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
本项实验的核心为人与文化之间的共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是文化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世界的创造者。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一过程的。但是,我想用一种有意识的方式来“创建文化”,记录文化的起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其创建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幸运的是,我在设计该主题论文研究时恰逢需要为学院规划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为了解即将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以前都学过哪些相关的文化课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均围绕着“我是文化的产物”这一主题展开,很少提及人类的日常活动是如何“创建文化”的。事实上,文化是双向互动的产物,但我们通常只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文化生成过程中每一个人所起到的作用。所以,我决定将选修该课程的本科生作为该研究项目的合作研究者,设计一个能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项目。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日常活动成为社会变革的有力推动者。
浪漫主义科学及参与性研究
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和比较人类认知学实验室的很多同事都遵循浪漫主义科学的相关理念。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歌德提出的,之后在其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补充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在教学和研究领域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此。歌德提出,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应有意识地将科学家的变化发展与我们对科学发现过程的理解相结合。在他看来,科学实验不仅是知识的源泉,还是一种艺术实践,能让我们的“感觉器官”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浪漫主义科学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其研究方法以及该研究方法所产生的知识或经验类别。它将科学发现定义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合作的产物,是人类和谐参与自然现象发展的产物,其根本前提是善于思考的观察者与发展中的现象共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之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研究者的感知能力也通过这种同步发展得以塑造和提高。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浪漫主义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能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因为在课业完成之后,学生所拥有的不再是单纯的事实罗列,而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曾对歌德的科学论著进行过阐释,为当时较为激进的教育形式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天,华德福学校的教育理念就秉承了施泰纳的参与性研究理论,学生可以通过“发现之旅”亲自参与到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最终获得相应的认知。在浪漫主义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对他人提出的科学假设进行评论和学习,而是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实验将基本的观点变成直观的认识。
研究设计
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创建合适的实验氛围,以便文化在可观察、可监控的情况下产生。整个研究过程为期10周,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能让文化尽可能自然地发生和发展。实验氛围应有利于鼓励学生自愿参与有趣的活动并不断提出一定的问题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同时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这些创造性解决方案得以扎根和发展。据我所知,最能让人们有参与感的活动就是游戏,因为游戏可以让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拥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参与者的行为会对结果产生直观的影响。游戏能够将玩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相关任务或事件上,同时还能提供必要的规则或手段,以保证玩家成功参与游戏。于我而言,游戏更重要的一大优点是,它通常能够激发一系列的对话。社会模拟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游戏方式,不仅具备游戏的上述特点,还能通过创建有效的合作关系让参与者投入自己的情感并使其相信自己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所设计的模拟游戏应该可以让我们保留“现实”文化工作中的很多因素,尤其是参与者之间自发的互动、无法预测的反应、文化产物及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出现和演化等因素。与此同时,我希望我所设计的模拟游戏的各项参数和因素都是可控的,能够产生某些特定的文化现象供我观察,也能让我在必要的时候对游戏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干预。文化是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必须选择合适的游戏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简单性和明确性,否则结果只能是模糊一团。
最后,我选择了加利·舍茨(Garry Shirts)设计的“巴法巴法”文化模拟游戏。过去三十多年来,该游戏作为提高人们跨文化交流敏感性的有效工具,在跨文化领域得以广泛运用,其理论基础是为参与者创造安全可控的环境供其体验文化跨界,让参与者对其感受进行思考和分析。该模拟实验能够有效规避跨文化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偏见及限制等问题。
“巴法巴法”实验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每组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一整套不同的文化规范,然后两组成员进行短期交换,学习对方的文化。双方互换期间,要在不直接提问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习俗—这类似于我们去外国旅行时学习该国文化与风俗的实际情况。该实验中的两种文化大相径庭:阿尔法文化注重社区精神和分享,而贝塔文化则更加关注个人成就。因此,当小组成员对调时,巨大的文化差异会让他们对彼此产生很多误解。模拟游戏过程中,每个小组对对方都会有一些猜想,当两组成员聚在一起讨论其各自的体验时,这些猜想将会得以验证。虽然该游戏模式最初的设定是作为体验式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研究工具,但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可以发展成小规模群体文化的“种子”(一些简单的规则和创造物)。
该游戏的标准评估形式是对态度的转变进行回顾性阐释。“巴法巴法”游戏中,小组凝聚及态度转变的速度均十分惊人,但问题是游戏持续的时间太过短暂。当然,对于人员培训来说,该游戏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但对于研究来说,时间过短会极大地妨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想解决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变化等相关问题,就必须延长“巴法巴法”游戏的持续时间。大学课程的强度为每周两次,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其文化体验进行思考,在下一次上课之前能够充分思考前一次课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打算放慢模拟游戏的进展速度,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学季的时间里逐渐演化和发展,使参与者对文化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而细致的了解。
“巴法巴法”的游戏规则简单易学,为期半天的培训研讨会足以解决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如果将社交互动的时间延长至10个星期,这些规则就远远不够用了,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因为这种不足正好可以让我随着流程的逐渐展开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添加,从而方便我们观察创造物的演化、社会规范形成的过程以及环境的变化。
此外,延长版的“巴法巴法”游戏也使研究结构和研究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随着模拟游戏的逐步展开及各种不同情况和问题的产生,我和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和讨论相关的社会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来评测我们即时获得的游戏体验并帮助我们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延长后的游戏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并详细记录他们每周的体验。学生们每周的现场记录和反思报告等记录文件构成了我的核心研究数据。
学生记录者
基于之前我对本科生的了解,我知道,要求他们以书面形式详细描述自己的体验,尤其是要求他们记录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将非常有助于他们定义并评估自己在社交互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参与对小组关系发展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现场记录是思考和反思的有效工具,因为这些文字不仅描述了记录者每天的体验、认识或感想,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综合整理成连贯的叙事。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现场记录对模拟游戏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将课堂里发生的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结合起来,用记笔记和写报告这种参与方式对其所思、所想和所感进行更加深入而细致的挖掘与阐释。
文化叙事理论
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埃莉诺·奥克斯(Elinor Ochs),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家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rtsch)等学者的启发,我认为文化起源可以被视为一个多元叙事过程。叙事理论与本项研究的基本论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文化具有双向性,我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我们记录的个人故事构成了社会叙事的一部分,反过来,社会叙事对我们能够书写出来的个人故事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布鲁纳认为,叙事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帮助人类将单纯的实体存在转化成人类的切身体验。当我们讲述自己的个人故事时,我们的行为即与他人的行为产生联系并因此而变得有意义。此外,故事能够解决问题。布鲁纳在《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一书中写道:“叙事是教化人类错误与探索意料之外事情的途径,能够将人生厄运的共同形式常规化为各种类型—喜剧、悲剧、浪漫剧、讽刺剧,或者其他任何可以减少意外发生的形式。”叙事之所以能具备这些令人称奇的功能,不仅归功于其结构性质,还归功于其灵活性或延展性。故事是语言的产物,其最大特点就是可生成性。因此,同一事件可以有无数个叙述版本,每一个版本都具有独特性和个人性,同时又具备巨大的延展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叙事能赋予我们生命,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叙事在彼此身上看见自己、感受自己。
我们围绕新事件展开的日常对话和与他人一起创造的叙事不同于我们向别人讲述的故事,因为前者并未完全按照标准化的叙事结构来进行组织。生活并不是按照完好的情节展开的,不一定会有确切的开始、明确的中心人物及干净利索的结尾,也不一定会有将全部逻辑线索收入其中的完整叙事结构。而合作叙事过程提供了一个创作空间,聚焦于生命的某些特定时刻。参与对话的人既是讲述者又是倾听者,他们可以在这两个身份之间自由切换,做出评论,提出意见,进而决定故事发展的走向及内容。叙事者和倾听者通过叙述、阐释、回应及澄清等行为成为叙事的共同创作者,这种即时反馈的、经过个性化组织的、自然发生的叙事即被称之为文化。
詹姆斯·韦尔奇在《国家叙事与集体记忆的保守特质》一文中指出,我们会在社会中构建并积极维护“图式叙事模板”,这些模板帮助我们在既相对稳定又处于不断变化的文化体系内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这些模板对我们创造出来的叙事发挥着强有力的组织作用,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与其结构相契合的信息,同时将那些与之前的设想不一致的信息排斥在外,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某些结论。这些模板属于历经一段时间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定叙事传统,是特定群体、特定时间及特定空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结果。
叙事及身份构建
本项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认定自己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美国心理学家格根夫妇(科尼斯·格根和玛丽·格根)及布鲁纳等学者均认为,身份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完成的,他们甚至大胆地假定“本我”是不存在的,认为我们都是在用未明说的默认文化模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告诉别人我们是谁、发生过什么事,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我们不断地改写我们的自我叙事以期适应新的环境时,自我叙事本身也会随着时间不断累积并按照传统体裁和风格进行自我重塑。布鲁纳在《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一书中这样写道:
自我叙事是一种追求平衡的行为。一方面,它必须具有强大的自主信念,相信叙事者拥有独立的意志、拥有选择的自由、拥有某种程度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与他者的世界相关联,他者包括亲朋好友、习俗、过去及任何相关群体。显然,自我与他者之间这种潜在的关联会限制我们的自主性,然而,这两个因素对我们的生活而言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讲述自己的叙事也是如此。
利科在《记述的同一性》一文中指出,我们通过叙事构建来重新阐释自己在特定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下的身份。叙事通过同步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定义特定文化语境下可能实现的身份。我们通过叙事找到自己的声音和意愿,通过一生中不断展开的叙事书写自己的角色,这是身份构建及维护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使我们得以塑造自己的身份及自我表达方式。
叙事掌控生活的时间维度
我们通过叙事来定位自己的生活,记录我们所处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布鲁纳在《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中这样写道:“除了叙事这种形式之外,我们似乎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描述自己的‘生活时间’。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被用来描述时间体验,只是不管是钟表或日历这些时间形式,还是连续性或周期性的顺序,都无法抓住生活时间的本质。”
我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不但是在叙述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还是在为这些事件赋予特定的意义,将过去(以历史文化记忆及规范的形式)和未来(我们认为存在可能性的事情)纳入我们对当前事件的理解中,指导我们做出现在的决定。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将这一过程称为“预叙”,即将未来引入现在的一种文化机制。我们以历史为背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当下的行动计划。布鲁纳认为,叙事永远都在“现在”,永远处于中心位置,是熟悉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之间的对话。
奥克斯和丽莎·凯普斯(Lisa Capps)于2001年合作出版了《生活叙事:将日常生活当故事来讲》一书,他们认为,我们的叙事冲动来自两种因素:一是我们渴望创造出无懈可击的故事情节,二是我们渴望抓住自己人生的意义与复杂性。在多元叙事环境下,我们的叙事不仅要面对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张力,还要应对不同的叙事者,因而会不断地被审查、被挑剔,并且会通过持续的磋商和妥协达到令人满意的共识。现在变成了过去,而过去又被用来预测未来。就这样,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从多种可能性中脱颖而出。正像加里·索尔·莫森(Gary Soul Morson)在《叙事与自由:时间的阴影》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曾经可见的选项从视线里消失了,过去偷偷地影响着我们的认识。”
多层次叙事
个人及合作叙事的构建是在多个层次上进行的,既可以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小规模群体互动,也可以是全国范围内的叙事交流。奥克斯和凯普斯曾经探讨过小规模群体构建共享意义体系的交际手段,他们认为,“日常对话实现了叙事的一个基本功能,即提供一个口头表达的互动平台,用于命令、解释或者表达体验。人们通过叙事来认识自己的生活并通过合作叙事来创建社区;反过来说,对事件的协同探究和改写推动、塑造了叙事并让叙事得以延续。”
哈佛英美语言文学教授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在其著作《文化的定位》中指出,能够将个体塑造成文化人并能够将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的叙事策略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他认为,人们应该关注文化在当下的表现。这些表现是在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产生的,同样也应该在文化浪潮的背景下加以阐释。他在书中表示:“必须不停地把日常生活中的碎屑和片段变成连贯的民族文化表征,将叙事行为本身融入民族议题。”
巴巴认为,“施为性”与“说教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这与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观点倒是一脉相承。格尔茨在其论文《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中曾以爪哇岛的村庄生活为例,详细描述了当地土著的自然观。他们认为,自然具有极大的规律性,威力巨大但同时又无比危险,而这种自然观对当地的文化潮流及居民的道德观和审美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居民会非常自然地做出像沉稳冷静、不屈不挠、小心警惕之类的“正确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文化看作一个史诗故事,它保留了强调并支持现有叙事流程的社会规范,而现有的叙事过程反过来又通过对日常事件的描述重新塑造了这些社会规范。
在实践中,经验通常缺乏意义,而叙事的作用就是寻求意义。叙事兼具共享性和个人性,它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列事件,而是在一种情感和道德框架中叙述行为者的行为,进而帮我们了解事件背后大的社会背景。如果脱离了能够评估行为者言行正当性的文化体系,任何叙事均无法被理解。用格根夫妇的话来说,“所有出现在成功叙事中的事件均在本质上与包容其存在的特定评估空间密切相关,这就构成了叙事的连贯性。”
就像布鲁纳在《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一书中所写的那样:“亚里士多德认为,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王尔德则认为,是生活模仿了艺术。所谓的生活和叙事之间的模仿实际上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叙事模仿了生活,而生活也模仿了叙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活’就像‘叙事’一样构建了人的想象。”
用中期形成策略进行记录与分析
本项目的参与型浪漫主义科学研究规划运用了中期形成策略进行记录与分析,目的是让研究人员能够在一项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不断变化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这种方法论让我们得以从前后两端观察整个过程,可以从设计方案开始,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录我和学生对事件的阐释。这些阐释均建立在书写记录时可获得的信息基础之上,因此,其内容和叙事框架均有所不同。向读者揭示最终结果的时候会有“最终分析”,其叙事包括叙事间隔以及所有相关方的声音。
关于本项目的一些命名事宜
我希望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参与者的观点与看法,因此,我会经常大量引用学生及另一位项目联络人瑞秋·科迪-菲斯特所撰写的现场记录和反思报告,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本研究项目的全过程。为方便读者阅读,我将“阿尔法文化”和“贝塔文化”这两个词汇更换成两组学生自己选定的名称,即“石头汤”和“公平贸易联盟”,每组学生的名称也相应地更改为“石头人”和“商人”。
4月1日:实验伊始—纵然困惑不解但却心甘情愿
学季开始的第一天,40名学生按时来到教室,他们选修的课程为“跨文化交际”,该课程在交流与传播系的选课表上标记为高年级选修课,并未以任何形式将其与其他课程进行区分。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中,女生的数量略多于男生,与我们学校学生的性别比例大致相符。这批学生中有两名为非裔美国人、三名自述为拉丁裔,其余学生一半为英裔一半为亚裔。上课以后,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将参与到一个多层次的互动实验项目中,他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将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他们自己也将担任研究人员的角色,而且要在自己创造的模拟文化框架内做现场记录。此外我们还告诉学生,该项目在时间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将成为第二部分理论工作的基础。虽然有些课堂活动看上去会很奇怪甚至很愚蠢,一时无法判断出其真正意义和价值,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暂时放下心中的困惑和疑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实验项目中。
我们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撰写现场记录的要求以及将这些记录提交至线上数据库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抽签来进行分组。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帽子里,纸条上写着:“祝贺你加入文化模拟实验项目的阿尔法(或贝塔)小组。请于四月三日星期四上午8:00到媒体中心及交流传播大楼103室(或201室)报到。”我们要求两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尽量不要互相沟通和交往,然后便宣布下课了。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立刻起身离开教室。几分钟后,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们,仿佛坚信我们还会再多说点什么似的。课后,学生就第一节课的项目简介提交了第一份现场记录,他们在记录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认为自己获取的信息量太少,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甚至因为太过困惑,所以一时间根本就问不出什么问题来。不过,第一节课后,并没有学生提出退课申请,这倒是令我们很吃惊。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成功地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下面是第一节课后的三份现场记录:
不得不承认,我对扮幼稚和玩游戏是有一点担心的,尤其是在一群我不熟悉的同学面前做这种事情,那似乎会显得有些奇怪。我不知道这些简单的儿童游戏怎么能产生革命性的数据或结果,不过我还是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为项目结果尽一己之力。我很好奇,很想看到实验后的数据,很想知道这个项目到底是在研究哪些我现在一无所知的文化差异和特征。(萨姆)
当初选修这门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会是这个样子。这门课叫“跨文化交际”,我原以为它的主要内容会是研究不同的人群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融合方式,所以感觉应该会很有趣。结果这门课研究的对象竟然是我们自己!这完全出乎我意料!我很兴奋,但也有些怀疑,因为我不知道这到底能不能行。(贝莉)
这门课实在是太让我吃惊了!我本以为它会跟其他课程一样,拥有传统的学习环境、书本是主要的学习资料。没想到我会有机会亲自参与研究项目,不仅能得到浸入式学习体验,还能成为我们研究的文化本身……我非常期待这种非传统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心怀疑虑,不知道这会和我过去14年来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多大的不同。(丹尼斯)
4月3日:文化的起源
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Frederic Bartlett)首次运用多元叙事这一研究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产物。他观察一个故事从一个叙事者到另一个叙事者的口头传递过程,据此探究叙事构建的本质。他认为,获得社会性叙事构建的基础通常都是最初的情感体验,这种最初的感受所带来的态度或者看法是很难消除的。此外他认为,故事从一开始就带有“态度的基调”这一标签,也就是他所谓的“情感界定”。在故事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的传递过程中,巴特莱特发现,这种最初形成的态度为第一次再现叙事设定了基调并在该叙事之后的传播过程中一直得以保持。他还发现,故事最初的细节会被不断加强并(或)编辑,从而更加符合故事讲述者心目中的合理形式。一般来说,对叙事进行改编或是为了创建事件之间的逻辑或时间联结,或是为了让原有的逻辑和时间纽带变得更加明显,其最终目的永远都是让“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普通成员都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接受和最低限度的质疑”。他通过预测故事内容的发展变化证明了社会框架在社会叙事的创建、习得和记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巴特莱特强调所有叙事的历史性。他认为,每一个故事都建立在之前听说过或者经历过的叙事基础之上;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故事都深受之前叙事时所持的态度或情感状态的影响。他提出,我们可以用文化习得图式来解释群体是如何作为一个综合体系进行运转的,尤其是如何做到迅速有效地沟通、交流并传递细节丰富、含义微妙及情感丰富的信息的。鲁默哈特(D.E.Rumelhart)等学者在《图式的平行分布模式及顺序思维过程》一文中指出,叙事图式是一种多维网络,其中包括从日常体验的各个层次中收集到的知识,涵盖有关因果关系和时空关系的信息,将所有的态度、行为以及意图加以整合,其构建过程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或者用巴特莱特的话来说,它是在“不思考、不分析、不知情”的情境下发生的。我们在这些叙事图式中出生、学习和发展,因而对其存在或影响均毫无察觉。
巴特莱特认为,叙事的记忆源自情感表达,如喜悦、厌恶、诧异、恐惧及愤怒,等等。情感的作用等同于开关或钥匙,能够即时开启各种内容丰富的叙事图式。鉴于此,我决定为实验项目中的两种文化提供不同的背景,旨在激发情绪或营造情感氛围,尽量使这两种文化叙事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教室里发明历史:为文化叙事植入图式
我认为,文化起源是一个多元叙事过程。鉴于文化叙事具有明确的历史性,我必须提供某种类型的历史基础才能让每一种文化的叙事得到发展。在我们的实验项目中,实验目标是要让两组人按照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所以,提供两种不同的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为两种文化选择了不同的历史传说,选择标准与“巴法巴法”游戏中所列的文化规范保持一致。对倡导集体主义的阿尔法文化来说,“石头汤”这一民间故事的主题堪称与之完美契合,相比之下,为强调个人主义的贝塔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背景故事要难得多。最后,我决定改写一下《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关才干的寓言故事。[1]我希望这两个故事能够构成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帮助学生处理模拟实验中将会遇到的任务和情况。
第二节课,两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教室集合,两个教室位于同一幢楼的上下两个不同楼层,教室中等大小,事先被布置成会议室的风格。两间教室对面均为连接上下两层楼的楼梯。阿尔法小组在楼上的教室,热情的“瑞秋妈妈”准备了葡萄干吐司面包和苹果汁欢迎他们。教室里的桌椅经过重新布置,创造出一种舒适随意的家居环境,背景音乐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迷幻摇滚乐队海滩男孩的著名单曲《美妙共振》。瑞秋在教室里来回穿行,询问学生是否要在烤面包片上涂点黄油或者再来一杯果汁,鼓励大家多沟通、多交流、多了解。
贝塔小组在楼下的教室,他们将参加由“银行经理”威尔逊太太主持的“商务会议”。进入教室后,他们得到了专业化的礼貌对待,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姓名牌,然后在一张很大的会议桌前就座。旁边的柜台上放着饮用水、咖啡、甜甜圈,供学生自取。学生要自行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找到座位,然后坐下来静静地等待会议开始。
一切就绪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向学生介绍其小组的“历史”或“背景故事”了,这将成为他们文化叙事的基础。我希望我所挑选的这两个经典故事能够阐释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能够成为这两个发展中的文化小组的伦理道德基石。虽然我希望这两个故事能够成功种下历史的种子,但我并不希望它们过度限制小组叙事的发展轨迹。因此,我将这两个故事缩减到一页A4纸(两倍行距)的篇幅,而且学生在本节课上只能听或读一遍。
阿尔法小组的成员们吃饱喝足并互相寒暄完以后,瑞秋要求他们围坐成一个圈,听她读下面这个改写后的寓言故事。
石头汤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先生来到了阿尔法这片土地上。当他走进一个小村庄时,看到他的村民们都跑回家紧闭门窗。老先生笑着问道:“你们为什么害怕呢?我是个过路人,只不过想在你们这里吃顿热乎的饭菜,晚上找个安全的地方睡个好觉。”
村民们对他说:“我们这里一口吃的都没有。饥饿能让最诚实的人变成盗贼,你还是赶紧走吧。”
“哦,没关系的。”老先生对他们说,“其实我本来是想煮一锅汤跟你们分享的。”
只见他从自己的斗篷里掏出一口大锅,盛满水以后架在火上,然后庄严而隆重地表演了一套烦琐复杂的仪式,最后从随身携带的一个丝袋里掏出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扔进了锅里。听说有汤喝,一些村民从屋里走出来,围在老先生和汤锅周围,还有些村民站在自家窗前向外张望。老先生凑到锅前深吸一口气,闻了闻“汤”的“香味”,然后舔了一下自己的嘴唇。村民们心中的恐惧开始消散,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饥肠辘辘。这时,只听老先生大声地自言自语道:“啊,这石头汤简直太香了,要是能再加点卷心菜就更美味了。”
很快,一个小孩拿着一棵小卷心菜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看了看老先生,然后把手里的卷心菜扔进了汤锅里。“太好了!”老先生大声说道,“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喝的汤里有卷心菜,还有一点点咸牛肉,啧啧啧,那味道就连皇帝都要伸大拇指!”于是,村里卖肉的屠户默默地从家里拿来了咸牛肉……就这样,汤锅里的材料慢慢多了起来:土豆、洋葱、胡萝卜、蘑菇……最后,一大锅美味的汤终于熬好了,足够全村人美美地饱餐一顿。
第二天早晨,老先生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村庄继续赶路。村中的长老们拦住了他,希望他能留下来,而且在村里住多久都行,条件是把那块具有魔力的石头送给他们。老先生哈哈大笑起来:“你们真的不明白吗?我只是一个身无分文的老头子,从河里随便捡了一块石头。有魔力的不是这块石头,而是你们。”
当阿尔法小组在聆听这个石头汤的故事时,楼下的贝塔小组拿到了打印出来的日程安排。他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阅读印在日程背面的文章—《贝塔文化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这篇文章强调诚实、负责、公平竞争以及个人成就,这些都将成为贝塔小组金融贸易体系的原则与信条。读完以后,主持人询问贝塔小组的成员们是否有疑问,结果并没有人提问。于是,我们按照日程规定进入到下一个议题。
贝塔文化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
“贝塔贸易文化”这一名称源自百年前的一个重大事件。当时的社区领导人是一位办事效率极高并广受尊敬的商人,但是,他年事已高,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因为无法决定到底由谁来接替他成为下一任领导人,所以他决定选出三位最具潜质的候选人,让他们接受一项特殊的考验。
每一位候选人都领到一笔等额的资金,他们要在一年的时间内为社区谋取最大的福利。第一位候选人了解到,民众近来对镇银行的破败深感不安,于是,他投入了手中的全部资金,重新建造了一座漂亮的银行大楼。他相信,这座现代化的大楼一定能够将流失的投资人及其资金全都吸引回来。
第二位候选人因为掌握了这么一大笔社区公款而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将钱分成小份,然后缝在一件特制的衣服里,每天贴身穿着衣服,就连晚上睡觉也不肯脱下来。
第三位候选人名叫贝塔,她请领导人暂时代她保管资金,自己每天早早起床,然后步行前往集市,勤奋、耐心地学习晦涩难懂的商业语言和复杂的贸易规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她取出了自己的那份资金。最后,她通过积极谨慎的交易活动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一年期满以后,老领导人召回三名候选人,要求他们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使用资金的。听完了三位候选人的故事后,他判定贝塔为社区做出的贡献最大,因此任命她为下一任领导人。在之后的岁月里,贝塔成为整个金融社区繁荣昌盛的基石,她的印章出现在贝塔货币和交易卡上并被沿用至今,她身上所蕴含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直到今天还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同时也为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将模拟事件与其生活叙事相结合,我们留的课后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写一篇作文,篇幅不超过一页纸,讲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在小组(阿尔法或贝塔)的“精神”,其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
在阿尔法小组里,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作业中讲述了人们如何通过团结合作完成了某项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阿尔法成员薇薇安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她的母亲雨夜驾车,后来汽车因故障抛锚以后得到了很多热心市民的帮助。阅读以下引文的时候请留意,薇薇安在文末明确地将石头汤这一寓言故事、她的童年记忆,以及她的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
六岁时的一天晚上,母亲开车载我、三个弟弟和我们的祖母回家,祖母坐在副驾驶位置,我和弟弟们坐在后排座位上。车开到一半突然抛锚了,当时,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想找人帮忙的话至少要步行五公里远。我的三个弟弟中有两个是双胞胎,当时都很小,需要人抱。而祖母当时走路已经非常困难,而且只会说西班牙语,不会说英语。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不过就算有的话,我估计母亲也不知道该打给谁,因为我们几个月前刚搬到圣地亚哥,还没来得及认识那里的人。母亲不能把我们留在车里,但是如果一起下车走回家的话,漆黑的夜晚又下着大雨,她担心没有办法保证大家的安全。这时,有位开红色皮卡车的先生停下车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母亲有点害怕,所以谎称一切都好。于是,他回到车上开车走了。母亲哭了起来,我这才开始感到害怕。我们又在车里坐了一会儿,三个弟弟一直在哭,祖母在祷告。最后,母亲终于下定了决心,让大家全都下车,一起步行回家。但是,我们还没走出多远,刚才那位开红色皮卡车的先生又回来了,把车停在我们身后。
这次,他不是一个人来的,他的妻子也开着车跟他一起来了。他肯定是猜到我们遇到了状况,也知道我母亲为什么会感到害怕,所以,他回去叫来了他的妻子,这样就可以让我母亲放心。刚开始,他们打算让我们去他们家,但我们人太多,他妻子的小车装不下我们所有人,而母亲又坚决不同意我们分坐两辆车。于是,那位先生让我们先回自己车上等着,自己又开车走了。不一会儿,他带着一辆小货车回来了,开货车的是他的邻居。他的儿子也跟着一起来了(我记得他儿子好像比较懂汽车),他们还带了一桶汽油。可是,我们的汽车加满油以后仍然发动不起来。当时已经很晚了,我们全都又累又饿。最终,我母亲很不情愿地让卡车司机的妻子和他的邻居带我们去附近的温迪快餐店吃饭,她自己一个人留了下来。邻居太太会说一点西班牙语,可以和奶奶进行简单的交流。我们还没吃完饭,那位好心的先生和他的儿子也来到快餐店,应该是弄明白了我们的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那天晚上的事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母亲会时不时地提到那些事情,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些细节到底是我自己记住的还是听母亲说起的。昨天听了石头汤的故事以后,我开始思考小时候经历过的这件事。我发现,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非常复杂,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当每个人都出一份力的时候,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故事里那位拿石头的老先生就像是开红色皮卡车的那位先生,他叫来了很多人一起帮助我们。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天晚上的事情,所以现在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即使现场已经有人在帮忙,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有的时候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薇薇安,石头汤,4月3日)
而贝塔组成员提交的20份作业中,有16份描述了个人是如何战胜困难最后取得成功的。同样,布鲁诺讲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家庭故事,但是,他将曾祖父的成功归功于他身上“坚持不懈”的品质,而这正是贝塔文化所倡导的优良品质。
我想讲述一个关于我曾祖父的故事。曾祖父的家乡是韩国港口城市—木浦市,他年轻的时候拥有一家盐业公司,自产自销,顾客全都是木浦市当地人。有一天,他准备赌一把,带领手下的工人将一批盐装上船运到韩国较大的贸易港口城市—仁川,那里是盐的集散地,大盐商在这里收购盐,然后直接发往韩国的首都—首尔。船抵达仁川的时候天色已晚,其他人都已经把船上的盐卸下来卖给了盐商,只有曾祖父的盐还在船上,因为工人拒绝卸货,说港口有条大蛇,每次他们想要卸货的时候这条蛇都会攻击他们,吓得他们全都不敢下船。祸不单行,后来,天又开始下雨。曾祖父不想就这样回木浦,于是一直没有合眼,在风雨中日夜保护着自己的货物。他下定决心要在仁川把盐卖出去。结果,那场雨连下了三天三夜,码头上只剩下曾祖父的一条船,而那条大蛇还在码头上蜿蜒滑行。一直等到第四天,天空终于放晴了,工人们发现那条蛇还在原地,但却一动都不动。于是,他们壮着胆子走上前去查看,却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大蛇,而是一条很粗的绳子。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天的大雨使得之前卸下来的盐全都泡了汤,只有曾祖父的盐在船上被保护得很好,结果,当天码头上的盐价直线飙升,几乎达到了平时价格的四倍。多亏了那条“蛇”和那场大雨,再加上曾祖父的坚持不懈,他赚了一大笔钱。(布鲁诺,公平贸易联盟,4月3日)
以上两段引文表明,学生们已经理解了其所在组别文化故事的内涵,并且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与其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联系到一起。我希望最初的两则寓言故事能够成为“种子故事”,两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润色,进而推动文化萌芽的产生。
下一项任务就是为每一种文化注入少许内部文化信息,不需要太多,一点点就行。目的是引入一些独特的互动方式,让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都能够轻松掌握,但外人却又很难破解和复制。一种文化(阿尔法)要求其成员在互动中严格遵守刻板规则,“工作”(纸牌游戏)简单但强调合作;另一种文化(贝塔)则鼓励其成员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其工作(纸牌游戏)较为复杂且具有竞争性。描述及指令要尽可能少一些,以便为差异化阐释以及随项目进展而逐渐演化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提供足够的空间。
“耶!我们都是石头人!”
阿尔法小组成员在第一天的时候就得知这是一个充满仁义的母系氏族社会,这里的关键词是温暖、关爱和宽容。我们鼓励他们走近彼此,保持身体接触,真诚地关心彼此的状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不耐烦、不友善、愤怒或太具攻击性。阿尔法的礼仪规范要求其成员们见面之后亲切友好地打招呼,然后立即关切地询问对方其祖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健康状况并围绕他们的成就、人生智慧等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还要求其成员们在交谈中集中全部注意力、有礼貌地倾听和对话,如果有新的成员想要加入正在进行的谈话中,则首先应该安静地倾听,了解他人正在讨论的议题,然后等待他人发出邀请,之后方可开始发言。
上课期间,瑞秋不动声色地将一只手放到一位女生的肩膀上,宣布这位女生就是阿尔法小组的族长,并且解释说女族长在母系氏族社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适用于一切事务及所有情况。瑞秋告诉大家无须恐慌,因为阿尔法的女族长永远不会滥用特权,她会和大家一起参加各项活动,氏族公社的利益永远高于她自己的利益。接着,瑞秋让小组成员就新任族长的称呼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她的名字叫切尔西,又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因此,大家决定叫她“西妈”。下一个任务就是西妈为自己的氏族公社命名。西妈显然还没有从突然被委以重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稍微定了定神以后,她组织小组成员简单地商量了一下,然后宣布氏族公社的名字沿用“石头汤”这一寓言故事,就叫“石头汤”。之后没过多久,有个学生机智地欢呼道:“耶!我们都是石头人!”从那时开始,阿尔法小组的成员们就骄傲地称呼自己为“石头人”。
20名氏族成员被分成了四个家族,他们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彼此认识了一下,并且经过讨论确定了自己家族的名称和徽章。其中一个家族因为有三名成员与加拿大有联系,所以将自己的家族命名为“枫叶”,族徽是一片枫叶。另一个家族将“石头汤”理念阐释为“嬉皮士风格”,因此将家族命名为“爱”,族徽为和平标志(反核战标志)。“太阳”家族的族徽是太阳,“纽带”家族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将彩虹定为他们的族徽。
在“了解你”这一限定时间的活动中,虽然没有收到进一步的指示,但四个“石头汤”家族的成员们全都保持较为亲密的状态,彼此之间经常有身体接触,围绕着各自的祖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信息交流(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杜撰的)。
族宝
在各家族的成员彼此了解、相互认识的时候,瑞秋会任意指定一名成员担任其所在家族的“族宝”并为其戴上用闪亮的红色珠子串成的长项链以示区别。每个家族只有一名族宝,其他成员应小心保护族宝。不同家族的族宝之间可以自由交谈,但族宝不得接近其他家族中的非族宝成员。如果非族宝成员想要和其他家族的族宝互动,则应先询问该家族的普通成员时机是否合适。实际上,这种询问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因为每次询问都将得到肯定的答复,但这个形式非常重要。如果有人事先未征得同意就与族宝交谈,那么族宝将按照规定不予回应,只需对无礼之人笑一下然后走开。
“族宝”的设定源自“巴法巴法”游戏,其中一种模拟文化对如何对待女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另一组则没有。这项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想要在男女混合互动中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我起初打算将这一部分内容全部删掉,因为我觉得女性在文化中的角色太过复杂和多样化,无法简单地用这种方式加以表达。但是,阿尔法文化必须有一套较为特别的社会习俗,让贝塔组的成员无法轻易猜透,所以,我重新设置了原始游戏中仅限于女性的角色内容,将其设定为不分男女的“族宝”这一角色,目的是将阿尔法文化内部奇特的互动方式规范化,既保持了该文化所需的复杂性,又改变了女性在所有“原始”文化中均扮演类似角色这一传统。
公平贸易联盟的成立
在楼下的教室里,贝塔小组的商务会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被告知,在贝塔文化中,人的价值是由其每天在交易大厅中为时15分钟的交易表现决定的。除了经商能力,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一位成功的贝塔人要诚实、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能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交易。此外,时间管理是在贝塔文化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一个交易时段,贝塔人达成的交易越多就越有机会增加其财富。不过,这一点没有被明确告知,需要学生自己慢慢领悟。
20位学生五人为一组分成了四家贸易公司。我们为每家公司都准备了一本账簿,用来记录交易详情,然后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互相认识一下并讨论决定其公司的名称。“蓝宝石投资集团”这一名称源自于组内三名出生于九月份的成员,因为蓝宝石是九月的生辰石。“贝拉贸易公司”这一名称源于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部吸血鬼电影中女主角的名字。有一组学生在做完自我介绍以后发现,组内所有成员都喜欢乡村音乐,因此,他们将自己的贸易公司命名为“乡村股份有限公司”。另一组学生用五个成员的名字首字母缩写“J2HAD”(J2指有两名成员名字的首字母均为“J”)作为其公司名称。
我们要求四家公司分别为贝塔小组拟定一个总的名称,于是,我们得到了四个选项:“贝塔联合银行”“贝塔交易所”“科尔组织(致敬科尔教授)”以及“公平贸易联盟”。“银行经理”威尔逊太太将这四个名称写在白板上,要求大家讨论后进行投票。起初,每个小组都把票投给了自己提议的名字,结果四个名字的票数相等。接着有人指出,“银行”这个词汇从技术角度来讲是不对的,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将“贝塔联合银行”这一名称淘汰出局。再次投票表决后,“公平贸易联盟”这一名称以最多票当选。完成命名任务以后,四家贸易公司依次进入银行经理的办公室设立了自己公司的账户。
学生们被告知,我们最终将以三个标准来衡量其成功与否,包括每位成员所拥有的货币价值、每家贸易公司内所有成员的总资产,以及整个贝塔团队的总财富。每个交易时段结束以后,银行经理将会统计当天的所有交易并以渐进线图的形式公布累计总数,展示个人及各贸易公司的成绩以及整个组织的财富增长情况。本会计期结束以后(模拟实验项目结束以后),取得最好成绩的个人及业绩最优公司的全体成员都将受到表彰和奖励。
把握节奏
我们很庆幸能将这项模拟实验安排在大学进行,因为这样不仅能够按部就班地规划定期聚会,还能保证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我们为课堂活动制定了一份日程,希望能以自然而平稳的节奏开展和发展文化活动。我们会在每节课一开始先就学生当天的阅读任务进行提问,保证他们完成每天的阅读作业,然后就这些阅读文章进行简短的讨论,最后简要地介绍一下当天要进行的模拟活动。接下来,我们会回答学生有关模拟游戏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讨论游戏规则的唯一机会。在模拟游戏开展期间,参与者将按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方法,通过观察、尝试、犯错来学习其所在小组以及另一个小组的运作方式。最后,我们会给学生留出“做文化”的时间,让他们学做其所在组织的成员。后期我们还会安排两个小组利用这段时间去探究对方的文化,但在刚开始的这个阶段,我们会让他们保持隔离状态。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会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总结一下当堂课的内容并布置下一节课的安排。
石头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我们为石头汤文化小组所选的背景音乐是摇滚乐鼻祖鲍勃·马利的《不必担心任何事》,因为这首歌精准地概括了石头汤文化的主题。石头人被告知自己所在的部落非常富有,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与用不完的财富,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须工作也无须担心任何事情。教室中间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大罐“金币”,石头汤族人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罐子里拿钱,但按照规定,用不完的钱要在当天放回罐子里。囤积金钱或者显露出对金钱的渴望和兴趣都是极其无礼的表现。
石头人的日常活动就是享受彼此的陪伴,石头汤族称之为“家”的房间里堆满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以及各种工艺用品,如粗布、针线、马克笔、胶水等,石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取用。石头人可以吃吃喝喝、玩玩纸牌游戏、听听音乐、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手工,我们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时刻将友谊和同族情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对石头人来说,玩耍即是工作
我们教石头人玩一种非常简单的纸牌游戏。首先将一副扑克牌中的A、K、Q、J挑出来,然后像玩“剪刀石头布”一样,按照扑克牌的点数和花色决定输赢,因此,谁输谁赢并不是靠出牌的技巧,而是靠摸牌的运气。虽然每把牌都有赢家和输家,但并没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也不记分数。当然,他们也可以规定输家要给赢家钱,但没有人在意输赢,输赢的金额也很随意。如果有人输光了自己的钱,旁边的人可以将自己的钱分出一些给他们。玩纸牌游戏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同时也能促进族人之间的友好互动、增进族人之间的相互了解,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在这个阶段,石头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谈笑风生、亲密接触、共同分享和互相关爱,这些都是石头汤文化最初的成果。
对商人来说,一切皆是生意
当石头人致力于搞好族内关系的时候,公平贸易联盟的成员们则在想方设法地获取竞争优势,好让自己在交易大厅取得成功。每一家贸易公司都拿到五叠交易卡,每个成员分到一叠。这些交易卡分为六种颜色,每张卡片上都印着看似毫无规律的150个数字。分发卡片的时候,组织者郑重其事地宣布:交易语言和交易规则将以口头形式传达,所有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准用笔记录,也不准与任何非公平贸易联盟成员的人分享。泄露这些信息将会极大地损害整个公平贸易联盟的利益和每一个参与者的盈利潜力。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则的实施方面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或实施流程,而是完全靠参与者自由发挥,随着模拟项目的逐步开展,参与者可以视情况采取(或者不采取)他们认为适当和必要的一切手段。
银行会以每套100美元的价格收购整套交易卡,商人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凑齐整套交易卡。按照规定,一套交易卡应为六张同色连号卡,数字从1到6。每张交易卡上都按10×15的矩阵印上了150个数字(个位数),只有公平贸易联盟内部成员才知道要看矩阵四角的四个数字(四个数字相同,且均在1到6的范围内)。不了解内情的外人很难弄清这里面的门道,因此几乎没有可能凑齐可以兑现的一整套卡片。
对外人保密的交易语言
商人们必须使用一套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所有的交易活动。第一次听到这种交易语言时会觉得它非常复杂,但弄懂了它背后的规律之后就非常容易掌握了,因为整套语言只包含六个表示颜色的词和六个表示数字的词。
所以,对于两个文化小组而言,同样是纸牌游戏,石头人玩的是扑克牌游戏,而商人们玩的是交易卡片游戏。公平贸易联盟的成员们需要使用新学的特殊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要什么颜色和什么数字的交易卡。交易时,商人们首先需要确定卡片的颜色,取六种颜色的英语单词首字母作为相应的声母:r代表红色,g代表绿色,b代表蓝色,y代表黄色,o代表橙色,w代表白色,之后加上任意一个韵母拼成单字。所以,如果你想要一张红色的交易卡,那就可以说“让”“热”“肉”“如”等,而对方只需关注声母即可。颜色确定以后再确定数字,分别用商人自己姓和名的首字母作声母,之后任选一个韵母与两个声母组合成两个字,想要数字几就说几个字,重复两个字至所需个数即可。如,我的名字叫黛博拉·威尔逊,则两个声母分别为“d”和“w”,当我想要数字“4”的时候就可以说“达娃达娃”,其他商人听到以后无须关注我说的是什么字,只需在心里默默地数一下我一共说了几个字,有几个字就是想要数字几。假如我想要一张带有数字“5”的红色交易卡,那么我就会走到其他商人面前说:“让达娃达娃达。”“让”(或者“热”“肉”“如”等)表示我想要红色的交易卡,之后的五个字“达娃达娃达”则代表我想要数字为“5”的交易卡。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规则毫不知情,就算旁听到交易时的对话内容也会完全摸不着头脑,因为将姓名的缩写作为声母,然后随意搭配韵母,出现的组合会有多种可能,但实际上,对话交流的内容不过只有12个不同的字。
此外,交易语言还包括一些手势。如,用下巴向下飞快地碰一下前胸表示“是”;将两肘平抬至胸,双手放松下垂表示“否”。成员在交易期间不得使用其他语言或者常用手势,否则会被认定为无礼。设计这种特殊的语言和手势,是为了保证所有的对话和交谈都被限定在任务范围内,防止个人交谈与私下讨论。
规则介绍完毕之后,学生们有几分钟的时间在自己的团队里练习这些交易语言。虽然刚开始说的时候会有一点磕绊,但大部分学生学得很快,而想要弄懂别人在说什么就比较困难了,所花的时间也更长一点。我告诉他们,他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每个人最后都能熟练地掌握这种新语言。有位菲律宾学生还专门为这种语言起了个名字,叫作“贸易语”。
“没有什么能打断我的步伐”
“商人”最初拿到手的10张交易卡全都是随机发放的,因此,有些颜色和数字的卡牌是重复的,而有些颜色和数字的卡牌则一张都没有。交易的目的就是让双方都能从卡牌交换中获益,让双方都能凑够一套完整的交易卡。但是,公平贸易联盟的成员不知道的是,我们发下去的这些卡牌中有一些数字非常稀少(3和5)。后期他们会发现,来访的外国人手里掌握着很多这种宝贵的资源。
课堂进行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分别告知上下两个教室里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所需的信息和材料,现在可以正式开始“石头汤”和“公平贸易”这两个模拟社区内的生活了。我们要求学生下节课上课时就要像无忧无虑的石头汤人或信誉良好的商人一样做事,同时再次重申两个小组之间不得在课堂外有任何互动这一要求。这时,如果有不知情的人从“石头汤文化”的教室外走过,他们很有可能会误以为教室里的人是一群亲密的好友,他们刚刚开了一场派对,现在正彼此热情地拥抱告别、互道詹重。而商人们离开教室的时候则神情严肃、步履匆匆,看起来满怀心事。“乡村股份有限公司”的蒂姆哼唱着美国著名音乐人马修·怀尔德脍炙人口的单曲《打断我的步伐》,“没有什么能打断我的步伐”。他的小组成员们全都听得十分入神。
在我们的热切期盼下,学生们终于递交了他们的现场记录。大部分现场记录里都包含我们期待看到的观察与思考。显然,这节课后,学生们对研究项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他们也很清楚这是一门大学课程,他们必须达到某些特定的要求才能拿到学分。石头汤文化的学生在记录中提到了他们如何努力地与其他石头人发展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不过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课程的要求,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投入。杰米的记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难投入到这个模拟游戏中。我们这个家族的人看起来都有一点紧张,觉得这种游戏太土、太老套。因为我们之前对这种活动毫无经验,所以一直在笑场,我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后来,我们发现自己可以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不少乐趣,这才放开了,各种主意层出不穷。我们想成为医者!我们想呼唤雨神!能重新回到幼儿园那段时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感觉真的很不错。我喜欢“家族”这种分组形式,它能迅速拉近组员之间的距离。不过,我还是不大明白这个模拟活动以后的走向。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但这真的能帮我们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吗?创造出文化以后,对该文化的归属感会在什么时候萌芽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真的“石头汤”文化而不是假装的文化呢?我脑子里想的全都是这样的问题。不过,这个游戏非常有趣,也能让人思考,我非常想知道以后的发展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我自己很喜欢为家族和整个部落命名这一环节,因为这能让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家族更加团结、更加真实。我也喜欢大家讨论各自祖母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样我们就有了合理的历史,我们的过去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它不仅能让我们将临时编造出来的故事变成文化,还能让这个文化拥有悠久而深邃的历史。(杰米,石头汤)
而来自公平贸易联盟成员的现场记录却能看出不少情感上的投入,虽然投入的对象是竞争而不是团队。学生们全都摩拳擦掌想要赢得这场比赛,而且是想要自己赢。萨姆的记录就很典型。
我觉得自己在这门课上绝对能保持4.0的平均绩点。其实刚开始我想过要退掉这门课,因为第一节课给我的印象是这门课会有大量的阅读作业和分析写作,而这两者都不是我的强项。不过现在,我得知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竞争性金融贸易活动,这可是我最拿手的项目。我在大学里选修的商务课程比大部分人都要多,所以在这方面很有优势。我只希望我的小组不要拖我的后腿,那两位男生看起来还可以,另外两位女生我不太了解,希望她们也能好好表现。交易语言那部分听上去略傻,不过我也知道,外人弄不懂交易细节对我们绝对有利。(萨姆,公平贸易联盟)
总的来说,这节课后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让我相信,研究项目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开端。我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是因为我看到商人们已经准备好投入到商业竞争中去了。但与此同时,“乡村股份有限公司”的某些成员的记录文字中所带有的攻击性语气也让我感到有点不舒服。我自己对这一天的现场记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们(乡村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所有组员都热爱乡村音乐。虽然我十分痛恨刻板印象,但他们的记录文字中似乎已经有了“善良的老男孩”这种倾向。其中要数崔维斯最为过分,他在记录中写道:“我认为,我们乡村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组的白种人最多,白种人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加外向、更加开朗,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是一群牛仔,一定要用鞭子好好抽他们的屁股!”哦,老天……如此公然地表达种族主义还真是让我始料未及……他们明知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对种族或族裔歧视及辱蔑实行零容忍政策……真没想到,实验项目才刚刚开始,竟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到时候如果爆发了帮派冲突,那我们该怎么办?
当然,如果你继续往下阅读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没有出现。出现的是其他一些问题。
4月8日:开始背道而驰
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和约翰·特纳(J. C.Turner)在1978年出版的论著《社会群体间的区分: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对群体凝聚力[2]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将个体划入不同的组别足以让他们表现出对所在群体的亲近和偏好。现实冲突理论创始人穆扎弗·谢里夫(Muzafer Sherif)通过其著名的罗伯斯山洞实验(本书第四部分对此有更加详细的论述)发现,即使两组成员在实验开始阶段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对组外人员的偏见也已经存在了。不过,在阅读了学生的现场记录以后,我们还无法判断学生对其所处文化到底有无归属感。后来,发生在课堂外的一件小事稍微减少了我们的担忧,但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新的担忧。就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当石头汤小组的项目联络人瑞秋从几个“商人”学生身旁经过时,她听到有人说“呦……石头人的头儿来了”,还有人说“商人才是最好的”。虽然他们的语气很温和,但话语间带有明显的敌意和调侃。这种行为令人有些不安,但我心里还是很高兴能看到这些体现集体团结的迹象。现在,我需要观察项目参与者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根据实际遇到的情况改变和拓展自己已有的素材,我需要一些能够证明他们对其文化拥有归属感的证据。
石头人只想一动不动?迟到、缺勤、无所事事、目标缺失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要守时,学生们也知道上午8:00会就上次分配的阅读作业进行测试,但是一直等到8:15,石头汤的教室里仍有七名学生缺勤,其中五人在下课前赶到了教室,另外两人则始终未出现。“太阳”家族的出勤率尤其堪忧,8:30模拟活动开始的时候只有两名成员出勤。这种迟到的情况也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按规定,大家只能在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公开讨论文化规则,这就意味着,迟到和缺勤的学生会错过很多重要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文化参与度,缺勤的学生有可能永远都无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石头汤文化成员,这将对其所在小组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对整个实验项目造成影响。我对这堂课的记录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如果一个文化所提倡的就是放松心情、无忧无虑、不理时光流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一大早就起床,8:00准时到教室上课呢?我原以为只要提供一些免费的食物就能够吸引他们来上课,但现在看来,我们还需要想出别的办法才行。”
我们从石头汤文化成员的现场记录中找到了一些他们旷课的原因。有几个迟到的学生表示,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文化到底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希望我们能提供更多的指导。而且,因为有不安全感,所以他们在课堂上会默默地退后几步,让那些“搞得明白”的人在当天的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对于这些学生的消极态度,其他学生也抱怨颇多,他们表示,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尽力而为,让课堂活动能够进行下去,但同时,他们对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非常不满。
于是,我和瑞秋决定发放“公民卡”,团队成员之间互动后可以互相“打分”。上课时,我们把索引卡拿出来,告诉学生从下节课开始,每个石头人都会拿到一张这种7×12厘米大小的卡片,他们与人交谈时必须出示此卡,交谈结束后收回。某人如果认为对方缺乏某些重要的石头人品格或者其行为有违石头汤的传统,则可以在其卡片上随意书写一串数字;某人如果认为对方表现良好并符合文化规范,则可在其卡片上书写任意一串字母。这些卡片能够显示出其持有者的声誉,交谈双方可以据此先行了解彼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石头人更多地参与活动,也希望借此提高出勤率。[3]
上紧发条!守时、积极、投入
正当瑞秋在为石头人的迟到和旷课而深感烦恼的时候,上午7:45,我来到公平贸易联盟的教室,发现已经有一大堆热情高涨的“商人”等在门口,他们迫切地想要开始活动。教室门刚一打开,他们便蜂拥而入,主动搬动桌椅将教室布置成“交易大厅”的样子。之后,不同的交易小组自行聚集到了教室的不同角落。甜甜圈送到以后,学生们迅速走到教室后面的食品台前,拿到甜甜圈以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小组,在此期间不与自己小组之外的任何人交谈。萨姆8:03才匆匆跑进教室,气喘吁吁地向大家道歉,解释说自己迟到是因为公共汽车晚点了,还说自己一下车便以最快的速度跑过来了。除了萨姆,公平贸易联盟的所有成员都按时来到了教室,其中包括以下引文的作者南森。
今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看到所有人都在搬动桌椅、重新布置教室,大家似乎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上课。所有人都热情高涨,准备好好地大干一场。外面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想必大家的好心情与此也不无关系。上课前,有些人和自己的小组成员坐在一起为测试做准备,有些人则和教授谈笑风生。(南森,公平贸易联盟,3月8日)
学生们急于开始交易活动,于是催促我抓紧时间先完成当天日程安排上排在前面的课堂任务和阅读讨论。之后,他们将教室中间的桌椅搬到旁边,布置好交易大厅,然后从银行经理的文件箱里拿出了各自的交易卡。桌子上摆着一个银色的小铃铛,用来宣布交易开市和收市。我接连按了三次铃,然后大声宣布:“交易大厅现在开市。”所有人立刻从自己的座位上跳了起来,迅速投入到热火朝天的交易谈判中。学生们非常自然地按照规定使用傻乎乎的交易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各自的需求,大方得体、毫不扭捏,说实话,这让我非常吃惊。瑞恩在自己的记录中详细描述了第一次交易的情景:
我先在旁边观察了一两分钟,大家叽里呱啦地说着那些傻乎乎的话,有时候就像婴儿牙牙学语一般,听起来还挺有趣的。他们有的人胳膊肘向上、小臂向下摆动着表示“不”,有的人挥着手大声重复着自己想要的交易卡,看起来难免有些傻傻的感觉。但是,每个人都认真地做着,面带笑容,一点都不扭捏。开始的时候,想要听懂这种交易语言还是很困难的,总是会把别人想要的颜色和数字弄混,比如说,听到有人喊“娃娃擦娃擦”时,我会觉得这个人想要白5(其实是要白4)。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有交易意愿的人,于是便把自己想要交易出去的卡牌高高举起,嘴里说着自己想要的交易卡。对方挥手要我重复一遍,于是我又说了一遍。这次她听懂了,马上举起胳膊肘向下摆动小臂。接着,她举起了自己的交易卡,然后说出了自己想要的卡牌颜色和数字。我手里刚好有这张卡,于是把下巴指向自己胸前表示:“是的,我愿意跟你换那张卡!”
柯尔忘记了一些交易规则和交易语言,不过,他拿到交易卡的时候,我刚好站在他旁边,所以我就跟他详细地解释了一遍。他手里有一张非常稀有的“哦米哈米哈米”(橙5),于是,我用自己的“娃米克米”(白3)跟他做了交换。我感觉他并不是很在意自己能不能凑成一整套卡牌,他只是很想帮我的忙。对我而言,这次交易非常非常重要。
交易很费时间。我打算尽可能压缩每次交易的时间,因为如果想赚钱,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交易。我还不知道怎么才能在不违反交易规则的前提下提高交易效率,但是布鲁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自己所有的交易卡都举起来,听到有人说想要哪张卡就迅速翻看一遍,然后用交易语言回答对方。
我不太会吸引其他商人的注意力,我不想走过去直接问,因为那样会显得很失礼。我总觉得应该先有个表示,打个招呼什么的,比如说,“嘿!想跟我做个交易吗?”所以,我把颜色和数字重复的卡牌挑出来,然后用手势跟别人打招呼,吸引对方的注意。此外,因为交易后不能说“谢谢你”或者“很高兴和你做成了交易”,我总觉得交易仿佛还没完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我在交易期间大声抱怨过:“要是能说‘谢谢你’就好了!”对此,亚伦也表示赞同。所以,下课前我们一致同意,交易完成以后双方可以握手庆祝。
整个交易期间,我经常听到有人大声抱怨交易语言实在是太容易弄错了。有些商人甚至会用手指表示数字(这绝对是违反规定的)。好在这次只是练习。我还听到很多人在说英语,或许他们是在讨论交易语言的规则,不过我自己还是按照要求尽量不去听别人在说什么。此外,我发现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叠绿色的卡牌,大部分人都想把绿色卡片换出去。我也不例外,手里最多的就是绿5,不过别人要么已经有了,要么不想换这张交易卡。交易结束以后,我们把自己的交易卡全都放回信封里。据说,周四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拿到新卡,然后交易就正式开始了。(瑞恩,公平贸易联盟,3月8日)
石头人一起跳舞,姐妹情深……现在该怎么办?
瑞秋听到杰米称呼自己家族里的其他女生为“姐妹”,这让她觉得十分有趣。她本以为这是个别情况,但她很快便发现,这一情况很普遍,几乎所有家族都在使用这一称呼。当天晚上,有两位石头人在现场记录中使用了“姐妹”这一词汇:“瑞秋为我们组拍集体照的时候,我发现杰米不在,于是告诉瑞秋,让她等一下我们的姐妹。”(金杰)“我和姐妹们一起把商人们的纸币涂上颜色,然后折叠做成手镯。”(杰西卡)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哪位男生称呼自己家族的男性成员为“兄弟”,公平贸易联盟内也无人使用“兄弟”和“姐妹”这两个词汇。
石头人里有几位女生在上课的时候带来了一些手工制品,说是想要捐给我们这个项目。这一点比较奇怪,因为我们并未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这些物品中有几个小图腾、一块经过打磨的石头、一个双面雕像和一个小鸟形状的黏土口哨。她们觉得这些东西都能代表石头汤文化的特点。还有些人带来了音乐光盘和音乐播放器,他们说这些音乐可以怡情。其中一位学生还根据迈克尔·杰克逊的名曲《避开》编排了一套舞蹈动作。对此,杰米在自己的现场记录中有以下描写:
我们开始学习部落(游戏)文化并通过手工制品创造我们的历史。刚开始,这一切都显得非常不自然,但是现在,事情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虽然这里的卡牌游戏看上去和其他纸牌游戏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上却能打开交流的大门,为家族成员创造了增进了解的机会。我们询问彼此祖母的情况,这些编造出来的故事也能让我们哈哈大笑,成为建立彼此之间纽带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不知道这个游戏为什么会这么简单,我觉得自己应该很快就会厌倦了。不过,因为涉及不同的个体,大家谈话交流的时候还是挺有趣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起初简单明了的游戏规则正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发展部落文化的机会。最初,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在我们的文化中加入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流行音乐和我们此时此地的音乐也能算是石头汤文化的产物吗?嘻哈音乐流派真的会对阐释石头汤文化有帮助吗?我只知道,大家都很喜欢跳舞,而且这项活动确实拉近了整个部落之间的关系。我真希望祖母也能跟我一起参加这些活动。(杰米,石头汤,3月8日)
石头汤文化的每个人都彬彬有礼,他们根据自己部落文化的规定对待彼此和要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镇定、善解人意、温柔体贴,永远都不要愤怒、嫉妒、具有攻击性、不耐烦)。他们兴致勃勃地玩着石头汤纸牌游戏,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输了牌不会恼羞成怒,赢了牌也不会沾沾自喜,总是和善待人。此外,整个部落的财富全都归大家所有,杂乱无章地放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任何人有需要都可以去取用。没有人私藏金钱,很多人在打牌的时候都会大方地将自己赢到的钱分给旁边的人。
我们要求两个组的学生利用这堂课的机会多加练习,以便更加熟练地掌握必要的技巧和能力,日后真正成为其所属“文化”中的一员。对石头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后果和有形的影响,这一点是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上课很好玩,有些学生说自己开始感觉到大家正在一起创造某些东西,但也有学生表示,这种没有输赢的游戏很难让他们保持长久的兴趣。其中一位石头人在现场记录中这样写道:“我告诉自己,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要和家族其他成员保持亲密接触,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说实话,这个游戏挺无聊的。我更喜欢讨论和设计族徽那个活动,因为活动结束之后我们有成果。”(切尔西)我希望当两个小组开始互动的时候,这些活动的用处和意义能够进一步表现出来。我和瑞秋还是担心石头汤文化的成员们会失去兴趣,但愿后面两个小组之间的互访活动能够让石头人更加积极地参与“跨文化”交流,进而对自己的文化更有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但是,对于商人那一组,我们两人都丝毫没有这种担心。就像我在记录中写的那样:“他们全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哪个学生如此投入一个研究项目。”
【注释】
[1]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第25章13-30)
[2]泰弗尔的研究项目为激发组内和组外活动提供了最低限度的条件:随机分组(通过抛硬币或抽签决定)、不允许组内及组间进行社会互动、参与者没有理由期待会与他人再次进行互动。尽管个体的反应与其现有自我利益之间无根本性的联系,实验结果却显示这二者之间存在明确且持续的关系模式。实验主体对其所在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更喜欢自己所属群体内的成员、认为自己组内成员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高人一等、经常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奖励群体内其他成员。
[3]使用“公民卡”这一举措在文化交流活动开始之前对阿尔法小组的参与度还有所促进,但成效并不显著。卡片很快就被石头人抛到脑后,模拟活动进行到第三周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无人问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