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我国而言,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产业有不少,但我们很难一一进行介绍。在这里,我们根据发展较为前沿、对经济带动力较大、产业本身潜在规模较大等标准,选取几个典型行业进行研究。同时,这些行业也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重点扶持。
(一)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通俗来说,大数据就是特别大数量的数据集合体,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从而得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所谓大数据产业就从此而来。
目前大数据还处于商业化应用的初期阶段,但是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却已经为人所认识。据估计,现在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大约50%左右,而全部数据中大约90%是最近几年产生的。当然,数据不仅仅是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还包括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所产生的各项数据,等等。如果利用好这些数据,就能对改善人们的生活产生作用,并具有极大的商业前景。一个广泛传颂的例子就是,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利用搜索记录数据能够准确预测流行性感冒。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还可以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在美国,大数据利用在医疗领域每年产生3000亿美元的潜在价值,在公共管理部门每年2500亿美元,在个人位置数据领域每年1000亿美元,在零售业能够增加60%的营业额。另外,依据乐观专家的预测,大数据时代可能开启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在这个时代,仅需要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就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结论,而现在我们重视因果关系和样本数据分析的知识体系可能完全无用,数据可能会“主宰”一切。
当然,大数据是否真的能像预言的一样,将主宰未来人们的生活,可能真的让人存疑,但是大数据的光明发展前景,却没人否认。世界各国纷纷将大数据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黄金产业予以扶持。美国2012年颁布“数字政府战略”,提出要通过协调的方式,发挥政府作为大数据产业的使用者功能,积极提高联邦政府在大数据的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所需核心技术的水平,并谋求通过大数据技术改变联邦政府工作方式,积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而英国也十分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除了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大数据在医疗、农业、商业、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发展之外,还于2014年建立图灵大数据研究院,力图争取和维护英国在大数据产业的前沿地位。
我国各级政府对大数据产业也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产业发展。如在2012年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云计算产业被列为重点扶持行业。部分地方政府更是针对大数据产业推出专享发展规划,如贵州省于2014年4月正式颁布《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大数据产业在商业应用方面,目前已经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百度、阿里、腾讯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存储规模和处理能力已接近世界水平,目前正积极应用大数据改善既有服务和积极培育新业务。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因素阻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如数据资源储备数量不足,数据开放流通程度低;大数据相关技术较为落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整体来看,大数据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大规模商业化,但是其发展潜力巨大,很有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内,成为一个具有现实带动作用的产业。在这个产业上,我国与国外差距并不大,只要积极抓住机遇,大数据产业完全有可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二)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
刚才我们介绍的德国工业4.0中,智能制造或者说机器人产业本身就是其基础之一。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到发展期的过渡阶段,未来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这是因为:第一,智能制造业能够有效推动未来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提高,对工业竞争力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各国积极抢占的产业制高点。机器人能够有效替代劳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未来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这就决定了机器人未来有广阔发展空间。现在机器人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受限于整体技术水平,目前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的少数几个产业,但是随着机器人技术创新加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将不断拓展。第二,机器人成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借以重振制造业的依托。众所周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上都遭受着“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问题,最近几年对“再工业化”情有独钟。但是受限于劳动力成本等问题,难以大规模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机器人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实现工业大规模回归,其工业竞争力也将大幅提高。因此,机器人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大。当然,这种局势也有利有弊,机器人产业虽然市场空间大,但是未来竞争也一定相当激烈。
机器人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2008年以前,我国基本没有机器人产业,但是在短短几年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形成,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机器人销量达到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20%,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销售大国。但是,与市场的快速扩大相比,我国机器人工业自身发展却相对要缓慢。目前,瑞士ABB、德国库卡等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其销售量占到总销量的70%以上,而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率仅为1/4。从机器人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看,无论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还是国内企业的销售量,都有望快速增加。据统计,虽然我国机器人总销量比较大,但是就机器人密度而言,我国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大约只有23台,而全球平均水平则达到58台,尚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就我国机器人工业的发展前景看,截至2014年9月,我国机器人企业大约总计有420家,在建的机器人项目达到30个,很有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形成有效生产规模,国产机器人市场比重有望不断提高。
与大数据产业相比,机器人产业与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距离要近得多,其对经济潜在作用的发挥预计也要快得多,可靠的多。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劳动力总量在未来将逐步下降的状况日益显著,机器人产业在未来10年很可能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所谓新能源汽车,就是指采用非常规能源作为动力的汽车,也就是用新型能源代替传统的汽油柴油作为汽车的动力。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种类主要包括燃气汽车(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纯电动汽车(BEV)、液化石油气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油气混合、油电混合)太阳能汽车和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汽车等。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降低或完全代替石油衍生品(汽油和柴油),而石油作为一种对人类而言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迟早会面临开采量下降甚至耗竭的情况。虽然近期石油价格大幅下降,但是考虑到全球未来的工业发展和需求以及石油的一次性能源特性,石油价格长远来说有可能会价格很高,从而让普通汽车的使用成为一种奢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能够完全代替汽油的汽车,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实,很多国外汽车生产商早就在此问题上进行研发,只是由于相关汽车高昂的价格和使用的不便利性,才导致相关产品没有大规模走向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于本世纪初,从2008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2008年,我国乘用车销售899台,商用车销售1536台,新能源汽车拉开了商业化大幕。事实上,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路线之争”,即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几种技术路线上,究竟谁才是未来发展的主路线,存在着争议。经过几番博弈,最终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平等地位,但是在具体政策扶持方面,能源清洁度上存在优势的纯电动的扶持力度要比后者大一些。同时,由于走插电式混合动力路线的汽车企业较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纯电动汽车,因此纯电动企业可以说事实上获得了胜利。虽然新能源汽车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政策扶持,但是其发展一直没有达到预期后果,为了扭转这一状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于2012年6月正式颁布,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之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的纯电动汽车无疑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沿产业。但是,从目前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动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理想局面还远未达到。例如,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配套设施——电桩,无论是其数量还是地点分布,都存在不合理、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同时,电动汽车高昂的价格,也成为拒消费者千里之外的因素。这里面,有些因素在短期内可以改善,有些却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这就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脚步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慢。当然,我们提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目标,也不是不能实现,事实上,虽然在私人消费者方面可能因为消费条件不成熟会销售慢一些,但是在公车等国有领域方面,却可以优先使用,从而拉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在2012年之后出台的配套政策,也正是从这方面入手的。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各项配套设施的重视,伴随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可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成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
(四)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一个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极其广阔的产业。生物产业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所涉及的产业和技术领域繁多,从涉及的技术领域来看,包括发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等诸多领域,从产业分类上看,可以归结为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从产业“新旧”的程度来看,生物产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算不上很“新”的产业,但是一方面,生物产业依然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部分行业技术尚未成熟,离大规模产业化尚有距离,因此依然属于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生物产业的发展依然尚有非常大的空间,会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带动我国甚至全球经济增长的产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陆续扶持了包括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这些产业水平发展不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多数产业依然处于落后地位,核心技术尚未取得突破,部分新兴产业甚至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在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出现了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相对而言,生物产业是我国发展形势最好的新兴产业之一,其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也比较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2011年达到近2万亿元,根据2012年年底公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行业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方面,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我国生物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例如,以袁隆平等科学家领衔的杂交水稻领域,实现平均增产20%,在国内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重大新药创制方面,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累计获得新药证书达到62件,其中2/3的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专利授权超过3000项,制订各项标准达到2200项。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世界的认可,如加拿大研究理事会副主席若曼·罗姆斯基对此评价道:“我们也是非常认可中国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生命科学方面里程碑式的实践,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物经济以及医药研发活动方面的最佳地点。”
当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也存在很多缺点。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达到了95%,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分别为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在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仅仅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我国原创,其余的均为仿制。二是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由于我国生物产业存在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问题,大量由科研机构研发的科技成果,最终只能躺在纸面上睡大觉,不能进入市场创造价值。据统计,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
生物产业在我国依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例如,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步加剧,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将受益很大;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生物环保等产业将迎来重大的机遇。当然,要让生物产业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在市场发展环境等方面予以支持,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相关市场秩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