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西南州城镇化的经济学意义

黔西南州城镇化的经济学意义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州总人口中有70%左右是农民。因此,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转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黔西南州城市化城镇化带动战的首要选择。
黔西南州城镇化的经济学意义_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全州总人口中有70%左右是农民。过多的人口被束缚在农村是“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根源之一。从长远的视角看,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幅度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社会总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从总的方面看,城镇化在全州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位置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劳动效率极低是黔西南州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黔西南州州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不但影响了人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且影响到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容量的扩大,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城镇对剩余劳动力吸纳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此庞大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仅靠全州现有城市化的消化和接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会给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但处于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小城镇,地域分布广、数量多,新建和扩建都有很大的潜力,农民实现身份转移的难度和风险都比较低,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同样较低,其经济技术结构、职业结构同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现状也比较接近,容易协调和在发展中同步提高。因此,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转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黔西南州城市化城镇化带动战的首要选择。

2.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亿万农民分割在千万个狭小孤立的生产单元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但对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开辟绿色通道,使他们在转让土地经营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或退出土地承包权的同时,促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农村留守者集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大量农业劳动力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流向城镇,定居城镇,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可以使其由原来的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的消费者,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不断扩大,从而加快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步伐,使广大农民由原来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产品生产者转变成以向市场出售为主的商品生产者,把农民长期以来将农业作为谋生手段转变成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增收手段。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口对工业品更高层次的需求,形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工业发展上的良性互动,为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4.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当工农业产值之比达到5∶4时,城乡人口之比还不及3∶7。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不仅强化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而且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可以提高城镇对工业项目和第三产业的凝聚力度,培植、涵养和扩大税源,使各级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步伐;二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缩小以至消除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将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推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经济优化升级,繁荣城镇经济;三是可以以小城镇为载体,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力量;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优势互补,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5.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贫穷落后是当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尽管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在一些穷困山乡仍有许许多多的孩子还没上完初中,就随父辈们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得到的常常是最低的报酬,除了补贴家用外所剩无几。这样一来,老一代农村贫困群体必然会再生产和造就出新一代贫困群体,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会使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陷入难以自拔的贫困怪圈。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逐步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使富裕后的农民有能力把更多的钱投到下一代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上。这样不仅可以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而且可以为城镇化建设输送较高素质的人才。

6.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项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自然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尤其是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强小城镇建设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镇区美化、村庄道路、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农村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使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更有效、更大范围地发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带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