨郁生都倾向于把这种用于民俗活动的祭祀品——民间木版画,称为“甲马”,而赵树村等资深民间学者则叫“纸马”。他们各执一端,那么,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其艺术本质呢?

艺术作品的构成是指艺术作品可以从结构层次上把它的构成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笔者将立足于民间木版画这一定位,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把这种民俗祭祀品的命名放置在艺术学的范畴之内。

一、纸马侧重于形式

艺术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载体、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纸马”一词中,“纸”在先,是被强调的,马是印在“纸”上的。这里强调的是“纸”,即艺术载体,这属于艺术外在形式的范畴。纸马的艺术载体为“纸”,纸上的“马”是画上去的还是印上去的,这并不决定纸马的艺术属性。但是,由于纸马是一种大众性的民俗祭祀用品,单靠手工绘制,这是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大批量需求的。所以,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手工绘制的纸马很快就被雕版印刷术所代替,印制的纸马也就成为主要的民俗祭祀用品。

“纸马”不仅表明了艺术载体,还揭示出这种艺术载体上所负载的艺术形象。“纸马”这一名称是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有机统一。和“甲马”相比,“纸马”这一名称的内涵优势就在于:通过它,我们能够一眼就看出这种民间艺术的艺术载体。

二、甲马侧重于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生活和情感内涵。题材和主题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要素。题材是自然现象或事物本身,而主题则往往是它们的象征意义,或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和事物关系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含义。纸马这种民间俗信祭祀用品最初出现时的题材多为“马”的形象或者骑着“马”的各种神佛形象,而马的形象又大都是披盔戴甲的马,形象生动鲜明,同时上面题有醒目的汉字——“甲马”。这一类型的纸马的主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寓意纸马是神佛交通的工具,有了它神佛的行动就更为快速;二是纸马在云南是沟通人神的使者和巫师请神、送神必须的中介,也是百姓为孩子叫魂的主要祭祀品。

表面上看,“甲马”似乎与其内在主题联系不大,其实甲马作为人神交流的使者,是最终达到求生、趋利、避害这一主题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从“马”以及“骑马的神佛”为题材,到其主题的表层寓意,再到其主题更为内在的涵义,“甲马”都是围绕着艺术内容来展开的,因此,可以说,“甲马”这一概念的确定是侧重于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的。

在民间俗信祭祀品中,“甲马”原本指的是众多纸马中的一小类,只有五六张,是巫师行法术时必需的中介物,也是给孩子叫魂时一定要用到的。研究者之所以以这一小类纸马为全部纸马命名,是因为其形象生动鲜明,很具有代表性。特别是云南的研究者更是从云南民间信仰中“甲马”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功用出发来命名的。在云南,“甲马”是沟通人神的使者,具有不一般的含义,所以有人称“云南纸马”为“云南甲马”。而事实上,老百姓是不这么叫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是要“财神”、“桥路二神”、“喜神”还是要“青龙白虎”、“云马”、“青姑娘”等等,他们只叫具体的神灵名称,而不会说我要买纸马或甲马。即使他们要买甲马,也不是研究者命名的甲马,而是专指那五六张纸马中的一张,为的是给孩子招魂。

三、纸马与甲马

纸马与甲马,名不同而指向相同,均是一种民俗祭祀用品,一种以神佛形象为主要代表性题材的民间木版画。前者从史料中寻找名称的依据,因这种民间木版画最初都有马的形象,它的出现又与纸的发明和印刷术有直接关系,所以统称为纸马。后者则认为那些披盔戴甲、腾云驾雾的“甲马”很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以这样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甲马”来代称全体,更形象、更直接。甲马是众多纸马中的一个小类,因此以既有内容(马)又有形式(纸)的“纸马”作为这种用于民俗祭祀的民间木版画的统称,这样的命名更科学、更合理,也更有史料渊源。

其实,这两个定义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们都从艺术作品的两个构成因素出发,即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出发来下定义的,只是他们关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纸马的命名既有形式因素也有内容因素,但更侧重于从艺术的形式角度出发,而甲马则只侧重于艺术的内容。前者理性一些,后者感性一些。

【注释】

[1]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2][美]墨菲·科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9页。

[3]《岁时广记》卷九引《山海经》,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4]《淮南子·诠言》,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5]《艺文类聚》引《本草经》,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6]《玉烛宝典》卷一引《典术》,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7]《荆楚岁时记》,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8]《续博物志》卷九,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9]《事物纪原》卷八,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0]《续汉书·礼仪志》,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1]《礼记·檀弓下》,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2]《左传·裹公二十九年》,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3]《风俗通义》卷八,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4]《晋书礼志》,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5]《荆楚岁时记》,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6]《玉烛宝典》,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7]《宋史·蜀世家》,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8]《梦梁录》卷六,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9]《清嘉录》,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20]《中华全国风俗志》,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2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之《晋县志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2]《瞭望》周刊(海外版),1990年6、7月合刊。

[23]黄华节:《桃符考》,载《东方杂志》1988年第4期,第31卷。

[24]吕品田:《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161页。

[25]《诗经·七月》。

[2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阴识传》,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129页。

[27]《荀子·天论》。

[28](汉)王充:《论衡·虚雷》。

[29]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页。

[3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95~296页。

[31]马瑞江:《马社考——从对马的崇拜到龙马精神形成的发展历程》,载《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第23页。

[32](西周)周公旦:《周礼·夏官·司马》。

[33]郑玄注:《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贾公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60页。

[34]邓庆平:《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功能、意义的转变》,载《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71页。

[35]马瑞江:《马社考——从对马的崇拜到龙马精神形成的发展历程》,载《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第23页。

[36](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祭马王》,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8页。

[37]马瑞江:《马社考——从对马的崇拜到龙马精神形成的发展历程》,载《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第23页。

[38](唐)李冗:《独异志》,转引自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9]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40](唐)李玟:《纂异记》,转引自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41]《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语曰:‘麒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夫驽马、女子,筋骨力劲,非贤于骐骥、孟贲也。何则?后起之藉也。”

[42]《山海经》卷三:“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3](唐)魏征《不克终十渐疏》曰:“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四〇,中华书局1983年版。

[44]兰翠:《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人咏马画马为中心的考察》,载《文史哲》2009年第6期,第142页。

[45](元)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

[46]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页。

[47]孙世亮:《木版画教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48]孙世亮:《木版画教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49](西周)周公旦:《周礼·夏官·校人》。

[50]袁仲一:《论秦的厩苑制度——从秦陵马厩坑出土的刻辞谈起》,载《秦俑学研究》,1996年,第55页。

[51](汉)王谟辑本:《世本八种》之《世本·作篇》,宋衷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2]《诗·商颂·长发》。

[53]黄展岳:《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第一书房2000年版,第162、300页。

[5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40页。

[55]李连荣:《藏族风马旗观念的起源与民俗象征》,载《中国藏学》2008年第2期,第102~103页。

[56]《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5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58]《相马经》。

[59](唐)李冗:《独异志》,转引自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60](唐)李玟:《纂异记》,转引自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61]孙世亮:《木版画教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