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重困境和难题,如何创新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优化社会管理目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民族地区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训教育;三是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_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就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管理早已超越了一般性质的管理工作,成为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重要政府职能。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重困境和难题,如何创新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优化社会管理目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牢牢把握党建、统战、学校、部队等各条传统战线,而且要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管理当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

一、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是基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亦是群众思想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促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就必须首先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对于推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正常发挥的先决条件。

(一)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推动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扶持。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从高速低效到高速高效的转变,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和全社会的广泛援助。因此,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要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要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民族地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亦是民族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国家要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制定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二是要增加对我国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缩小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均衡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具体而言,应在民族地区扩大资源税地方留成比例,建立江河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民族地区流动。增加对民族地区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训教育;三是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人口的91.9%。[8]因此,要继续实施以开发促发展、促开放战略,并落实好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四是地方政府要提升治理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步伐,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造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公平环境,并向个人、企业提供普遍化的公共服务。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要素的合理流动,构建责任明确的新型科技激励与约束体制,使科学发明和科技创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逐步改善民生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难题的民族地区而言,民生问题是各民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更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民生问题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以及民族地区群众思想品德的发展。

首先,要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精准化扶贫,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民族地区整体脱贫。一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贫困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较其他地区而言,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突出,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难中之难。因此,要将国家扶贫工作攻坚的重点放在民族地区;二是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民族地区的扶贫标准。对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国家所确定的脱贫标准不能完全解决当地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因此,要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不同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防止“一刀切”;三是要解决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要根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通过整体搬迁、生态补偿等措施彻底解决好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脱贫问题。

其次,要把改善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旅游业、畜牧业等产业,为民族地区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大力吸引各类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新增就业岗位应当重点向少数民族群众倾斜。要划拨适当的岗位面向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增加群众的增收渠道,逐步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收益。另外,要大力强化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技能,尤其是现代就业技能、城市就业技能的培训,加快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少数民族就业人口有序进入城市。

再次,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对象。一是要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比例,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使九年义务教育在民族地区实现全面普及,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二是要解决的就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更多地关注各个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指标和投入水平,把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条件向农村牧区和边远山区倾斜,并逐步实现民族地区全部学校推广开展双语教育;三是要解决的就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师资问题。要提高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的待遇问题,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尤其是内地的优秀师资到民族地区任教。同时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社会保障是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的重要依托。要解决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是要拓宽社会保障的范围,从低标准、小范围的社会救济拓宽到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加快完善和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族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二是要统筹民族地区城乡的社会保障。在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上要避免差异,并且要尽可能地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建立与民族地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动态发展机制。

(三)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水平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很多地方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窘境。一是民族地区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工作,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二是要增加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财力物力投入,加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要划拨专门的经费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建立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财力投入机制。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力投入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地教育的需要,进行物力资源投入的科学评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条件的科学合理配置,确保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有场地、有设备、有活动、有声音;三是要增加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投入。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要配备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一批政策理论水平高、熟悉民族工作规律、扎根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和人员培训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还要提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行列中;四要增加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量投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不断地积极学习,提升自己,要认识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区别,要认识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上有自己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形式,与非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明显不同,要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各民族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力求提高其实效性;五是要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群众对教育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按照分层化、分类化、分众化的要求,在发挥传统手段有效性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微信、微博等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优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对于浸润人的心灵、提高社会成员认识的理性化程度和文明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必须把加快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文化教育的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要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投入

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和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的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一是要改变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建立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动态增长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条件;二是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切实保障各类民族班、民族学校经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让九年义务教育和中小学营养午餐惠及民族地区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三是要投入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解决民族地区教师的待遇问题,要给予民族地区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适当的财政补贴,并且要大力吸引外来的优秀教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比例用于对教师的定期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城乡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的平衡,应将经费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倾斜,解决民族地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孩子的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民族团结做贡献。”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双语教育既有利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与外部沟通交流,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巩固。双语教育在族际关系整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应当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双语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在民族地区全面落实双语教育,实现双语教育的规范化;其次,要在双语教育中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要在双语教育中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使各民族群众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流关系,形成团结包容的文化理念”[9],在双语教育中促进各民族的有机交融、汇聚各民族群众的文化共识和国家共识;三是在双语教育中传承和维系民族文化的精髓,双语教育要注重挖掘本民族的积极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与主流文化有机结合,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中保持活力,增强对青年一代的吸引力,树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自信与自觉。

(三)加强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

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国家认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本质上体现了民族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部分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认同出现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公民意识,加强民族地区群众的公民教育对于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树立公德意识、培育契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公共意识的培养、法治精神的熏陶、权利义务观念的习得和公民道德的养成,帮助各族群众发展作为公民的意愿和能力,增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具备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公民教育,一是要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平等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使各族群众熟悉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引导群众理性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尤其是要纠正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宣传偏差,使各民族群众在平等的基础上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二是突出实践性和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的宣传,更是教育的实践活动。公民教育亦是如此。民族地区公民教育要更多地采取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群众思想、贴近群众生活的实践形式,例如:星级文明户创建、山歌颂新风、送电影到村屯等,让群众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和领悟,使群众在实践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三是合理引导民族地区民间社团组织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促使公民社团组织的活跃和增多。这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民族地区在公民社会建设中,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合法民间组织的发展,引导他们去填充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有效覆盖的领域,并发挥其对成员的管理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着力规范民间社团组织的发展,对打着公益幌子的非法民间组织和境外渗透组织要加强打击和治理。

三、推进民族地区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既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也是重要手段,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手段。因而,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着力于民主和法治建设。通过民主法治的完善,巩固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础,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0]推进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不但能使民族地区群众更切实地享受到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还能使民族地区群众国家认同感更强,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二者本质是一致的。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增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着力破解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软、懒、散、弱等问题,确保民族地区基层党旗在飘扬、党员在行动、党组织在发声,确保基层党组织党员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载体、载体有创新、工作有实效,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夯实和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是基层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形式,民族基层民主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因地制宜,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健全充满活力的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农村,要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提高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和自觉性;在民族地区城市,要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大力探索民族互嵌式的居住格局,完善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居民委员会各项制度。另外,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要注重吸收各方面的代表参与、创新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基层民主协商,形成制度化的民主协商机制,发挥各方面人士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三是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民主教育,提升他们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现代民主意识。民族地区群众的民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民主制度的落实,直接影响到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发展。人民群众是基层民主建设的载体,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还取决于各族群众的民主意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必须注重对各族群众的民主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和能力,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社区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自觉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广泛宣传民主权利的内容和行使方式,保障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地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二)加强民族地区法治教育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相应的法治观念也不强。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法治与民主是一个内容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我国民族地区在加快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各族群众的法治教育,树立法治意识,首先就要将法治教育纳入民众教育的重要范畴,在学校、社区、农村等都要开展法治教育,让民族地区每位群众都能接受到法治教育,帮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只有大家都具有较高的法治意识,才能够保证民主政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加大法治的宣传力度,以宣传促进法治进程,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在当前的环境下,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渠道在民族地区加强法治宣传,让民族地区群众更加清楚地认识法治,了解法治,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法治进程。再次,要以法治文化引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法治教育的发展。法治文化为民族地区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基本保障。只有在法治文化的引领下,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才有内生的动力,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才有依托。最后,要注重民族地区法治教育的方式。避免传统的理论式的灌输教育,也就是说除了法律基本知识的理论教育外,还要注重对民族地区群众进行法律实践的教育。只有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有序扩大民族地区政治参与

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发展起来后,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参与需求与参与机会有限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不稳定产生的重要根源。化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须重视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民族地区政治参与作为民族地区普通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民族政治系统得以保持良性运作的基本条件。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推动政策过程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一是要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政治参与的意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民族地区群众对政治参与并不热衷,也不了解政治参与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要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民族地区的主人翁意识,就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相关方面的教育,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拓宽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民族地区基层群众人数在人大代表的比例,保证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健全村民自治、社区自治、民主评议政府、人大会议旁听制度、决策听证会制度等多种政治参与方式。注重发挥共产党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在政治参与中的组织作用。同时,在新媒体的条件下,要鼓励民族地区群众进行合法的网络政治参与,这是民族地区基层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他们共同参与基层公共治理的过程,对他们自己、其他的社会成员,乃至整个民族地区、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三是要不断完善民族地区政治参与机制,为扩大民族地区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民族地区政府工作透明化,让群众对政府的工作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并能对政府工作及时做出相应的反馈。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监督机制,改革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公共权力真正为民族地区群众谋福利。

【注释】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2]骆英:《贵州民族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中国商贸》2014年第6期。

[3]云南省民族经济研究会:《云南少数民族突出民生问题及对策研究》,2012年8月。

[4]杨文顺:《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探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第9期。

[5]杨文顺:《试论云南民族地区突出的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期。

[6]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7]王正伟:《努力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下)。

[8]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

[9]杨小平:《双语教育的战略选择》,《贵州民族报》2014年8月15日,B4版。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