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建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其中,晋察冀根据地是创建最早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则是最大的。那么,晋冀鲁豫根据地到底有多大?它又是如何创建的呢?
石拐布兵,一二九师在太行山第一次战略展开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挥师太行,深入敌后,创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选择的战略战术是山地游击战,即采用非正规的战法,“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目的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队伍,保存有限的力量。通俗地说这叫“撒豆成兵,围棋做眼”。
1937年秋,在日军的连续攻击之下,国民党军被迫全线败退,撤退到黄河以南,11月8日,太原沦陷。至此,华北地区由国民党主导的正面作战基本结束,开始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
石拐镇一角
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于11月13日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布置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从进入华北战场起,就一直在思考着怎样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到太行山中创建根据地的问题。他对毛泽东在洛川会议最后一天讲的八路军主力到华北后,要像下围棋一样做几个“眼”,“眼”要做得活、做得好,以便和敌人长期作战的比喻印象深刻。在石拐镇这次会议前,他根据一二九师将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敌后根据地的任务要求,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琢磨,对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已经有了缜密的计划。
会上,刘伯承就在太行山创建根据地的活动区域、组织形式及兵力分配方案进行了安排部署:第一步就是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或抽调骨干组成游击支队,分别到同蒲路东侧、正太路西侧、平汉路西侧,配合地下党,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第二步就是成立军区,并将六个军分区进行了具体划分;第三步就是推广秦基伟、赖际发等发展地方游击队的经验,并着手在发展地方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独立支队。
历史学家把这次会议称为“石拐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在一二九师的发展历史上,而且在整个八路军的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刘伯承后来说:“石拐会议其实是一二九师的第一次战略展开。”
重创日军,创建晋冀豫(太行)抗日根据地
石拐会议后,11月18日,原由秦基伟、赖际发等率领的教导团和部分干部在平定、榆次、太谷和寿阳等地建立的几支游击队,又和阳泉煤矿工人游击队会合,组成了晋冀豫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后称“秦赖支队”);一二九师骑兵营亦进至赞皇、临城等地,同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游击队配合,迅速打开了冀西地区的抗战局面;同时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组织部部长王新亭和宣传部部长刘志坚等先后受命率领工作团和步兵分队,赴晋东南开展工作;由张贤约、张南生组成的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在辽县以东、平汉线邢台至磁县段以西及漳河以北的冀豫地区活动;由桂干生、张贻祥率领的游击支队和王卓如、桂承志领导的道清支队,在太南(太行南部)地区活动;三八六旅陈赓部进入豫北开辟地区;八路军晋豫游击支队、决死第一纵队和第三纵队,分别活动于太岳地区和曲沃地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石拐会议精神,到1938年4月,一二九师按计划逐步分散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共派出41个连队,配合中共当地组织,开展各地的游击战争,对根据地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晋冀豫边区几乎每个县都建立了抗日武装,在河北境内活动的比较著名的有:邢台浆水游击队、挺进支队、游击二支队、独立第三支队、磁县人民游击队等。
与此同时,平汉线省委西撤,与一二九师会合,组建成立晋冀豫省委,李菁玉担任书记,后随一二九师在冀西开展活动,共同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陈再道、李菁玉率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开赴冀南,李雪峰接任晋冀豫省委书记。到二三月间,晋冀豫省委相继建立晋中、冀晋、冀豫、晋东南、晋豫等特委,党的组织恢复和发展起来。其中,冀晋特委下辖赞皇、内邱(今内丘)等10县,冀豫特委下辖武安、涉县等6县。同时,一二九师在游击队配合下,先后在长生口、神头村、响堂铺伏击来犯日军,三战三捷,共歼日军2000多人。
日军连遭失败,感到晋冀豫边区威胁巨大,遂于4月份调集3万余人,分九路来围攻根据地。八路军在各地党组织、游击军和抗日军民配合下,于4月27日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同时,晋冀豫军区成立,倪志亮任司令员,下设五个军分区,使晋冀豫根据地得以创立。为加强对敌后开创根据地工作的指导,1938年秋,以杨尚昆为书记的中央北方局移驻晋冀豫根据地。
1939年,由于日军打通了白晋铁路,使路东西两部的联系有了一定困难,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将晋冀豫根据地分为两部分,路东为太行根据地。1940年6月,太行军区成立,一二九师机关兼军区机关。
挺进冀南,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
冀南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这一地区西依太行,东接山东,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农业、商业都较为发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冀南地区。1937年12月中旬,八路军一二九师从教导团抽出30余名干部组成挺进支队,由孙继先、胥光义率领,越过平汉铁路进到冀南滏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扩大游击武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在地方党的协助下,隆平及其周围一些县的抗日工作很快发动起来,建立了“抗日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
1938年1月中旬,一二九师又派出以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任司令员、冀豫晋省委书记李菁玉任政治委员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抗日纵队,出师太行山,越过平汉线,东进冀南平原,与挺进支队实现会合。到达冀南后的东纵,以南宫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强劲的战略攻势,相继改编了巨鹿、南宫、隆平、威县等地保安队、伪警备队和各游杂武装,进一步打开了冀南抗日斗争局面。
3月中旬,一二九师又派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骑兵团和抗日义勇军第五支队由太行开赴冀南,在南宫与东纵会合,宋任穷接替李菁玉任东纵政治委员。部队此后连克广宗、曲周、平乡、南和等县城及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至4月中旬,冀南20多个县为八路军掌握,东纵也由原来的500多人发展到1万多人。其间,中共冀鲁豫省委、冀南军政委员会以及冀南军区相继成立。
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
为进一步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打击并钳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1938年5月初,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及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奉命率领两个团及一个支队到达冀南中心南宫,与陈再道、宋任穷会合。徐向前的到来,统一了冀南各部队的领导和指挥,他同党政军的主要领导干部一起制定了争取收编改造各色地方武装、扩大部队斗争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对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以及范筑先、丁树本等人做了大量的团结争取工作。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提出了“人山”思想,指出:在平原虽然没有山可依托,但是有广大的人民做后盾、做靠山,人民群众这座大山比任何山都坚强有力。之后,他写了《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一文,对“人山”思想系统地加以阐述。
为打击日伪军,扩大根据地,鼓舞人民的斗志,徐向前决定发起威县战斗。5月10日,八路军六八九团猛攻威县县城,城内激战一夜,拂晓撤出战斗,毙伤日伪军百余人。威县战斗使日伪军遭到打击,不久威县、平乡、南和守敌均弃城而逃,冀南腹地基本被八路军所控制。
就在威县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即5月11日,反动会道门“六离会”进攻八路军。冀南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举将“六离会”击溃并镇压了其汉奸首领,冀南中心区得以巩固。
“六离会”事件平息以后,冀南八路军部队分兵向东向南发展。到6月底,先后收复枣强、成安、永年、肥乡、广平等县城,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开辟了卫河东西和漳河以北广大地区,并先后收编改编了数十股各色武装和20余县的民团、保安队共2万余人。至此,整个冀南的大部分地区为共产党、八路军控制,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但冀南的形势依旧复杂。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加强正规军与军区建设,1938年7月5日,一二九师政治委员邓小平由太行到达冀南,指导抗日武装的整顿、扩编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南宫的驻地旧址
邓小平一到驻地,不顾鞍马劳顿,即刻向他的战友们了解冀南根据地的开辟情况。他指出,冀南是我党我军在平原开辟的敌后根据地,在短短的半年内,冀南各地区的党组织逐渐恢复建立,抗日政府迅速建立,抗日武装迅速扩大,抗日救亡局面如火如荼,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各地区党的建设和领导还要进一步加强,扩大的抗日武装必须进行改造整编,以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整个冀南区的党政军领导要达到统一等。在邓小平领导下,冀南抗日武装进行了改造整编,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明显加强。同时,部队还抽调大批党员干部协助地方党组织改造和完善县、区、村政权。至8月初,30个县先后建立了抗日政权。
8月14日,冀南区各界代表会议在南宫召开,经民主讨论协商,决定正式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选举杨秀峰为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随后,杨秀峰、宋任穷又宣布了著名的八大施政方针,包括“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智力、财力,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坚持华北抗战”等。八大施政方针以“巩固统一战线,团结各阶级一致抗战”原则为准绳,体现了冀南新政权“坚决抗日,拥护统战,实施民主,改善民生”的明显特色,受到与会群众的热烈拥护。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主任杨秀峰(左)和副主任宋任穷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后,将冀南划分为5个专署,下辖51个县。至此,以南宫为中心,西起平汉铁路,东至津浦铁路,北起沧石公路,南跨漳河、卫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应对困难,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
1938年5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各以主力一部进入冀南和平汉路以西的冀豫边地区,开辟了漳河以南、道口至清化铁路以北的豫北地区。1939年春,一一五师主力一部进入山东。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挺进冀鲁豫边区,成立了冀鲁豫军区和行政主任公署,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同年8月,在河北涉县东辽城成立了太行、太岳、冀南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由杨秀峰任主任,薄一波、戎伍胜任副主任,下辖太行、太岳、冀南三个行政区、15个专区、115个县。太行区为冀太联办直辖区,分五个专区,辖36个县。
1941年,日本侵略军开始在华北实施“治安强化运动”的方针,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面对日益困难的局面,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邓小平于1941年4月28日发表了《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号召全区军民“用一切努力来克服目前的严重局面”。邓小平提出,当前最中心的是组织武装斗争,展开全面的对敌斗争,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共同对敌,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分的联系,在党的正确政策之下,以坚强的意志、奋勇的精神、不疲倦的工作,克服当前的严重局面。邓小平、刘伯承领导了太行区的对敌斗争,建立起由主力部队(一二九师部队)、地方部队(军区和军分区、县区游击队)和人民武装(民兵和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体系,组成若干游击集团,贯彻“敌进我进”对敌斗争方针,以人民战争坚持抗战,保卫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为了更好地开展根据地建设,邓小平在1941年3月代表北方局向冀太联办提出了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正式成立边区政府的建议。为此,邓小平于5月发表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阐述了共产党关于建设民主政权的主张,论述了“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实施民主政治,说明共产党对政权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此后,各地开展了民主选举边区参议员的工作。
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山西辽县桐峪镇召开,来自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区的133名议员参加会议。9日,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建议,会议决定将鲁西33个县划入边区,临参会主席团通过决议,将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
7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发表了社论《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社论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幅员之大、人口之多,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堪称第一。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于7月17日举行全体会议,确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全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18日,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23日和29日,分别通过了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和施政纲领;31日,正式选举组成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任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任副主席。
9月1日,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开始办公。边区政府下设冀南、太岳、冀鲁豫3个行署和太行1个直辖区。据1945年统计,全区共辖121个县、21个专区公署,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至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实现了统一,发展到西起同蒲路,东至津浦路,南临黄河,北抵石太、石德路的广大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