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在探索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认真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积极搞好生态的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在石漠化治理中坚持标本兼治,高度注重石漠化治理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曲折中,成功探索出了几种典型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为全州石漠化治理和调整产业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总结和借鉴。黔西南州通过多年不断的艰苦努力,总结摸索出一些有实际意义、适于当地发展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一是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林草结合模式);二是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林药结合模式);三是与有机茶产业发展相结合模式;四是与特色经果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林农结合模式);五是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中的若干典型模式,从多个层面,诠释了石漠化治理及其后续产业发展对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前几年国务院批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并启动试点工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发展草地畜牧业为典型的“晴隆模式”
“晴隆模式”,是指晴隆县在喀斯特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通过基地带动、滚动发展、集体转产等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把草地畜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有机结合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成功经验。
晴隆县自1999年利用10~30厘米的表土层种牧草,开始人工种草,现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7万亩,其中,改良草地10万亩,建成31个种草养羊示范基地,带动14个乡镇86个村的10000多户农民实施种草养羊,其杂交肉羊远销江苏、上海、香港等地,农民收入有效增加。而人工种植优质牧草,采用多种草种混播,增加植被,改良土壤,陡坡山地变成绿色牧场,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200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在晴隆组织召开“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交流及培训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们认为晴隆发展草地畜牧业创造了三种模式:一是南方喀斯特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迅速脱贫致富的模式;二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模式;三是国家企业和农民效益有效结合的机制模式,值得全国推广。2008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考察晴隆草地畜牧业时说:“这是一个当代人挣钱、子孙后代享福的项目,对国家来说保护了生态,对农民来说脱贫,有一定科技含量。”并对晴隆县种草养羊科技扶贫、石漠化草地治理、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二)以发展金银花产业为典型的“坪上模式”
“坪上模式”是位于贞丰县城东面喀斯特山区生物治理石漠化的一种种植模式,即在石旮旯地、石头缝里种植金银花,在土地上种植果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地处贞丰县珉谷镇东北部的坪上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为谋求该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之路,当地党委政府苦苦探索。从1998年起,当地党委政府开始引导农民在石旮旯地、石头缝里种植金银花,在地里种植李子、黄花梨、桃子等经果林,坚持走“因地制宜、示范先行,多方投入、综合治理,选准品种、科技支撑,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的产业发展路子,取得较好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被称为“坪上模式”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种植金银花和治理石漠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成功路子。
2004年5月16日,黔西南州30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在坪上村正式启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党中央主席许嘉璐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这对“坪上模式”的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已形成中海拔石漠化地区集经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种植产业模式。
到目前为止,珉谷片区种植金银花和果树分别达到10000亩以上,使日趋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2009年,坪上金银花盛产20万公斤生花,李子产量200万公斤,仅靠卖金银花、李子收入上万元的人家就有400余户,其中,收入在3~5万的人家有30户,收入超过5万元的人家有8户,有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达10万余元。此外,在金银花采花期,还吸纳了富余劳动力上百人。2010年,尽管受百年一遇干旱的影响,今年的金银花产量有所下降,生产金银花生花15万公斤,但价格上涨按照坪上金银花加工厂每公斤生花31元的收购价格计算,金银花产业可为当地农民创收450余万元。
(三)以发展花椒产业为典型的“顶坛模式”
“顶坛模式”,是指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喀斯特地区与贫困抗争,发展花椒产业,成功进行生态修复,改变当地群众生存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因最早在北盘江镇顶坛片区实施,故称“顶坛模式”。
顶坛花椒受其独特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香味浓烈、口感酣畅的优良品性,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近年来已蜚声省内外,目前已经提炼出成品油。顶坛片区种植花椒达六万多亩,农民人均收入由不足200元增加到3000多元。由于大面积种植花椒,该片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使该区域过去因为环境恶劣而无法生活的大量外迁移民不断返迁。目前这一模式已向州内条件适合的地区推广,全州石漠化地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近16万亩,现为治理石漠化的一大亮点,省内外前来参观、引种的络绎不绝。1994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临贞丰顶坛考察,对“顶坛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个创举,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不但生存下来了,还能脱贫致富,是了不起的壮举啊!”2003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0位院士和45位专家、教授、学者到顶坛片区调研,充分肯定了种植花椒既有经济价值又能改变生态,为石漠化治理创造了可借鉴的“顶坛模式”;并指出,这种不改变原始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采用生物措施调整种植结构,恢复治理生态,投资小、见效快,并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的治理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四)以发展蔬菜产业为典型的“者楼模式”
“者楼模式”是指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持之以恒地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者楼河流域实施“菜—菜—稻”工程,让农民种菜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地处南北盘江交汇处的册亨县者楼镇,充分发挥“天然温室”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早熟蔬菜。尤其是近年来,紧紧围绕“办示范、强服务、抓配套、上规模、创品牌、建新村”六个方面抓好蔬菜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者楼蔬菜协会的带动,大力实施“菜—菜—稻”工程,积极推进,即政府引导菜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菜—菜—稻”种植,帮助菜农转变观念,挣脱传统农业束缚,打造品牌,于2004年3月成立了者楼镇“蔬菜协会”,架起菜农与市场之间的“金桥”,使产品顺畅变成商品,突破实现了“1361”(即一年种三季,每亩收入六千元,产粮一千斤)增收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今天的“者楼模式”。
通过“者楼模式”的推行和发展,2009年者楼镇早熟蔬菜四个产品(辣椒、白棒豆、茄子、西葫芦)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增强了者楼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