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 纲[1]阿克塞县是哈萨克族自治县,因此阿克塞县的基础教育既包括传统的基础教育,还包括民族文化教育。这两项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权利和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此外阿克塞县实施高中异地办学,对高中在敦煌就读的阿克塞县户籍的计划内学生实行学费、学杂费、住宿费、交通费全免,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阿克塞县的民族基础教育目前还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现状。
问题及建议_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为例_难忘的草原明珠: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调研报告

李 纲[1]

阿克塞县是哈萨克族自治县,因此阿克塞县的基础教育既包括传统的基础教育,还包括民族文化教育。这两项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权利和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不仅仅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更是影响当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基础教育作为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石,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在国家民族政策和两基教育的扶持下,阿克塞县的教育事业,尤其是民族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内地等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在硬软件各方面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阿克塞县概况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阿克塞县)成立于1954年,位于甘肃最西端,处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界处,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地形狭长,总面积约3.14万平方公里。阿克塞县下辖1镇2乡11个行政村,,有哈萨克、汉、藏、回、维吾尔等1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3760人,占总人口的近36%,除哈萨克族和汉族外,其余民族人数均很少。[2]

二、阿克塞县基础教育发展史

阿克塞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史。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原因,阿克塞县在1954年建县前没有一所学校。建县初,阿克塞县的基础教育既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也没有起码的教学设施,更没有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所谓的学校就是流动的马背和帐篷,广大群众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几经挫折,历时数十载,阿克塞县的基础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寄宿学校,直到1971年时才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异地办学的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阿克塞县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阿克塞县民族基础教育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始于1954年。现建立起了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完整体系。1984年阿克塞县成为甘肃省普及初等教育县,1989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3],2006年完成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2011年高标准通过了国家的“两基”验收。2012年县幼儿园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013年阿克塞义务教育跨入了均衡发展县的行列。[4]阿克塞县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其中幼儿园是甘肃省一类幼儿园,现有410名幼儿,实行多民族混合编班,少数民族幼儿占33%,为135人,教职工45人,其中民族教师13人,专任教师2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00%,小教高级教师占21%。阿克塞小学在1998年后先后将原民族小学、城关小学、和平乡小学和多坝沟乡小学四校合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阿克塞中学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416人,现有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哈萨克族教师19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29%。[5]2000年经酒泉行署督导团全面考核评估,达到国家二级一类办学标准。[6]

在民族教育方面,阿克塞县坚持“强化汉语、巩固哈萨克语、学习英语”的原则,在从幼儿园至初中教育阶段的民族学生中开设哈萨克语、英语课程,形成了哈、汉、英“三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哈萨克语点读笔、民族乐器冬不拉等的投入和使用情况逐年增加。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阿克塞县还组织了初中生毕业哈萨克语等级考试,对拥有哈萨克语等级证的学生在当地的招工招干中予以照顾,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阿克塞县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两基攻坚”的大力发展下,阿克塞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教育惠民实事的落实,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很大,在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阿克塞的义务教育由9年变为15年。实现了由幼儿到高中的全免入学,这也调动了广大家长和学生们的积极性。此外阿克塞县实施高中异地办学,对高中在敦煌就读的阿克塞县户籍的计划内学生实行学费、学杂费、住宿费、交通费全免,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

尽管阿克塞县的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的成绩令人瞩目,但要想达到与内地教育质量相接近,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改善。阿克塞县的民族基础教育目前还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现状。

四、阿克塞县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哈萨克族大部分以畜牧业为生,因此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没有在家对孩子进行再教育和辅导的习惯,而且缺乏与老师和校方的沟通交流,使学生信息不能很好地相互反馈。(2)就阿克塞县的就业情况来看,在阿克塞当地的招工招干考试中,女生的录取比例高于男生,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落后思想观念所致:父母对男生的监管督促力度小,有偏袒和溺爱的现象。

(二)师资队伍薄弱

阿克塞县的师资队伍薄弱有三方面的原因:(1)阿克塞本土教育中大部分人在就业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都选择文科,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就造成了师资队伍文理科结构的不平衡。(2)阿克塞县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薪资水平低,因此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尤其是理科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和高学历人才稀缺。(3)阿克塞县大部分群众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在阿克塞县的就业中,人们普遍的心理和现实就是教师是“无奈的选择”,相对优秀的本土人才也基本进入行政单位,因此就造成了阿克塞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这对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如何发掘现有教育人才的潜力,建立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补充的长效机制,是阿克塞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民考汉”的应试制度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

在阿克塞县,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开始,就实行混合编班,“三语”教学,加授哈萨克语,并且在初中毕业时有哈萨克语等级考试,对招工招干有一定的优惠。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但在高考时,阿克塞县的所有考生都是以汉语试卷来参加高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考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另外在后期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是汉语应试,因此和高考一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就形成了忽视民族语言的想法,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为不利。

(四)民族文化教材和书籍的缺乏

自阿克塞县实施“三语”教学以来,阿克塞县的哈萨克语文教材一直沿用新疆统编教材,该教材小学16册(语文12册,语法4册),初中6册。而阿克塞县由于是多民族县,节假日较多,耽误了一定的正常教学课时,再加上是“三语”教学,因此课时紧张,学生在小学阶段根本无法完成现有16册课本的教学内容。学生升入初中后,课程又要从初中第一册开始,造成学生学习内容断层脱节,学习成绩滞后。[7]另外,民族文化不仅要传承,还要发展创新,哈萨克语书籍由于受人力资本的影响更新慢、创新少,因此开展阿克塞本县的哈萨克语教材的编撰工作也是很迫切和必须的。此外,阿克塞县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投入资金欠缺等问题。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群众教育观念的转变

阿克塞县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该县学生的教育问题,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宣传形式应当多样化,首先应当重视广播电视渠道,如通过哈萨克语新闻、哈萨克语文艺节目、哈萨克语电视剧、社区宣传展板等方式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通过立体式的宣传来使广大群众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切身体会到教育对一个家庭乃至民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要上学、上好学”的思想观念。另外阿克塞县作为民族地区,就要充分利用好宗教的积极作用,动员宗教界人士来进行基础教育的宣传和鼓励工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加强、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民族地区,要提高师资力量,就必须在源头上把好关,要严格落实“凡进必考、择优录取、引进急需”的人才发展战略,完善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结合阿克塞县自身的情况,应当在落实国家对教师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并对引进的外来教师在节假日上予以慰问鼓励,使阿克塞县的教育工作者在经济和政治待遇方面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在引进稀缺人才时可结合实际情况放宽标准。只有这样,阿克塞县在吸引人才能力薄弱的现实基础下才能引进急需的人才,避免“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8]

(三)优化“三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

“三语”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许多民族地区也在实行,而相对于人口较多的民族地区而言,阿克塞县在这方面人口少、情况特殊,因此优化阿克塞县的“三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让广大群众明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语言文字传承的重要性。为此阿克塞县要做好宣传工作,要让学生和哈萨克族群众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地方都能找到民族文化的影子,通过影视、影音等各种媒介加大民族文化的推广,在学校应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哈萨克语考试或者趣味游戏活动等。

(四)做好民族文化教材和书籍的编纂出版工作

上文介绍到阿克塞县的民族文化教材缺失断层,因此要加大对哈萨克语教材和图书的编纂出版工作,让民族生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有书可读。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大量精通哈萨克语的人才和资金。阿克塞县要充分发挥本地区主体民族中优秀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结合已有的新疆教材,修改并完善适合阿克塞县教育实情的教材及图书。教材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第一媒介,因此做好此项工作是传承、发展哈萨克族语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五)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9],而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该地区民族干部的质量。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培养、文化培养、素质培养、政治培养,要想培养出立场坚定、专业过硬的民族干部,就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着手,努力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本土优秀民族干部。

(六)用不平衡的政策来达到平衡发展

教育是一个庞大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阿克塞县的基础教育在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下相对于内地而言发展滞后,引进人才能力薄弱,因此阿克塞县的教育资源与内地相比是不平衡的。而在基础教育的这块短板上要想缩小与内地的教育差距,达到相对的平衡,政府应当做到政策和资金倾斜,用不平衡的政策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问题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

[2]马静,李浩.教育功利与“三语”教学的冲突——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三语”教学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苏发祥,徐芳.甘南州牧区基础教育现状、困境及建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9,(01).

[4]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前进中的阿克塞教育(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育局接待手册).

[6]谢世忠.阿克塞文史(第一辑).政协阿克塞自治县委员会主持编写.

[7]阿依登,王颖.加强民汉合校建设促进新疆教育发展——对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育考察的思考.

[8]袁明镜.浅析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出路.

[9]阿克塞县统计年鉴.

(本文经贾东海教授、虎有泽教授审查、修改定稿)

【注释】

[1]李纲(1989—),男,藏族,甘肃夏河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013级硕士研究生。

[2]谢世忠:《阿克塞文史》(第一辑),政协阿克塞自治县委员会主持编写。

[3]马静,李浩:《教育功利与“三语”教学的冲突——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三语”教学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前进中的阿克塞教育》(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育局接待手册)。

[5]阿克塞县统计局:《阿克塞县统计年鉴》。

[6]谢文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发展举措及成效调研》,《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马静,李浩:《教育功利与“三语”教学的冲突——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三语”教学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苏发祥,徐芳:《甘南州牧区基础教育现状、困境及建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一期。

[9]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