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大脑使人类拥有了发展的条件,不满足的需求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个体的智慧与需求构成了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社会是一个不断进行代际更迭的群体,个体的努力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呢?又是如何推动群体的互动,从而达到社会大众共同发展的呢?
这里我们就要详细讨论个体智慧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同时讨论群体的努力是如何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从而揭示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的。
1.个体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人类灵活的大脑和对物质的需求推动了人类的技术进步,同时技术的客观累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基础条件。
(1)在既有的资源条件下,对有些个体来说,改进生产方法或工具是他们增加物质供应数量最好的方法。
个体追求物质是本性使然,也是个体生存面临的第一要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给个体带来痛苦,痛苦的感觉必然使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努力去消除痛苦,这个努力的过程推动了个体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受到高强度的刺激,大脑开始高效地运转,或许在瞬间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自己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新的生产技术便诞生了。个体也可以通过掠夺他人现有的劳动成果或抢占更多的自然资源来解决物质困境,况且人类最初就是这样做的。用劳动成果进行交换也是个体获得物质的一种手段。但这三种方法都无法增加社会物质供应的总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物质匮乏的问题,总要有人面临食不果腹的困境。
对于一个普通的社会个体而言,占有更多的资源或从别人占有的资源中多拿来一部分,都是很难实现的。对一个普通个体而言,解决分配制度的问题更是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所以,个体能够直接控制的安全又便利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在既有的资源条件下改进生产方法或工具,从而达到增加物质供应数量的目的,这是普通个体在既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解决物质匮乏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就像一个农民要获得更多的粮食,就只能在自己的田地里精耕细作、搞好水利设施,以及采用更新的农业技术,他不能去偷割别人的庄稼或占有别人的土地,个体只能在已占有的资源上努力。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努力,这种努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人专门从事技术的研发,以提高自己或所供职的单位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随着技术发展到较高的层次,技术的创新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现在及以后的技术进步主要靠个体的创新来推动。当然,社会中不在大机构供职的其他个体的努力也会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
个体在各行各业的努力,固然推动了政治、金融、文艺等方面的发展,但这些进步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微小的,与技术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政治的变革需要群体的力量,所以个体的政治主张只能是一种思想或学说,对人类发展起不到实质的影响。即使成功了,也仅限于社会制度的变化,改变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文艺或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进步,无非是对现有的社会状况的改进或修饰。
即使是经济改革,其影响也可想而知。首先,经济的实质进步还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其次,经济不过是关于人类物质的产出和分配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更多的是局限在分配方面。人类的经济也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课题,在物质严重匮乏的时代,经济这个课题对社会的发展是没有多大影响的。所以,尽管个体在各行各业中努力,但只有技术的进步才能对人类的发展起实质性的作用。
从人类诞生之时,个体就开始努力了。在远古时代,人类技能低下,物质极度匮乏,人类因动物本能而群居在一起,个体和群体努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以满足基本的生存所需。这种努力一是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比如工具的制作和运用等,从而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是使可食用的物质种类范围扩大了。随着社会物质总量的丰富,人类就开始转向掠夺,这样便可以直接获得别人现成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省去了许多努力。这样便建立了以武力掠夺为主的统治关系。
这样的掠夺已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大众的觉醒而渐渐退出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即使现在仍然有人为了改变分配制度而进行努力,但更多的是宣传和引导。没有社会大众的参与,想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努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掠夺是不同性质的事情。
人类进步的实质是个体的智慧得到开发,产生了新的工具或方法,成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新力量。这个新工具或方法首先可以直接解决个体的物质困境,其次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供应数量,为整个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在现实中,看似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更多的物质或权利,但实质上这种努力是个体智慧的进步,这些具体的物质或权利只是其外在的表现,算是努力的世俗成果吧。
没有个体的努力和进步,人类社会就永远不会有发展和进步,但并不是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大多数个体是为了解决自己当前的需求,只有极少数的个体在努力的过程中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人类就是在这不断的突破中前进的,而且这种突破必须是人类的第一次,才会对人类的进步有推动作用。人类进步的关键在于个体的智慧和努力,大众只不过起到传播和推广的作用。人类站上一个新的台阶以后又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只有等待新技术的出现才能够解决这个困境。
个体的努力至今也没有停止,也许直至人类终结或个体之间没有了差别,个体才会停止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2)为满足物质需求而努力,促使了人类大脑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面临生存困境、饱受痛苦的时候,个体会尽全力去努力,开动大脑去解决问题。在努力的过程中,个体面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会发现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种类的物质,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这种思考方式和由此做出的努力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动力。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物种,人类自然就会想到“为什么它们的功用不同呢”。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思考和努力,推动了人类分析能力的提高,也使人类不断认识和揭示出客观物质的性质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类逐渐掌握了客观世界的部分本质和规律,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提高了的能力大部分被人类直接用来改造和利用,成为人类的生产技术。
在人类追求物质需求满足的努力过程中,会面临客观新事物的出现,会不断重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的思考。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样不断重复的思考,促使了人类分析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人类具备了较高的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3)技术的累积反过来又促进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人类努力最直接的结果是创造出了更新的成果,如丰富的物质、进步的技术、先进的思想观念等。生活变得舒适和高效,人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这些成果可以累积,因为无论是物质文明成果还是精神文明成果都是客观存在的的。物质文明的客观存在很好理解,其实精神文明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思想、观念一经提出,便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人们便可以学习、理解和传承。
技术的实质是人类智慧,技术又可以成为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工具和方法。所以,技术既具备了物质文明的表象,也具备了精神文明的本质,因而具有明显的客观属性。
因为客观,所以文明成果才可以世代累积,才不会因人的生命终结而消亡,才可以传承下去,这也是人类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群体的繁衍是人类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群体的存在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使文明成果不因个人的生命终止而消逝。群体为人类的发展起到传承和基础的作用,使我们自然换代的人类能够直接在前一代创造的文明基础上生活,从而有更高水平的发展。
代际个体之间的能力和智慧的差别实际上是不同代际的人们在其后天的生存和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客观存在的文明成果的了解和学习形成的。人们一出生,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就不同,所以代际个体具有了典型的时代特点,有了不同的能力和智慧。比如,一个出生在现代的人,当他看到飞机、电脑时,已不会大惊小怪,但对古代人来说,这些却是很难想象的东西,更不要说理解了。
人们也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后天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解决事务的能力。比如,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很局限,而今人却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不同时代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了不同的知识,实际上是不同时代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使他们获得了不同的知识和信息。人类的进步,就是人类创造的客观文明成果的不断累积,通俗地讲,就是物质的丰富、工具的先进和观念的变化。
这些客观存在的繁华都是表象,丰富的物质和便捷的生活都只是具体表现。这些繁华的现象和先进的工具都可以灭失,但只要技术还存在,那么这些繁华和先进都还可以再现。
技术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变化是人类长期努力和不断累积的结果。现代人与古代人并没有根本的素质差别,这种差别都是由后天学习造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习的东西都是人类先前的累积,而非凭空产生的。
人类的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努力所产生的阶段性的技术突破和这些成果的不断累积,尤其是代际累积。代际累积的成果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也更容易让人感受到,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差别。
当然,代际累积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由于代际累积可以为后代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从而使不同代际的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使人误以为后代人的能力和智慧看起来似乎比前代人高,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是较高能力的个体带来的。其实,发展的是人类不断累积的努力成果,也即后人学习的平台越来越高了,或者确切地说是个体存在环境的技术含量高了,而非人类自身的素质发生了变化。不同时代人类之间的能力差别,不是人类自然传承的结果,而是后代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后代人得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到更高级的知识。当然,这种代际间的能力差别也可以反映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生产生活上的技术突破可以累积是人类能够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人类的文明成果不能够累积,那么人类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这些客观存在的文明成果可以被人们感知,并对不同时代的人有启迪或教育的作用,技术的累积为下一代的努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文明成果的累积是人类发展的原因之一,当然累积本身也是一种发展方式。
当然人类的代际更迭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因素,对于新生的人类,他们完全适应和熟悉他们出生后的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已有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创新。对于前一代的人来说,许多事物是新鲜和陌生的,他们惧怕,无法接受,那么他们只能努力适应,自然没有能力来创新了。
如此看来,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实际是人类智慧的进步,文明成果就是物化了的客观的人类智慧。没有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物质。无论是高档的汽车,还是高科技的火箭,我们看到的都是具体的物质,但它的背后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智慧的结晶。哪怕一颗铆钉,都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成果。
这样看,人类的发展就很简单,个体在面临困境时,努力使智慧得到突破,新的智慧表现为具体的方法或工具,这些具体的方法或工具便是新的技术。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阶段,人类又会面临新的困境,而个体同样会努力把它突破,于是人类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力。如此循环,人类便得以不断发展。
但这只是纯粹从客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发展,没有考虑人类社会的群体存在。如果考虑群体的存在,那么社会的发展就更为复杂,群体的存在必然有社会制度,必然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固定的关系存在,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更为曲折。但真正的发展还是人类技术的进步,这是不受社会制度制约的,还为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变化提供了条件。
2.群体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1)社会制度的形成
人类处于部落时代时,是没有所谓的社会制度的,就像狮群一样,尽管看着像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但除了狮王的武力强制外,群体的行为是没有制度约束的。除了本能需求之外,它们没有如人类一般的交往关系。它们在本能的驱使下过着“需要就强取”的生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链接。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不仅仅是智力的差别,人类丰富的情感也是其他动物没有的。更为灵活的大脑使人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煮熟的食物又快又多地提供能量,使人类增加了更多、更细致的感受,从而使人类具有了比其他动物更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更为亲密的人际关系,这就使人类结束了各自独立分散的状态,而进入了关系社会的状态。
这种亲密关系首先在异性之间形成。亲密关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更为可靠的信任和依赖关系,他们成为一个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如同一个人一样。这改写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使人类彼此之间建立起非物质利益的关系,这种看不见但又真实存在的关系,能够把人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开启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大门,使人类结束了彼此分散而相互独立的部落状态,开始有了关系紧密的小团体,如夫妻。他们之间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社会契约关系的起源和基础,契约关系的出现使扩张得以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同盟帮助人们进入人口更多、疆域更广的国家统治时代。
没有亲密关系就无法构成紧密的团体,在动物群落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一头能力强一点儿的狮子能够成为王者,而两头狮子的联合就足以推翻它,但我们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情形。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看到人们会联合更多的力量来推翻原来的统治,这根本性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人类丰富的情感。
人们的丰富情感会在个体掌控资源数量增多的情况下向外延伸,首先向子女延伸。良好的异性关系、丰富的物质和较多的权利,会使其将这份情感外延。他们会更加细心地呵护子女,为子女的成长、成才而费心费力,从而建立更为亲密的家庭关系。子女实际是个体愿望的延续,具有较好事业的个体希望通过子女来延续自己的事业,以证明自己过人的能力,而较差的个体则希望通过子女来改变自己不如意的人生。这样看来,对子女的亲密关系实际是个体自我情感的延续。这种带有希望的呵护就像投资要回报一样,所以在与子女的关系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得社会中彼此陌生的个体间也可以建立起关系,从而使个体之间形成相互交织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处在这关系网之中。权利义务关系为人类社会的治理提供了依据,在人类社会中,除了血缘形成的关系之外,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也是人类法律的核心内容,为治理社会和约束个体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个体在竞争中获得的优势使个体把这种优势作为一种成就感去享受,那么沿着亲密关系的方向,个体自然会将这份成就分享给他的父辈,所以就诞生了尊重老人等观念,即社会伦理和道德。动物中没有赡养父辈的现象,这也可以帮我们解释为什么会有食人族,因为吃人是在他们没有丰富情感能力的情况下形成的习惯。
在动物的世界里,无论占有多少物质,都是正常的,起码没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情感的丰富、亲密关系的建立增强了人类的占有欲,人类对心仪的人和喜爱的物品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排他性,同时,也产生了所谓的爱好与厌恶。人类开始出现了自私、信任、忠诚、背叛、好人与坏人的概念,逐渐加深了伦理和道德认识,进入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状态。
个体丰富的情感使人类出现了契约、道德伦理和法律关系,这些关系是依据紧密团体利益为核心利益而形成的评判标准,人类社会因此建立起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亲密关系使个体参与竞争的力量变大了,家族、同盟者的介入使拥有一致利益的奋斗团体变得很大。这种更大团体的利益争斗就改变了单独个体的那种占有状态,更大的团体需要对某个利益持续地占有。
长时间地占有既得利益必须长时间地维护在竞争中的优势,维护这种优势就必须有专业的力量,所以为维护优势地位的办法和力量便应运而生了。亲密关系使人类社会发生分裂,独立分散的社会个体变成紧密的小团体,物质利益得以分割,人类进入更为残酷的竞争阶段。统治的形成使人类进入了有制度约束的社会。
亲密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进入制度社会打下了基础。在制度统治的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努力又会诞生很多新的概念,形成各种新的关系,如同族和同国人的关系,以及公平、正义等新的概念。这些都将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变化提供力量,不断促进人类社会制度的变化。
(2)社会制度的更新
人类的亲密关系就像湖面结冰的冰核一样,使可以自由流动的物质利益结成了一块又一块的“冰块”。社会的物质利益因亲密关系而逐渐固化,并最终导致社会物质利益无法流动。
为维护固化的利益,拥有亲密关系的个体或团体在社会生存的竞争中必须努力取得并保持优势地位,否则他们的利益将无法保证。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最终会成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利益,社会制度的确立是必然的。那么,其他个体或团体被约束和管制也是必然的,对于这些个体或团体来说,他们必须遵守社会制度,没有社会制度的约束,群体无法有关联地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
现实社会中,那些占优势地位的统治者或在社会竞争中变为社会上层的人,他们都会依据亲密关系把自己的这些优势或权利往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下代传递,即中国古话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社会利益通过亲密关系被大量沉淀固化在社会上层人形成的紧密团体内,而其他社会成员则无法分享或只能获得很少的利益,许多人的利益无法实现。社会总体被固化为两大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这种固化使得被统治的阶级在现有的制度中很难或根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建立起的社会制度,就会对社会广大群体进行压迫和剥削,使广大的社会群体无法生存。群体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威胁到生命,那么群体的反抗则是必然的。由于群体的力量巨大,如果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不进行修改,那么其被推翻则是必然的结果。新的、更多体现社会大众利益需求的社会制度就会建立起来。新的社会制度体现了更多的公平性。
人类群体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固化,使相应的群体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利益而努力,这种努力不断推动人类更新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制度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方向发展。社会制度是否公平可以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指标,是因为制度的公平与否直接决定了社会大众的生活地位、物质分配以及情感、精神的愉悦程度。简单说,就是社会制度向公平的方向发展会使社会群体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从而让社会大众生活得好一点儿。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个体的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进物质丰富,丰富的物质使人类群体的需求发生变化,变化了的群体需求成为推动社会制度变化的动力。人类社会就在个体的努力和创造下不断升级和发展,既包括个体需求的升级和发展,也包括群体需求的升级和发展,不断地推动人类技术进步和社会制度变革。
人类又为什么会长期发展呢?
几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发展旅程。一路走来,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在可以飞入太空。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长期的发展呢?那是因为人类发展的成果是客观的,并且是可以传承的。
技术进步是人类智慧的客观体现,人类的智慧以客观物质为载体,不会随人的生命终结而消失。社会制度是人类群体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社会制度的存在也是客观的,它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法律与规则中,这些法律与规则所要表达的主导思想就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含义,所以变化的社会制度可以体现在其中并能够传承。这两种发展成果的客观存在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没有人类的代际更迭,社会也不会长期发展。只有新出生的人类才会熟悉和了解他们出生后那个时代的一切,然后才可能发现不足,才可能有新的发展。对于老一代的人而言,他们无法适应在他们人生后半时段出现的新事物,所以,没有代际更迭就不会有发展。如果没有代际更迭,现在存在的人类应该还是原始的那几个,又或许我们都还在秦始皇的治下,又如何去发展?所以代际更迭对于人类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代际更迭使个体的财富和权利归零,面临重新分配。这种重新分配解除了那些杰出个人占有的权利和财富。同时也解除了这些权利和财富对其他人发展的制约,为其他人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也激励了他的后代必须努力,否则,前辈的生命结束后,他也将面临困苦的生活。所以代际更迭从两个方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代际更迭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这个结论简单,但也一样重要。我们不做详述。
人类寿命的长短也与人类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比如,人的寿命是三十岁,那么我们人类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因为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他成人以后的时间太短,即便有能力进行发明创造,但在学习完前人的智慧后,他就没有时间了。人类的发展也许早在多少年前就止步不前了。
或许,我们应当对人类寿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联做专门的研究。我认为人类的寿命应当在50—120岁之间,太短和太长都对人类的发展不利。当然,寿命的长短还必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关。人类长期发展形成的智慧越多,需要后代学习的时间就越长,那么后代的创造时间就越少,所以人类就需要有更长的寿命。一方面,人的寿命有限,除了学习前人的智慧外,我们没有了创造的时间,这将为人类的发展设定界限,使我们无法超越;另一方面,代际更迭的缓慢也使人类的创新能力下降。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有一些浅薄之见,更科学或更精准的结论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研究。我主张不要对人的死亡感到悲伤,我们应当把死亡看成一种自然规律和对人类发展的一种贡献,一个永远不死的人对人类的发展没有好处。其实我们的生与死都不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一个人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为了自己、家人、朋友和社会,我们做了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去庆贺出生或为死亡哭泣。
人的行为受大脑的控制,无论是来自体内的信息还是来自体外的信息,都要经过人的大脑。人类的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形成行为的信号,这些信号才会使人类产生行为。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等对这些信号进行过滤,这个过滤过程能反映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例如,许多男士正在一个餐厅吃饭,这时进来一个美女,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和成长的背景不同。如果当时女友在场,那么他会假装没有看到,而有的单身男士会主动搭讪,有的会远远欣赏,有的会故意不看。这些不同的表现就是同样的信号在不同的人的大脑中进行过滤后的结果。
人在非睡眠的状态下,通过眼睛及其他感官获取的信息可能很多,但形成的行为却不多。比如路边的花朵和乌鸦的叫声,这些都会使人产生行为冲动,这些冲动或许就在人的脑海中一晃而过,没有使人产生实际的行动。这是因为与这些冲动相比,还有更为重要的行为信息在大脑中主导着人的行为。所以人的大脑对信息会进行过滤和筛选,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转化为行为。这种筛选就是人的理性在起作用。
人的短期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人的长期行为却受理性意识的主导,没有人能够长期通过随意的意识来完成同一行为。没有人能够长期地不顾自身需求而去从事与之无关的活动。人类的长期行为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才能形成,而人类的行为目的受自身的需求和条件所决定。人努力的第一位的就是满足物质需求,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在饥饿的感觉刺激下,做出要吃奶的动作。人只能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可能去从事其他活动,婴儿也是一样,婴儿也只有在吃饱后才会和人玩耍。
决定人一段时间或长时间努力方向的就是人的主导需求,如温饱没有保障的状态、到一定的年龄找不到异性朋友的状态和在众人面前不被尊重的状态,分别说明人处于物质需求的主导状态、情感需求的主导状态和价值需求的主导状态。
随着目前的主导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进入以下一个较高级的需求为主导的阶段。在解决温饱后才会有情感需求或是价值需求。他不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物质需求的满足上,他可能开始追求物质丰富、品质上乘等,这些已经属于价值需求的范畴。同样人在找异性朋友时会挑剔长相、性格等,也表明他的关注需求已经不是情感需求本身了,而是附加了价值需求。
三种需求并不是同时起作用,人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主导需求左右,不同阶段的主导需求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一生完整的发展历程。个体的努力尤其是长期的努力必定是受个体的主导需求左右。
由于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社会总体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那么群体中的个体的生存条件也会得到改善,个体的主导需求也会因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变得比之前要高。
个体的努力在使自身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主导需求层次变高了,更高层次的主导需求为个体的进一步努力提供了动力,也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个体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需求和努力,两者相互提升,推动个体不断进步。
社会发展也一样受社会的主导需求所支配。群体的主导需求就是社会大多数人的主导需求,实际仍然是个体的需求。但社会主导需求的变化和个体主导需求的变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社会的主导需求是社会大多数人的一致需求,因而社会的主导需求必须是社会大多数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才能够发生变化。但社会大多数人的需求变化却要受到社会总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制约,社会技术和物质没有提供足够的条件,社会大众就无法实现需求的升级。所以社会的主导需求必须按照需求的等级逐次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需求,因为它的变化和整个社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从诞生至今,主导需求一直是物质需求,至今还没有完成,而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升级到下一阶段。它要依靠高智能的机器人替代人的体能来进行生产活动才能实现,减少了对资源和人类体能的依赖。当人类可以不再依赖资源和体能,仅仅依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物质需求时,这一阶段才能算完成。比如,人类不需要在土地上生产粮食,可以在工厂式的车间里不分季节地生产粮食,而且可以由此开始利用全智能设备完成制造食品的全过程,并直接分发给需要的人。这个时候,人类基本上可以从物质生产活动中解脱出来,人类的群体主导需求才会变为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的满足使人类开始重视权利平等,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不论出身、贫富等。权利平等是实现社会大众情感满足的前提,一个没有人身权利的人是无法实现情感满足的。在人类的情感需求为社会主导需求的时期,人类追求个性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开始追求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原始的、共产的、环保的,人们或单独或三五成群,甚至更多人自发地组成一个体验群体,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个时代是人类的颓废时代。在社会大多数人都实现了物质无忧和充分的个性体验后,人类开始向尊重个体的贡献发展,于是人类社会的主导需求便转向了价值需求。
人类进入了价值需求期,这时候,个体都开始为追求各自的杰出才能而努力,以个体才能的发挥为人的行为目标。社会在极少数个体的努力下就能够很好地运行,每一个人做出贡献的机会是绝对平等的,但人的才能差别成为个体发挥才能的最大障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会被那些所谓的杰出个人所奴役,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牧场”,大多数人的生存变得没有意义。那时,人类可能已经走出地球,可以在太空中自在生活了。
人类从诞生至今,仅仅是物质主导需求的发展时期还未完全完成。三种需求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轮流成为群体的主导需求,并持续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无论需求如何变化,个体都必须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断努力,这才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力量。
人类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不是群体努力的结果,因为群体的行为是无序的,所以人类历史上的技术突破都由个体完成。由两个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就很少,即使有,这两个人也是一主一副,没有完全并列的。这是因为个体是理性的,全世界几乎找不到绝对的平等,即使是只有两个人构成的群体都无法有完全一致的行为,必须是相互妥协,才会有一致的行为产生。所谓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关系,最多也不过是有时或在有些事上可以相互交流意见,没有绝对的平等。
群体主导需求的不断满足或满足的层次不断变化是不断推动社会制度变化的力量。群体主导需求的满足过程是个分配过程,无论是物质、情感或价值需求,这些若作为群体的主导需求的话,其实现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物质的分配很好理解,情感和价值的分配实际也不难理解。情感需求的满足必须有异性,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就无法实现群体的情感满足,同样,追求人的价值满足更需要社会制度的公平和机会的平等,否则也无法实现群体的价值满足。所以,群体需求的满足就是推动社会制度变化的原因,这当然也是因为群体的力量较大。同时,群体的主导需求又加剧了个体之间的竞争,个体必须更加努力,才能够得到满足,也因此更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对于群居的人类来讲,人类从一开始便面临着物质需求不能够被满足的局面,要想让每一个人都能生存下去,人类便面临物质如何分配的问题,无论是相互抢夺还是有序分配,都是人类的物质分配方式。所以人类社会制度的形成首先是因物质的分配引起的,并因分配方式的需要改变而改变,当然所有分配方式都是由在群体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个体决定的。而个体的优势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争夺得来的,这种争夺都是武力的结果。基于对物质长期占有和控制的目的设立的社会制度,实际是侵占了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希望永远如此,那么这个永远如此的希望便成为别人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便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人类的发展轨迹在个体的层面上是技术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如图2,但群体的存在却使它变为“之”形的折线,如图3。
图2
图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