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植被恢复过程

植被恢复过程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落演替理论是指导受损植被恢复的核心理论。在自然条件下,地面植物群落如果遭到破坏,一般可依靠自然恢复力得以逐渐恢复。因不需要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植物阶段的矿化成土过程,故可使演替进程大为缩短,使植被恢复时间加快,植被恢复所需的生物环境即为在裸露岩质上营建演替过程中的中间群落,因而生态恢复工程就是将生态学相关原理与不同环境特性相结合,以人工方式促进和加快坡面植物群落的演替。
植被恢复过程_山东半岛公路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技术及实践

群落演替理论是指导受损植被恢复的核心理论。在自然条件下,地面植物群落如果遭到破坏,一般可依靠自然恢复力得以逐渐恢复。恢复的过程为首先是被称作先锋植物的种类侵入植被破坏区域,并在此定居、繁殖;先锋植物生长逐渐改善了破坏区域的生境,形成一定的土、水、肥条件,使得其他物种侵入并被部分或全部取代,生境条件又得到进一步改善;如此复加,更多的物种陆续侵入,使植物群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和外貌,并最终趋于稳定。这一系列变化进程即为演替过程,该过程有以下特征。

(1)植物群落对地力的要求从低到高发生迁移变化;

(2)土壤厚度逐步增加;

(3)植物群落的高度从低到高变化;

(4)从寿命短的种类向寿命长的种类发生变化;

(5)先锋植物在一系列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岩石创面边坡为例,这种旱生原生演替要经过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4个阶段。随着群落演替不断向前发展,首先是一些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以个体的形式在苔藓群落中出现,以后逐渐增加并取代苔藓群落,多年生植物开始出现;在多年生草本植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一些喜光的灌木出现,并与高草混生而形成“高草灌木混生群落”,以后因灌木大量增加而形成灌木群落;继而,阳性乔木树种出现并逐渐形成森林。至此,林下形成郁蔽环境,使耐荫树种得以定居;阴性树种不断增加,而阳性树种因在林下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中消失,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群落即形成,如图3-1所示。此时旱生生境因群落的作用而形成中生生境。其中,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时间最长,木本植物阶段次之,草本植物阶段较快。调查显示,即使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整个过程至少也需50年以上,绿色植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发生植物种的变迁。

图3-1 裸岩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

上述过程表明,退化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实质是群落进展演替,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建立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系列,其自然恢复顺序为草本群落→草灌群落→灌丛群落→灌乔过渡→乔木树林→顶极群落。对裸露岩质坡面来说,这种自然演替过程漫长而艰难。为了缩短坡面植被自然演替的时间,加快坡面植被恢复的进程,可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将岩石创面旱生原生演替4个阶段缩短为2个阶段:首先对坡面进行土壤重建,继而进行草被建植,使演替直接从草本植物(也可与灌木植物结合)群落开始;随着草本植物发育以及灌木的出现,坡面的土壤、生物环境逐渐改善,从而为后续阶段创造条件。因不需要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植物阶段的矿化成土过程,故可使演替进程大为缩短,使植被恢复时间加快,植被恢复所需的生物环境即为在裸露岩质上营建演替过程中的中间群落,因而生态恢复工程就是将生态学相关原理与不同环境特性相结合,以人工方式促进和加快坡面植物群落的演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