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嵌入式社区结构与社区建设的调研

嵌入式社区结构与社区建设的调研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云龙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社区与社区结构阿克塞县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是甘肃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也是甘肃省唯一的哈萨克族自治县。目前,全县四个社区居委会均为甘肃省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示范点。
嵌入式社区结构与社区建设的调研_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为例_难忘的草原明珠: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调研报告

马云龙

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社区与社区结构

阿克塞县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是甘肃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也是甘肃省唯一的哈萨克族自治县。东至燕丹图与肃北县接壤,北依催木图山与敦煌市为邻,南面的赛什腾山与青海省毗连,西面的岌岌台与新疆隔戈壁相望,全县总面积3.14万平方公里,共有四个社区,辖2乡1镇11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1.06万人,户籍人口8750人,城镇人口5766人,农牧民人口2984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撒拉、藏、土等11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62.2%,哈萨克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5%。[1]阿克塞县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矿产资源、草场资源、水土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现已发现或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续37种,其中石棉储量在45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一。1998年,县政府驻地由博罗转井镇整体搬迁至红柳湾镇。红柳湾镇作为阿克塞县新县城所在地,集中了大部分定居牧民和县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大部分非牧业外来人口和牧业外来人口家属,是阿克塞县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阿克塞县4个社区,分别为团结社区、民主社区、金山社区、民族新村社区。阿克塞县的社区建设是在搬入新县城后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区各项硬软件建设均达到一流水平,2003年,民主、金山、团结三个社区居委会被授予“市级示范社区”、“交通安全文明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民族新村社区于2004年顺利通过验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区”。目前,全县四个社区居委会均为甘肃省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示范点。

二、阿克塞县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2]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文提及的民族关系主要涉及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即“三交”的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自1954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建立以来,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始终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各民族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阿克塞县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明县城”等。

(一)村民间的民族关系

规划整齐的建筑布局,整洁有序的街道,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这是走进民族新村社区的第一感受。进入社区调研是早上,天比较冷村民基本都在家中的原因,我们很难见到街上有人走动。经过社区主任的介绍得知由于民族新村社区可以说是“农村社区”,早上一般都在家中,下午时间人就多了。调查之后发现,民族新村在起初定居人数不多,村内各民族的交流平日里也不多,只有在各自传统节日或宗教节日时,村民之间才相互走动、拜访,其余时间几乎都是本民族内部之间或亲戚好友间相互走动频繁。自从大量的牧民定居民族新村后,各民族定居的空间距离大大拉近了,与此同时,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机会也增多了。作为牧民,民族间交往与接触受限于草原稀少的人口密度,交往、交流机会很少。但是自从牧民定居到民族新村,各乡各村的牧民集中起来居住,使分散的哈萨克族与其民族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余地。

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社区管理委员会,在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中哈萨克族与汉族干部的比例基本都是6∶4。由于在处理民族地区日常工作中,汉族与哈萨克族干部的配合是工作的重要环节,这样使得在和不同民族群众的交流过程中语言障碍不再是克服不了的问题,而在处理居民纠纷、利益纠纷矛盾的时候也能充分发挥各自民族干部的作用。村民之间形成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民族之间的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社区委员会为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为各民族居民搭建了交流相识的平台,举办各种各样活动,例如:“共品浓香米汤·同建温馨家园”,“在职党员进社区”、“欢度端午、‘船’承文明”等,民族新村内部的哈汉、哈回民族成员在这样的活动中加深了交流、交往、交融,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呈现出和谐的民族关系景象。

(二)族际间的民族关系

1.从各民族的整合程度看民族关系

在这些社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活动场所,如健身房、棋牌室、阅览室等,这些都是哈萨克族与其他各民族居民平日里交流和互动的场所。棋牌室里基本都是打麻将的,这种本来是汉族成员的娱乐游戏现在已经成为跨民族间的共同娱乐活动。哈萨克大爷和汉族大叔们坐在一起,用简单的汉语交流,大家玩得很尽兴。在民族村外有更加广阔的公共空间,村外人的交往、交流机会也由此增多了许多。

2.从族际通婚看民族关系

民族之间的通婚是民族间互动和交往的深入表现,“是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4],更是民族融合深层次的表现形式。两个民族间出现大量通婚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首先,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同化程度比较高,相互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也没有宗教上的差异。其次,两个民族的成员有较多的社会交往机会。第三,两个民族无整体上的歧视和偏见。最后,两个民族成员所属的家族和族群社区对两个人的结婚不持反对态度甚至比较赞成。总体而言,阿克塞县的族际通婚例子非常少,回族与哈萨克族虽宗教信仰相同,但是由于回族教派多的特点,导致回族与哈萨克族之间的通婚例子很少。而在哈萨克族和汉族的通婚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汉族本身移民数量不断增多和牧民定居的影响,给了男女青年在本民族内更多的选择余地,而对于和哈萨克族结合之后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可能带来的改变问题,大部分汉族成员还是持不赞成态度。

通过调研分析数据后,我们不难发现,阿克塞县民族素质和宗教信仰对族际通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与汉族的通婚个案说明,宗教信仰在一般情况下对族际通婚起决定作用,但也在现实环境下做出让步,在民族成员素质差异相对悬殊的现实存在条件下,选择与本民族认为素质较高的其他民族结合成为少数民族在族际通婚过程中的特点。

(三)民族文化变迁影响民族关系

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牧民和汉族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生活、生产方式经历了重大转变。生活方式上由原来的四季转场到相对固定的居住形式,由草原转向社区、城镇公共区域。这种转变保证了对宗教信仰需求的满足,保护与保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这些都是定居带来的变化,促使各民族更加紧密地交流、交往。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彼此交流与交往的联系语言,更是反映这个民族统一和继承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自古以来,在各民族间交流与交往中,语言文字一直频繁互动学习与进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认同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

阿克塞县的牧民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因为定居与职业转型,对哈萨克族语言使用情况和掌握程度影响很大,在与汉族交流交往的条件下,汉族文化的强势特点更加突出。

个案1:随着国家对牧民承包政策的开放,很多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受到汉族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不再希望子女从事牧业生活,而是走求学的道路。在升学、就业等招考方面,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在竞争中不占优势,于是更多的少数民族家长希望孩子在汉族班上学,更好地学习汉语,从而本民族语言基础不牢。

个案2:在阿克塞县实地调研后发现,冬不拉不再是老少皆通的乐器,昔日草原上的阿肯弹唱者已经成为现在众人景仰的艺术家。阿肯弹唱从草原到城市,文化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文化本身也就发生了改变。阿肯弹唱这种哈萨克族传统的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很少受年轻人青睐。

文化传承的关键链条是青年一代,从小的生活就脱离了文化根植的草原,接受的教育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紧接着又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汉族文化的融入,一方面使得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牧民定居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生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游牧经济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完全依赖自然的传统游牧经济的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游牧民族逐渐从游牧转为定居。

首先,促进了畜牧业长足进步,增强了牧业抗灾保畜的能力,改善了牧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种养一体化,保证了畜牧业稳定发展,提高了牧业生产水平。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机制,加快草原“三化”治理;进一步健全草原基本保护体系,严格落实“三补一奖”政策以及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

第二,促进了专业分工与多种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家庭牧场和养殖专业户,拓宽了致富道路,便于牧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增加了牧民经济收入。2014年,阿克塞县生产总值达到130847万元,比1978年的349万元增长了374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496元增加到2014年的146574元,增长了295倍;财政收入达到17907万元,比1978年的268万元增长了6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79元增加到2014年的17340元,增长了6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17元增加到20134的22859元,增长了31倍。[5]

第三,牧民定居极大地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改善牧民定居点的生活条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牧民生活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牧民定居更有利于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促进了牧民文化素质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民族教育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

阿克塞县当地政府虽然经过努力解决了小学哈萨克语教材,但由于教育形势的发展,哈萨克族学生自愿接受纯汉语教学的与日逐增,随着民族班的自然消减,致使原来在民族班用纯哈萨克语授课的民族教师相对富裕而又无法适应在普通班教学,造成一些学科教师十分紧缺的问题,这种情况在阿克塞县中学尤为突出。

2.民族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我国民族地区民族师资力量薄弱是大部分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阿克塞县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县城人口少,相应的硬件及配套的公共设施、医疗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滞后,再加上阿克塞县的教师薪资水平与甘肃其他地区并无较大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待遇相当的情况下宁愿选择其他地区,因此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较为低下。阿克塞县本土的学生在传统观念和就业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都选择文科,因此在毕业后回当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队伍的不平衡,文科教师远远多于理科教师。然而在后续的教师再培训的工作中,虽然阿克塞县的教师经常参加全省的国培等教师培训,但与阿克塞县的实际教学及“三语教学”等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草原民族文化流失问题

游牧区牧民定居转型前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由历代相传的草原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以往牧民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凭借天然牧场饲料资源进行畜牧生产和再生产。如何在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传承草原民族文化,帮助定居后的牧民增强生活信念、积极促进牧民就业观转变是完善牧民定居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关键环节。

4.定居牧民接触对象的固定性

牧民定居后,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定居点,但是离城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牧民定居后,他们接触的对象相对是固定的,几乎是本族内部的交往。这种固定性中的选择性体现出的是牧民定居后的不适应和民族认同因素在交往过程中的表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教育发展对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阿克塞县始终坚持“科教兴县”的战略部署,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布局、招生、收费等方面,采取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保证了阿克塞县基础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首先,建立一支合格的民族师资队伍。阿克塞县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解决教师人才培养问题是发展阿克塞县教育的关键。民族教育发展,师资是关键。针对阿克塞县师资结构实际和外来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现实状况,应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新机制。加快改革和发展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在坚持师资培育民族化、地方化的前提下,采取有效办法,让民族师范高等院校与周边民族地区加大对等招生的路子,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的生源质量。加大教师的全员培训力度,使学历不合格者完成学历达标,学历合格者在教学能力方面有大的提高。还应考虑每年在省城和其他中心城市引进一批优秀大学生先到阿克塞县支教锻炼,同时每年从阿克塞县选派一批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到内地进修学习,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来不断提高阿克塞县师资队伍素质。另外要在学校多开展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学习教育理论,教学实验,形成适合自身条件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建立和完善“三语”教学体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用语问题,是民族教育的基本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三语”教学,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语言政策,开展双语教育,搞好双语教材建设,培养双语教师队伍,制定“三语”教学计划。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适宜阿克塞县实情的哈萨克语教材的编写及完善,让阿克塞县的民族学生、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有书可读。教材和图书在三语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完整的“三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制定牧民定居安心政策

阿克塞县政府从思想上着手,强对牧民的宣传教育,使牧民明白只有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才能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状况。通过列举成功个案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喜人变化,激发牧民转变观念,增强牧民自我发展意识,减少牧民“居而不定”的行为发生,使牧民勇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使定居牧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属地管理待遇,户籍、就学、城镇低保、老人福利等均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3.制定草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目标并非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持久利用,使民族文化获得繁荣与发展,让民族成员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受益。针对阿克塞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阿克塞县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县外还有相当差距。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成阿克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第二,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内容。一般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主要有三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显然,后两者是政府相关部门较易发生作用之处,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阿克塞县政府应组织编写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教材、乡土教材,使年青一代能熟悉并热爱本民族文化;还应积极扶持和组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促进民族文化的普及化、社会化,从而创造民族文化的传承环境,并使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4.把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区建设规模化

随着阿克塞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强化对社区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首先在社区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学习、文化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加快社区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在对社区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最后,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居委会、住宅小区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了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理需求,展示了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结 语

阿克塞县作为少数民族地方,牧民定居后出现的职业转型、城镇化、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文化变迁等情况,在我国西部的民族地方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作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城镇化过程中与汉族在共同生计方式下、共同生活空间中的交往与互动过程。这种交往与互动最初体现在经济关系和居住格局中,随之反映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文化变迁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地区的民族关系受到外来人口融入因素的影响,定居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有些负面问题产生,在牧民定居过程中,有许多理论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只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分析客观事物现象的客观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就可以给牧民定居这项工程以理论指导支持。我们相信,随着牧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牧民定居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定能获得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阿克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志(1988—2002)[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海飞.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J].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5]徐黎丽.走西口——汉族移民西北边疆及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07.

[6]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7]阿克塞县统计局编.阿克塞县统计年鉴2002(内部资料),2002.

[8]虎海峰.哈萨克族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与阿克塞县域经济发展[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9]明乐平,杜娟,马桂英.阿克塞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J].国策省情,2007,(03).

[10]张红英.阿克塞县2012年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情况汇报.阿克塞县教育局,2012.

[11]阿克塞县中学.阿克塞县中学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R].2005年3月.

调研组负责人:贾东海教授

【注释】

[1]谢世忠:《阿克塞文史》(第一辑),政协阿克塞自治县委员会主持编写。

[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4]徐黎丽:《走西口——汉族移民西北边疆及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

[5]新华网酒泉阿克塞网址:http://www.gs.xinhuanet.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