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企业家这一概念的引入较晚,对于企业家的提法应该也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后才提出的。国内学者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学习西方企业家理论的基础上,对各种说法分析和总结,结合本国的实际形成理论。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经营者如厂长、经理当成企业家。
陈才庚认为,“企业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企业家这个社会角色,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是集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劳动者于一身的社会角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别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家不再参加具体的生产劳动,而是以集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的‘资本家’的身份出现;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个别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特别是‘经理革命’的爆发,公司制企业的大量涌现,企业家这一社会角色,更多地由专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职业经理阶层来承担。
一般把前两种业主型的企业家称为传统型企业家,而把后一种非业主型的企业家称为现代型企业家。必须特别指出,资本家与企业家是有明显区别的,拥有资本但缺乏企业家才能的人,只能叫资本家;既有资本又有企业家才能或虽然没有资本但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能叫企业家。”[9]
有的学者从其身份角度对企业家进行界定,徐传谌认为,企业家是在企业中担任高级职务,出于经营决策管理层,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经理阶层”,企业的厂长(经理),董事会成员、副厂长(副经理)等都是企业家。
张维迎认为,资本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而激励和监督是企业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个人资产和经营能力是成为企业家的必需条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企业家是素质而不是职务。”[10]
李新春教授在中山大学召开的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成长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研究企业家不能简单地把企业家具体化、职业化,判断是否是企业家,应该着眼于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应理解为一个企业家创新和创业过程。”[11]
2003年7月25日,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届弥勒论坛上北京新华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认提出:企业家“必须在位,必须有对企业资源的控制”。他认为,“政治家如果退休了,他对决策仍有影响力,他仍有决策权。而一个企业家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创办的企业就不能决策和投资了,就不再是企业家了”。
这些观点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基本上是把企业家概念的定义局限在商业、管理、能力、个人特征等方面,因此都不够全面。根据中国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我们暂且定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是同一主体。我国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企业家五类素质论,包括:
第一,心理素质,指企业家个人的心理条件,由企业家的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价值观等心理要素构成;第二,品德素质,指企业家从行为、作风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中企业家的道德品质占据主要地位;第三,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三大类知识,即管理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方面的知识;第四,经验素质,指企业家在经营管理活动方面实践锻炼和经验的积累;第五,能力素质,它表现为企业家能把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经营管理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