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病不再闹心,咱想到了吗

看病不再闹心,咱想到了吗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见的主题事关13亿中国人的生命健康。60多年来,我们不但消灭或控制住了这些重大疫情,守护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而且还建立了遍及全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安全网”。离咱最近的俗称“小儿麻痹”的脊髓灰质炎,通过多年的全民疫苗防控,在2000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项疫情在中国大陆被彻底消灭。这样的成就,世界上绝无仅有,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看病不再闹心,咱想到了吗_好日子 新期待:惠民好声音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

会见的主题事关13亿中国人的生命健康。

这是大国领袖与世界卫生机构的一次对话。

对话的内容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息,中华民族正在用自己的民族智慧,展示出在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上的中国办法。

——2013年8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里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致力于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这次谈话,直面当下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说到了咱百姓的心坎上。

这次谈话,把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突破口,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看病就医——这个关涉每一个百姓生命健康的大问题,在我们国家主席与世卫组织代表的对话间,被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深化医改——这个世界性的国家难题,也在大国领袖坚定的语气中,展示出破解这一难题的中国办法、中国自信。

当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让咱百姓抱怨,医生的大处方、乱检查确实让咱百姓心烦,“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成了咱嘴边的话。医疗卫生事业难以满足咱百姓的看病需求,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道难题,全面深化医改,让公益性医疗保障的阳光温暖咱们的生活,成为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那么,怎样看待咱们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让医改这条路走得更让老百姓踏实放心,今天咱就聊聊这个话题。

从“生命线”到“安全网”,医疗卫生的“中国记忆”,让咱百姓缺医少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沧桑岁月。伴随着新中国成长发展的历程,咱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飞跃。

——医疗机构和医疗队伍不断壮大,让咱百姓有地方就医问诊。建国初期,全国仅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46万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不到0.0001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到现在,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97.36万个,医疗床位618万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增加到4.55张,卫生技术人员718万人。建国初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基本上集中在城镇,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而如今,医疗机构遍布城乡,经营性药店里琳琅满目,缺医少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疫情得到消灭或控制,让咱百姓有了一张公共卫生的“安全网”。建国初期,麻风病、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疫情肆虐,“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60多年来,我们不但消灭或控制住了这些重大疫情,守护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而且还建立了遍及全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安全网”。离咱最近的俗称“小儿麻痹”的脊髓灰质炎,通过多年的全民疫苗防控,在2000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项疫情在中国大陆被彻底消灭。

我们不能忘记,1958年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让开国领袖激动的夜不能寐,欣然写下了传颂至今的《送瘟神》;我们更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席卷全国,广大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将疫情有效防控。

公共卫生的“安全网”,似无形却有形,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们免受疫病的侵害。我们已从建国前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梦魇,走入了“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新时代。

——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让咱百姓彻底告别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标志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数据最直观也最具有说服力: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的十万分之一千五百,下降到2012年的十万分之二十四点五;婴儿的死亡率从建国初的千分之二百下降到2012年的千分之十点三;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如今的76岁,高于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甚至还高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从“降压药”到“顺气丸”,医疗保险的“中国智慧”,让咱百姓有了后顾无忧的“保障网”

2009年我们启动了医疗卫生改革,不到5年时间,就通过建立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障制度,编织了一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95%的中国人口。这样的成就,世界上绝无仅有,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兜好医保底,“三条线”织就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庞大数字足以让世人对中国的全民医保产生质疑,但中国就是这样去做了,而且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成了,国家财政为此花了6800多亿,其中中央财政拿了近3000亿。这么大一笔投入,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能有如此魄力,因为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这三条保障线共同编织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障网,这样的成就,让世界为之赞叹,百姓为之安心。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让医疗资源不再浪费。公费医疗以前一直被社会所诟病,报销基数大甚至实报实销,让“单位人”躺在体制内看病无虞。“一人公费、全家吃药”,这一弊端既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浪费了社会的医疗资源,客观上也助长了医务人员开大处方、搭车卖药的不良风气。把公费医疗从单位剥离,纳入医疗社保体系,节省下来的医疗资源就无形中让咱普通百姓受了益。谁再想“小病大治、方便全家”,哪个医生再兜售大处方,政府的社保结算便会亮出“红灯”。目前,我国职工基本医疗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2.65亿人,覆盖了全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仅这一项的参保人数,就接近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城镇居民带来了医疗实惠。以前城镇居民的看病基本上都是自费,“小病自己扛、小门诊输输液”是常态。如今在医改中,国家掏大头,个人拿小头,建立了惠及2.71亿城市人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每年个人交120元,国家补贴280,一同纳入个人账户,你没大病去医院,那好,国家每年给你报销60元的买药钱,生了大病需要治,医保给你来承担,70%的报销比例,让城市家庭“大病能医治、手术做得起”了,有了这样的好医改,咱居民是不是开始气顺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把普惠医疗的阳光撒向了中国最大的群体。中国现有农业人口8.05亿人,医改如何让农民群众受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关注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简称“新农合”),是国家给咱农民最实在的“惠农大礼包”。咱农民个人一年只用交60元,政府从最初的补贴30元,发展到了2013年的人均补贴280元,看病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政策范围内比城镇居民还要高,达到了75%。

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90%的县(市、区)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省内异地医疗机构即时结报,61%的县(市、区)实现新农合省内异地就医“一卡通”。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实现与北京等9个省级平台的试点联通,进一步方便了参合农民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

“新农保”是咱农民开天辟地的一件大好事,咱农民瞧病是不是不再抱怨,气是不是更顺了。

——治得起病,大病保险制度为咱百姓撑起一片蓝天

为了让医保跟咱百姓更贴心,2013年,国家以省区市为单位,启动了包括儿童先心病、白血病、肺癌、宫颈癌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病患者的就医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已在23个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在7个省全面推开,覆盖城乡居民2.1亿,累计补偿金额达到了6.3亿元,取得成功之后,这项惠民的好政策便会普及到全国。以后,咱百姓要是再有了大病,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救治,国家的这项救助政策就能大显神威,咱们再也不会为治不起病犯愁了。

 2014年河北制定了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筹资不低于人均20元的新标准,原则上从新农合历年结余资金中划转,结余不足的从当年新农合基金中划转,不再向参合农民个人另行收缴,也就是说,参加这个保险咱自己不用另行交钱了。不用交钱就可以享受贴心的保障,咱百姓的幸福日子可不就像花儿开放了吗。

此外,支付方式的灵活化,让医保制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在支付方式上,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综合方式,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双优结果,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这一系列医疗制度保障,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困扰,也让困难群众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让广大群众发出了由衷赞叹,党和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庄严承诺。

未来,咱们还将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把基本医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三条保障线未来还要统一融合成一个标准,让看病的实惠更加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身上。

未来,咱们还要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党和政府会把这张覆盖全民的医保网织得更大、更细、更密,更安全,为咱百姓兜好底。

尽管我们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我国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受不良风气的侵袭,一部分医疗机构的服务开始“变了味”:医疗设施越来越好,服务质量却越来越差;检查越来越细,费用也越来越高;大城市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农村的医疗设施却越来越陈旧;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多,小医院病人却越来越少;名医院排队挂号的人越来越多,专家看病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我们的百姓心中,也有着医疗“之痛”:哈尔滨的550万天价医疗费事件、个别无良医生的大处方、回扣药问题、少数人医德缺失收受“红包”现象等等,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它却直接刺痛着患者的心,拷量着“救死扶伤”的天职和社会公众的良知。“小病扛,大病挨,病危才往医院抬”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少部分地区也还存在。

近年来暴力伤医案件频发,这看似简单的医患纠纷背后,是医患信息不对等、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

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迫切需要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来解决。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中国梦,首先是人民的“健康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号角,医改的种种举措让咱百姓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从“正骨贴”到“活络丹”,医疗改革的“中国办法”,给咱百姓更多的就医选择和便捷服务

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医改强基层、公医民医竞相发展、就医信息化、繁荣健康产业等措施,让咱百姓今后看病不折腾,省钱少忧虑,就医更便捷。

——医改强基层,看病不折腾,医疗投入向基层倾斜

看病去哪儿?大多数百姓的回答是:“去大医院,大医院专家多,医术高,设备好。”

再问:为啥不去当地的医院?

咱百姓的回答是:“技术水平不行,随便给咱开些小药片,吃不死人,也治不了病。”

如此一来,矛盾便产生了: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难、检查难、住院难让咱心烦。百姓常常说大医院看病是“三长一短”,即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缴费时间长,医生看病短,人们开玩笑地说,看病就是“折腾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更有人戏说,看病已经成了重体力活。

与之相反,为数众多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却是门庭冷落,看病的患者稀稀落落,造成了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就是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把医改的目光朝下看,让基层成为着力点。

不是基层医疗机构环境差吗?中央财政拿钱,为基层新建卫生院。

不是基层医疗设施简陋吗?中央财政拿钱,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医务室统一配备能基本满足咱看病检查的设备。

不是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不高吗?中央财政拿钱,给咱招聘有专业知识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农村医务室的卫生人员也由中央财政出钱进行医疗技能再培训。中央财政还出钱,培养对口农村医学生,学成返乡后服务乡亲。

不是咱找专家看病没门路吗?中央财政出钱补贴,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越是大专家到农村服务,补贴的就越多。

不是难病、大病、大手术在乡镇卫生院甚至县医院治不了吗?国家在医改中建立了分级转诊体制,医保随着转诊走,哪家医院的专家能治好,就从哪家走医保,小病不出镇、大病县里看,难病难症到省城的分级转诊制度的建立,既能减少百姓过度医疗带来的负担,也能让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就这样,从2009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拿出1300多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专项用于向农村医疗的投入近500亿,支持了2200多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此外还同时支持了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在此基础上,一大批有专业医疗技能的全科医生通过国家的定向培训来到了基层乡镇卫生院,一个基本覆盖全国的庞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

中央的大手笔,换来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先进的医疗设备入驻乡镇卫生院,良好的就医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村村有了卫生室,乡镇有了卫生院,街道建了卫生服务中心,20分钟便捷医疗服务点基本覆盖大多数城市乡村。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镇里面最漂亮最气派的房子,要么是学校,要么就是卫生院。特别是卫生院,它不仅穿上了“西装”,还打起了“领带”,就是里面的“衬衣”也是新的,它不仅有咱百姓日常看病的听诊器、血压表,还有常规检查的X光机、先进的化验仪、一般性诊疗的手术室。

在医改中,河北提出了“五个三”目标,村级实现“三个一”,即:一个标准的卫生室、一名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一套基本药物保障制度;乡级实现“三个有”,即:有一个标准的卫生院、有一支适应农村医疗工作的好队伍、有一套基本检测设备;县级实现“三个双”,即:经营双轨制、医疗服务双价格、医疗队伍双配备;基本药物供应实现“三个零”,即:配送零缝隙、价格零差率、使用零盲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三个建”,即:为所有群众建一套健康档案、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阵地。

人才问题一直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先进的医疗设备有了,可没人会用,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面临这种尴尬的问题。医院的“硬件”提升了,“软件”跟不上更是个大问题。中央提出了医改必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首批支持127个基地建设,3.6万多名基层机构在岗人员进行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

中专毕业的李国强,是石家庄市栾城县柳林屯乡岗头村卫生室的一名年轻村医。他通过了“大学生村医”计划的选拔考试后,成为河北大学一名在读的大专生。李国强经常给人说的就是,“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学到知识和技能再提高诊疗水平,真是太好了!”

再来认识一个大学生村医王新宇,他大学毕业后通过大学生村医计划的审核,直接成为了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村一名普通的村医。

这是河北于2011年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医”计划的一个缩影,为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基层的医疗机构输入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选聘临床医学(含中西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为期2年的服务。

同时,河北还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医疗人才队伍的素质。

强基层才能解民忧,因为基层是咱百姓的根本保障。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软件”“硬件”都过硬了,咱百姓又何必再舍近求远去瞧病呢。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让公医民医竞相发展

在医改的花园里,只有公立医院一枝独秀不是春,既要有雍容华贵的牡丹,还要有艳丽多彩的玫瑰,既要有清雅高贵的莲花,还要有妖娆妩媚的芍药。要让社会办医、民营医院的花朵竞相开放,只有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竞相开放,才能展现春色满园的盛景。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使其回归公益性本位。公立医院虽然“姓公”,但它一度颇受群众质疑:进医院看病,先让咱做一大堆无关紧要的检查,医生的药方一开,比市场上的药店贵出了很多,让咱多掏了冤枉钱。

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过去的医疗体制把公立医院推到了这种境地。

以前因为咱们国家经济实力达不到,对公立医院政策性补贴不到位,“以药养医”的办法便应运而生。新设备进引时国家补贴不够,医院便自己贷款或集资购买,“创收还贷”的恶果便随之而来;对医院的投入不够,便让医院用药品加价的办法进行补贴,“大处方”、“药品回扣”的恶习便随之而来。这些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淡化与丧失,盈利赚钱成为了其主要目的。因此,公立医院的改革,就是要通过国家合理的补偿机制,剪断公立医院盈利的“脐带”,遏止经济利益至上的这匹“野马”,让它回归到公益性的本原上来。

换句咱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以前我们国家比较穷,没那么多钱养医院,医院就通过对患者多收费来养活自己;现在我们国家富裕起来了,有能力给医院一定的补贴,使它不用自己养自己了,这样,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也自然就降下来了。目前,公立医院的改革已经从取消“以药补医”入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前国在不断完善对公立医院的各项政策性补偿,切断医务工作者收入与药费、服务费、检查费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通过综合改革和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让医务工作者摆脱创收的束缚,专心致志钻研医术、提供高服务质量。

据2012年统计,全国共有5327个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数132万人,编制床位132万张,为9亿多县域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占全国居民总数70%以上。县级医院是为咱们基层百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心,又是连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和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中间纽带。

正是因为这一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医改的重中之重。为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累计投入了800亿,仅去年启动的311个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国家就投入了9.3亿。今年还将增加试点县1011个,覆盖全国50%以上的地区,惠及5亿人口。同时国家还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这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措施,就是公医的“正骨贴”,让公医通过这些措施强壮筋骨,然后轻装上阵重新回归到其公益本位上来。

换咱老百姓听得明白的话就是: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政策性补偿到位了,它再敢黑咱百姓的钱,政府就要严查它;哪家医院再敢吃药品回扣,法律就严办它;哪个医生再敢收受病人的红包,法院就严判他。公立医院就应该有公益的担当,不能总把眼睛盯在病人的腰包上。

如此一来,政府对医疗行业监管的手由缺位到补位,公立医院的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深化,使其切实发挥 “回归公益性、切实保民生”的作用。咱百姓通过这一改革,也能直接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搭建宽平台,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条件下,“公医”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公医回归公益性的过程中,也腾空了市场发展空间,给“民医”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咱们对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也有了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支持非公医疗机构发展,对咱百姓能个性化就医,便捷化看病,便有了多元化的选择。我们在医改中引入社会资本进来,就是要用市场化导向,鼓励“民医”竞相发展,让公益性与市场化有相互补充,医改就是要让“民医”的“筋骨”活络起来。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这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公私合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医”可以抛开国家的补贴“变脸”成“民医”,在医疗市场一争高下,只要高端病人有需要;“民医”也可以变换位置搞公益,国家照样给补贴,只要你面向普通百姓服务;“公医”“民医”可以融合成混合型医院,只要把规矩定好,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是公益性的,国家补贴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服务是效益性的,那就让这种服务面向市场求生存,这样一来,咱百姓的各类医疗需求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满足。

鼓励民营机构发展,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这为一直处于医保尴尬境地的民营医疗机构进行了松绑。生活中,我们身边有一些不错的民营医院,但群众患病时依然选择公立医院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民营医院长期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无法报销药费的情况下,群众自然选择放弃民营医院。2014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门公布的《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凡是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各地应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并执行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民医”从此有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让合法劳动得到更多收入。以前的政策不允许医师多点执业,老专家和名医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如果基层病人诊疗有需要,只能到这些医院去住院就医。有些病人通过关系外请专家到基层来诊治,都要偷偷摸摸。为啥?不合法规。

现在医师可以多点执业,意味着老专家名大夫可以名正言顺地多点执业了,正常工作日在大医院看病问诊,业余时间可以到基层医院服务病人,不管是“公医”还是“民医”。

这样以来,不仅为人才有序流动创造了条件,让他们用合法的劳动得到了更多的收入,而且最大限度地盘活了医疗人才资源,为咱百姓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这些专家名医的诊治创造了条件。

——就医信息化,方便你我他,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

家住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的王嘉良,因患急性肺炎住进了镇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与远在70公里外的县医院开通了专家远程会诊,准确地把握了病情,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通过这套系统,让他的病情在镇卫生院就得到专家的及时确诊,而且镇卫生院的医疗费用,要比县医院少一多半,只花了2000多元就治好病的王嘉良每每谈起,都喜上眉梢。

这是我省开通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一个缩影。2013年河北在所有县级城市全部开通了这样的系统,镇卫生院——县医院——省内大医院——国内大医院,这种远程连接甚至是跨级的直通车连接,让知名的大专家能够通过这套系统为咱百姓瞧病,咱百姓也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不出镇、不出县就能得到省内、国内专家的医疗救治。

信息化建设是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趋势,为医改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也是更好服务群众、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连视察远程医疗系统的时候指出,“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叫如虎添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政府将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教育等等,不久的将来,远程医疗系统在全国大面积建立起来的话,我们也可以在本地的医疗机构享受到全国知名专家的会诊,实现网络诊疗、手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等,对于咱基层百姓来说既享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又节省了开支,那咱百姓就能够踏踏实实留在基层放心地看病了,看病难的问题也就会有明显的缓解。

数字化的医疗水平还体现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和医保信息,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说通俗一点,将来卫生信息化发展,将会为百姓的健康和医疗信息在市级医院之间、市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卫生部门与社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供更多可能,如果患者在不同类型地域的医院治疗时,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就可以查阅重要检查数据信息等,这样会大大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和经济支出。

河北省卫生厅印发的《河北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5)》中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省卫生信息化基本框架,启动居民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施完成远程会诊系统建设,打造5家城市医院与43家县级医院互联互通格局。2015年,居民健康卡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同步达到75%以上,规范化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达到90%以上,完成80%以上的市级和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秦皇岛市率先启动了智慧医疗项目。中兴网信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了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开发了居民健康一卡通、居民健康档案盒、预约诊疗系统等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医疗服务体系,并实现了各医院之间信息的整合交换。病人在一个医院的检查结果,在另一个医院也能够共享,减少了患者的检查次数、降低市民的医疗费用;每份医嘱都会录入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市民能够获取自己的健康档案、检查结果,提高健康意识、提前预防疾病;病人只需办理一张就医卡,与社保卡或农合卡绑定,就可以在全市各大医院使用,这样就减少了病人在不同医院缴费的麻烦。

科技改变生活,信息方便你我。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开辟医疗卫生领域全新的天地,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不同需求,推动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一般说到医疗卫生,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治病。其实,保健养生、健康管理、康复治疗等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这些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且日益多样化。其次,我国医保体系的快速发展,覆盖全民的医保网,较高比例的报销,让人们的医疗卫生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会逐步降低,人们手中会有更多可支配的卫生开支。再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必将推动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据业内人士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么大的产业规模,不仅为医务工作者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宽广舞台,也为百姓投资和社会资本开辟了一条财富渠道。

“三中全会精神好,以药补医破除了,公立医院大改革,基层医改根基牢,公医民医任选择,哪家管用哪家瞧。”畅谈着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美好前景的期待,抒发着医改好政策由衷的赞美,咱百姓更加坚信,通过全面深化医改,必将更大地释放出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的红利。

医改,我们正行进在路上;难题,正一个个破解,它让我们充满了期待,也一点点感受着它带来的变化。

医改,我们正行进在路上,改变的是以往瞧病就医的烦恼,不变的是党和政府医改惠民的坚强意志。

政府主导的医改为咱瞧病兜了底儿,未来的日子里,咱百姓看病不再难、药费不再贵;

市场化的导向让咱百姓各类卫生需求有了满足,未来生活中,咱百姓健康服务有选择,看病就医有保障。

这样的医改,改到了咱百姓的心坎上,让党和政府与咱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

这就是国家在破解世界性医改难题上的“中国办法”,也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国智慧”。

看病不再闹心,咱想到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