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是指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近地层大气小范围内的气候状况。通常是指受下垫面影响而形成的距地面0.5 ~ 2.0 m空气层面内的气候状况。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开放地带的道路附近的小气候,其主要差异存在于地表并和地表微地形有关,由公路建设而形成的边坡的小气候差异较为显著,是由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引起的,主要取决于边坡的坡向、坡度和坡位等因素。坡向、坡度不同导致坡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和降水量存有差异,从而造成了光照、热量、含水量等在不同坡向的坡面以及同一坡向的不同坡位之间再分配。通常边坡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高温、寒冷、干旱、风大等典型的小气候特征。
公路建设使用的建筑材料(砂石、沥青、水泥等)使得道路下垫面与原先自然植被覆盖的下垫面迥异,比如裸露的沥青、水泥路面,其热容量小、反射率大,蒸发耗热几乎为零,导致近地面空间温度高、升温快,灰尘和二氧化碳含量也高。研究表明,路面自身的吸热性与热辐射是造成这种微观小气候的主要因素。由于公路路面的地表温度高于相应区域的天然地表温度,加之温度变化幅度也较大,在盛夏季节的白天,路面范围就会形成一条“热浪带”,从而使局部的小气候恶化。人工构筑的公路路面不但改变了光照、温度、湿度等物理效应,而且使风和大气流动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状态的改变形成了公路路域小气候特征。
从时间上来看,白天与夜晚、夏季与冬季,公路路域小气候显著不同;从空间上来看,分布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生态系统的公路,路域小气候也显著不同;从小尺度上看,公路边坡朝向不同、地表植被有无及覆盖程度不同,路域小气候也呈现出显著不同;即使是不同的路面材料,例如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或土石路面,其路域小气候也会有显著的差异。总之,公路路域小气候特征的变化,为局部地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生物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周边生物群落的结构、分布以及系统动能。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在某些路段两侧有可能产生局地分异,出现新的适生生物群落和边缘物种,而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