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二郎巷社区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南端,东起外城运河,西至相王路,南起竹辉路,北至十全街内城河。辖区面积0.351平方公里,共有二郎巷小区、相王路小区、彭义里小区、竹苑小区、十全小区5个住宅小区,居民住户2896户,居住人口7497人。
在硬件设施方面,2009年以来,社区乘着老新村改造的东风,修筑了百米依水长廊,新建了居民服务中心,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由原来的不足4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600平方米,居委会办公室、工作站、调解室、警务站、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此外,社区还拥有全市首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南山驿站,为百余名老人提供就餐、休闲和活动空间,深受老年人欢迎;建成国际标准的门球场,二郎巷门球协会下有7支队伍,80余名老人常年坚持门球运动。2011年12月8日,苏州市区第一家社区层面的公益组织孵化园率先在二郎巷社区成立。在孵化园内,通过“孵化”的形式和规范的运作,帮助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探索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最终成长为能为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
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民间组织作为社区公益事业的主体,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二郎巷社区针对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和公益性服务需求,不断完善社区民间自组织的布局框架,完善民间组织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依靠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使民间组织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化、社区民生。二郎巷社区现共有注册登记民间组织14个,社区将民间组织分为文化体育和公益服务两类,通过培养和发掘草根领袖,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娱乐。二郎巷社区建立健全和居民的交流机制,了解居民的需要,并且努力整合和拓展资源,为民间组织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居民自治方面,在双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二郎巷社区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设立了“四层四会”,使居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实行“居民的事,居民做主”。社区居民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民主评议,满意率在95%以上。
二郎巷社区依照“文化兴,百姓宁,民主新,邻里亲”的总体目标,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进步的新型居住社区,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国家级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江苏省社区建设示范居委会、江苏省服务离退休干部示范社区、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二、基本做法
在“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上,二郎巷坚持以社区建设为基础,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提升社工队伍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
二郎巷社区坚持把提升社区建设作为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平台,深入推进“民本社区”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居、宜居、乐居的幸福家园。
一是完善社区治理模式。从2011年开始,姑苏区试行“一站多居”的社区治理模式,一个工作站与多个居委会相对应,社区工作站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治安、卫生、人口、计生、文化、法律、环境、科教、民政、就业、维稳综治和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积极配合、支持和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站负责承接原来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居委会集中时间和精力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开展群众性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真正得以回归,为社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是提升社区自治能力。二郎巷社区设立了“四层四会”,居民的事,居民做主。社区党委为社区的“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社区议事会为“议事层”。二郎巷社区紧紧依托“五室二站”服务阵地,继续发挥民主自治的社区特色,完善民主自治。社区首创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民事协调会、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除此之外还开设“谈、听、调、评”四小超市,不断探索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新途径。社区以“四会制度”和“四小超市”活动为自治平台,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让居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畅通政府与社区沟通渠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二)构建育管并重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郎巷社区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一是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2011年12月,苏州市区第一家社区层面的公益组织孵化园率先在二郎巷社区成立。孵化园整体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设立了孵化室、公益助力室、公益听诊间、公益驿站、公益演播室、公益梦想馆等多个功能布局,为入园组织提供了办公、能力培训、专家指导、领袖交流、团队建设、风采展示等多个功能区间和展示平台。首批“拎包”入驻的社会组织涵盖了扶贫、助学、教育、助老等多个公益领域,包括台湾妈妈爱心义工队、虚拟养心园、爱心学校、同心园义工服务队、吴平国乐团、Nextwonder生涯公益组织等8家社会组织。二郎巷社区现共有注册登记民间组织14个,其中12个已经备案,社区将民间组织分为文化体育和公益服务两类,通过培养和发掘草根领袖,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现在“社区门球队”、“李景星爱老合作社”、“社区交谊舞协会”、“社区书画探讨组”、“社区老年人协会”、“社区残疾人协会”等民间组织均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管理规范,并对参与人员进行了注册登记,定期开展活动,社区为民间组织的正常运行搭建平台,做好协调工作。
二是提升社会组织能力。二郎巷社区的公益组织孵化园通过“孵化”的形式和规范的运作,帮助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探索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最终成长为能为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
2010年5月,由苏州吴平国乐团和二郎巷社区合作创办的苏州市首家“江南丝竹”社区传承培训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这一民间艺术回归百姓,在最基层得到传承。苏州吴平国乐团是苏州首家正式注册的民族民间音乐团体,建团80多年来始终坚守着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重任,并坚持在江南丝竹的传承中融入吴文化的特色。现在,每逢周六,“江南丝竹”都会为社区老人亲情献演,并开设培训班开班讲学,许多社区外的群众慕名而来,甚至有特地从太仓、张家港赶来学艺的,就连社区“台湾爱心妈妈义工队”的台湾妈妈们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集体报名参加了培训。社区“李景星爱心基金”的成立,给许多社区困难老人带来了福音。发起者李景星为了回报社区和居民多年来的关怀,用其卖房所得的5万元成立了“爱心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助贫困老人。多年来,在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下,“李景星爱心基金”一直受到各方爱心人士的捐助,社区通过召开民意听证会,已成功发放了多笔爱心捐款,帮助多名身患病痛折磨的老人度过生活中最困难的时刻。
三是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姑苏区层面,姑苏区政府出台了《姑苏区政府职能转移目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姑苏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意见》、《能够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等文件和政策,鼓励政府职能转移,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从2013年起,二郎巷社区结合全市推进的“政社互动”试点工作,着力打造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公益驿站”与街道层面的社会企业产业园“公益坊”形成双园联动,继续培育和发展现入驻社区的社会组织,如“心手相连”爱心公益社、“幸福呼”义工服务队、姑苏区自行车环保协会等;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并在社区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区“公益驿站”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服务,通过公益创投撬动民间资源,结合商业智慧、公益服务和慈善行为开展公益创投,发展特色社会组织专长,不断增加居民对民间组织的信任和参与度,使社区民间组织能够成为发展民主、凝聚居心、促进民生的重要力量。
以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养老为例。南山驿站日间托老所是二郎巷筹办的为老人提供餐饮、休憩、娱乐、保健等服务的综合性场所。2014年1月,心手相连爱心公益社正式承接这一日托所,开辟社区助老新模式。在餐饮上,原来由二郎巷社区南山驿站工作人员采购、烹饪,花费大量时间,也给原本工作人员就不多的托老所的管理增加了负担。心手相连爱心公益社承接后,所有菜品都由加工厂加工后统一配送,并且聘请了原松鹤楼的厨师为老人们掌勺,不仅保证了饮食安全,更考虑到这些“老苏州”的需求,也给托老所的运行带来了便利。公益社还接管了日托所现有的各项事务,从工作人员的聘用、培训、管理,到厨房食品采购、相关公益活动开展,全部费用都由公益社负责。资源的整合为托老所的管理减轻了不少负担,工作人员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满足托老所内老人的多样性需求。在老年人活动方面,在日托所里,饭后的娱乐活动占据了老人的大部分时间:看电视、搓麻将、聊天是老人们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时间久了,这些娱乐方式就显得单一了,公益社承接日托所管理后引入公益助老服务理念,为日托所的老人提供英语兴趣班、养身保健讲座、多媒体影视观摩、戏曲兴趣班等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在卫生保健方面,心手相连爱心公益社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中引入了健康问诊服务项目,由专业医师向入驻老人提供血压测量、血糖常规医疗咨询和指导及常见病问诊等服务,在服务中摸清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建立健康状况档案。后期还将开展中医保健和心理保健等服务,例如聘请退休老中医进行现场坐堂,回答老人中医保健问题,宣传中医保健知识,开展中医义诊活动;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现场服务,通过一对一心理访谈,对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开展心理抚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推广老人心理健康疏导等。
(三)构建专职专业的社工队伍体系
近年来,姑苏区高度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全区人才发展战略。姑苏区实施社工人才关怀培养“3U”计划(生活无忧、能力提优、业绩增优),累计培训社工3700多人次。姑苏区还制定了《关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社会工作者定向培养方案》,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委托苏州技师学院三年内定向培养50名社会工作者,毕业之后到社区实习,经考核合格直接充实到姑苏区社工队伍中来。为了留住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姑苏区出台《苏州市姑苏区社会组织人才计划实施细则》,举办了首届社会组织领军人才评比,1名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7名重点人才获得表彰和奖励。姑苏区还开展了“群英工程”等社工培养项目。目前姑苏区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工达517名,持证率30%以上。二郎巷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类培养项目,坚持“招、训、管、帮”多措并举,加快社工队伍建设步伐。
一是完善社工人才政策。姑苏区、二郎巷社区全面贯彻《苏州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暂行)》,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相关制度,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
二是强化社工人才培训。姑苏区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3U”计划帮助社工生活无忧、能力提优、业绩增优;“社区社会组织领袖计划”、“群英工程”提升社会组织负责人、公益创投负责人综合能力;“青蓝工程”使年轻社工与长期工作在社区一线的老社工结对,通过三个月的“拜师学艺”,新社工可以向老社工讨教与居民打交道的技巧、社区活动的策划和开展、居民矛盾的调解、重点人群的服务要领等;“菜单式培训”提供个性化选择,社工可以通过“选学+自学”模式,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培训内容;风采大赛让社工们“露一手、比一下、赛一场”,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热情,提高了社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一系列活动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社工的综合素质,一支专业扎实、作风稳健、充满活力的社区社工队伍正逐渐形成。
三、主要特色
根据苏州市推进社区治理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姑苏区和二郎巷社区的特点,二郎巷社区在“三社联动”的治理实践上,在扩大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建设社区文化、挖掘社会资源促进社区治理等方面有其特色。
(一)创造多种途径,扩大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
二郎巷社区将“四会制度”、“民主自治”作为“一居一品”特色主题,着重抓好“三个一”工程建设,即设置一个平台,构筑一座桥梁,营造一种氛围,力求把社区建设成民主自治型社区。
二郎巷社区设立了“四层四会”:社区党委是社区的“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层”,社区居委会是“执行层”,社区议事会是“议事层”,“居民的事,居民做主”。社区还首创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民事协调会、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畅通政府与社区沟通渠道,让居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设置好一个“平台”,转换社区成员角色。二郎巷社区集居民人士、法律人士和社区委员于一体,开设谈、调、听、评“四小超市”,充分调动社区力量,发挥社区代表、党员骨干作用,使社区居民的角色从反映者转变为参与者,把社区居委会从“处理角色”转向“梳理角色”。
架设好一座“桥梁”,畅通社区民声渠道。社区民主自治,主要在于听取民声,了解民情,真心实意为居民解决困难,诚心诚意为居民多办实事。二郎巷社区立足社区窗口,群众意见及时听取,邻里矛盾及时化解,社区问题及时解决。架设“民声、民意、民心”联系桥梁,让存有顾虑或抱有想法的居民通过社区“桥梁”,沟通心声,互道社情,让居民心系社区,让社区服务居民。
营造好一种氛围,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社区居委会始终把推进民主自治建设摆在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倾听民声、了解民情、解决居民群众思想疙瘩和生活困难,作为社区“自主自理”的“自治钥匙”,担负接待任务,履行首问责任人的责任,并从社区制度抓起,全面落实“四个推行”:推行全日接待制度,推行定期走访制度,推行难事全办制度,推行民意调节制度,在社区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二)坚持文化引领,织就社区治理的精神纽带
双塔街道注重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实施“四大工程”、“五个注重”,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7]二郎巷社区以姑苏区“文化立区”战略引领社区治理,充分发挥文化提升居民素质的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充分发挥文化增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高品质社区人居环境。
二郎巷社区依靠社区社会组织和兴趣团体,从多方面入手,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社区有沪剧组、歌咏队、门球队、书画组、英语学习组、腰鼓队等各类文体团队共计30余个,其中登记备案的有18个,其余团队也正在积极申报备案,争取尽快走上正规化道路。社区文体团队吸收社区中有兴趣爱好的居民参加团队活动,充实居民精神世界,推动社区文化发展。在社区的统筹指导下,团队根据自己特点,实行自我管理,团队间也相互协调沟通,把活动平均安排到七天,做到天天有活动。二郎巷社区还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吴地文明。2010年,由苏州吴平国乐团和二郎巷社区合作创办的苏州市首家“江南丝竹”社区传承培训基地正式揭牌,“江南丝竹”每周都会为社区居民亲情献演,并开设培训班讲学,弘扬民间传统文化。
根据双塔街道“一社区一品牌”文化创建活动,二郎巷社区主打以门球运动为基础的体育文化。二郎巷门球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社区退休居民何仲芳牵头组建。成立之初由于场地限制,只能借用学校操场开展活动。在二郎巷社区和门球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社区通过改造建成了苏州市首家标准门球场。门球场建起以后,社区内的门球爱好者都聚拢到这里,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有着60多人的队伍,从不定期的活动发展到现在每天的训练,门球队在社区居民们的相互切磋中不断壮大,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现在社区门球队经常代表社区参加各类比赛,并且在省市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骨干队伍。除了门球运动,社区还经常依托社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组织乒乓球比赛、社区运动会、社区文化体育节等活动,这些活动和举措,都有效地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为凝聚社区建设发展的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校社合作,挖掘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源
2014年4月,二郎巷社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社区公益组织与振华中学结对,成立“振华公益团”,公益团秉承“助老济弱、助残扶贫、助学帮困”的志愿精神和“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社团理念,为社区的助学、助老、助残等工作提供志愿者力量和资金支持。名师解答进社区、义卖、残疾人结对帮扶等都是校社合作活动的典型。
“名师解答进社区”是振华公益团的重要活动。社区居民可以围绕孩子学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向振华老师提问、取经,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强化校社联动,以学校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推动社区治理。
由社区居民和振华中学师生共同举办的校园义卖、社区义卖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数年,义卖的全部所得一部分注入振华公益团作为公益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学生的助学,另一部分直接服务于社区公益事业。
“残疾人家庭结对青春行动”是由二郎巷社区和振华公益团、华乐山水心理健康中心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助残公益项目。参加此项目的志愿者们需要接受专业人员即华乐山水心理健康中心的培训,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和振华中学老师的引领下,利用课余时间与二郎巷社区的残疾人建立结对关系,走进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围绕青少年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帮助制订行动方案,如定期走访、帮助出行、举行联欢活动、帮助残疾人家庭的学生一起学习功课等。
四、经验启示
二郎巷“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实践,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广泛调动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其他社区和地区完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深化“三社联动”,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到:“凡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加快创建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格局。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主导作用,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政府对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购买的宏观管理能力,发挥市场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姑苏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进行了大胆试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整合资源、重构关系。目前,姑苏区、二郎巷社区正积极探索转移的职能有:民政政策研究、规划制定;民政事务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的运营工作;和谐社区创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业社工人才培训、社会组织孵化园技术托管等。这些公共服务职能,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社会力量去做。姑苏区、二郎巷社区积极搭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专家库,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限额标准、采购方式、操作流程、支付方式等,及时公开政府购买服务相关信息,确保购买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扎实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
(二)深化“三社联动”,必须坚持为民服务导向,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呼声
“三社联动”的落脚点是服务民生。二郎巷在社区治理中,切实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回应社会呼声。在推进“三社联动”工作进程中,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改善民生上,将工作目标摆在优化服务、提升品质上,不断构建服务平台,优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评判,紧扣群众所想所盼,有效提高对群众的组织程度和动员力度,使群众在“三社联动”工作中由“观众”变为“主角”,由政府“单向推动”变为政民“同频共振”,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深化“三社联动”,必须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明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也是全面推进“三社联动”最重要的机制抓手。在深化“三社联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基层群众自治来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一是要进一步扩大群众有序参与。群众参与是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不断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创新民主决策形式,推进民主管理实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及时公开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居委会干部、重大事务民主听证等活动,确保居民群众的监督权,不断扩大“三社联动”的群众参与。二是进一步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协同作用。社区社会组织是居民群众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平台。要完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项目申请审批、签约实施和监管评估等环节,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切实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支持各类群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群众自治和服务活动,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合力。三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加强“三社联动”理论研究,形成科学发展的思路。加强对基础性、长期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基层群众自治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切实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三社联动”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五、发展方向
二郎巷社区在推进“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实效。下一阶段,在推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优化公共服务项目品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着力推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
社区治理要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有效衔接和互动。一是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决策机制,要拓宽社区居民需求的收集渠道,并将需求转化为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二是社会组织服务效果的评估机制,要建立引进评估组织并明确评估规则;三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的机制,吸纳社会组织成员进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四是社区工作经费项目化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要制定社区工作、活动经费项目化管理的规定;五是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协同机制,要加强社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和协作,明确权责,协同工作。
(二)着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要进一步从质量和数量上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和创意项目的力度。要进一步梳理和拓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细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录,积极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平台。
(三)着力优化公共服务项目品质
社区和社会组织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服务品质为目标,以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提升、社会服务项目的选择和培育为抓手,不断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思考题】
1.二郎巷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2.二郎巷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有哪些举措和经验?
3.二郎巷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