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及其所传播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刺激下,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地也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其政治思想基础就是渐趋成熟的美洲民族主义。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拉美土生白人显贵斗争的最重要目标是实现与伊比利亚国家政治上的分离,经济上赢得自由贸易权。到20世纪,随着国际关系的变迁和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经济的演变,拉美民族主义形式和内容也都发生了变化。正如当代美国学者所指出的:“在20世纪的拉丁美洲,民族主义也许比任何其他一支力量都更能推动变革。”但是,“对民族主义这个词难以下精确的定义”。他认为,拉丁美洲“民族主义系指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的成员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和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20世纪的目标中的两个是现代化和经济独立。民族主义者一直站在鼓励拉丁美洲迅速发展的最前列,因而他们起了推动变革的积极作用。民族主义可以引起强有力的感情反响。民族主义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感情、忠诚和群体精神交织在一起”。
19世纪期间,民族原则和民族主义观念在欧美各地迅速传播,特别是在1830年后的欧洲,民族原则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促成一批新兴国家的建立。与此同时,新生的拉丁美洲各个国家也以民族主义作为整合本国社会的手段,以达到巩固和加强新国家的政治目的。针对所述时期的历史现象,霍布斯鲍姆概括出民族主义的五大特点:“第一,强调语言与文化群体,而这正是19世纪的新发明;第二,强调民族主义胜于民族,也就是强调激使人们戮力同心建国的动力,而在既存国家中寻找民族认同;第三,强调民族的历史感及历史使命;第四,强调民族主义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渊源;第五,修辞上充满夸饰与模糊。”
纵观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及其运动的走向又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斗争中,民族主义与左派结成紧密的同盟,在各殖民地所述的同盟因反帝运动而得到加强。这样,反殖民斗争便以种种不同方式和国际左派联系在一起。这些反帝运动如果能在其母国找到政治盟友,这些盟友无疑都是左派集团。在所述时期,由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一直就是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且苏联的国土大部分位于亚洲,同时以非欧洲本位的观点看待世界发展,这一切对于反殖民斗争的领导人和理论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自从列宁发现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可能有利于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之后,国际共产党人便大力支持民族解放斗争。这样,到了1945年之后,各国争取独立及反殖民化的运动,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帝国主义运动结为一体,因此“民族解放便成了左派的口号”。
然而,由于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复杂和多变,民族主义又逐渐出现新的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民族主义者和左派才再度恢复两者在1848年之前的结盟关系。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民族主义再次开始转向,“1970年,西方世界最主要的民族运动都是以反对共产党政权为诉求,回归到更单纯更内化的民族情感上,虽然实际上它们并不拒绝由共产党当局所发出的意识形态。在‘第三世界’,则兴起了宗教整合主义……这些宗教整合主义为革命民族主义及被压迫民族,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基础”。从所述的民族主义发展史来看,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主义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变体,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点,就是朝着全球化方向逆向行进,或者打破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使得世界进一步“碎化”,从而使得民族国家进一步确立和巩固。20世纪期间,民族主义在拉丁美洲仍是十分活跃的一股政治思潮。例如,拉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力图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影响,探索适合本洲需要的思想观念,由此出现了阿普拉主义、庇隆主义等思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