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时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佛山人民秉承了先辈们的“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精神,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破敢立,担当了改革先锋的历史角色,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为全国提供了许多改革的先行经验,也使千年古镇的佛山走上了新的辉煌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在“左”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的环境与氛围下,一批受惠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南海农民“洗脚上田”,办起了一批小五金、小冶炼、小化工、小塑料等个体私营企业,拉开了南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帷幕。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就以“敲锣打鼓贺富裕”的形式旗帜鲜明地鼓励扶持,并提出了县、乡、村、联户、个体“五个轮子一起转”,多层次发展乡镇企业的决策,使经济发展走上了民营化的道路。1982年,全县、乡、村三级工业企业达4101家。1983年,县、乡、村三级工业企业收入7.41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77亿元的60%。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许多地方为非公有制经济姓“资”姓“社”争论得沸沸扬扬之际,南海却明确提出对民营经济实行“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的方针,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点。1979年,广东实行“灵活措施”的政策。佛山国营商业提倡恢复传统经营特色,并提出:“扩大商品流通,把生意做活,实行购销并举,活跃城乡经济”。“三品楼”的柱侯鸡,“得心斋”的酝扎蹄以及有地方风味的菜式、小食,如“绉纱鹅掌”“百珍扒大鸭”“百花凤凰卷”“石湾鱼腐”“煲仔饭”“桑枝粥”“牛腩粉”等100多款,纷纷上市。1980年,佛山商品流通体制进入初步改革阶段。开放农贸市场,开辟多渠道流通,发展批零兼营商店,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国营商业加入市场竞争,增设商业网点260多个,成立货栈9个。这一年国营商业评议价纯购进1633万元,比上年增加15%;议价纯销售2083万元,比上年增加6倍多。人民生活消费品基本实现敞开供应,凭证定量分配供给的商品只剩针棉织品、棉布、蜂窝煤及引火用木柴等。
1981年新的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各种商场、商行涌现,如珠江大酒店、时代洗染服务中心、公兴隆饼家、福贤烧腊庙、永安信托商店、石湾新华美容院等等,均在这年开业。商办工业有8个产品获奖:“兰花牌”纯莲蓉月饼获国家金质奖,“双钱牌”合桃酥获商业部优质奖,“得心斋”酝扎蹄获省食品加工质量第一名。1982年,佛山的传统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制药业)以及新发展的电子工业、塑料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飞跃,农业也有较大发展,提供的商品量显著增加,因而商业的发展更为喜人。这一年商业国内纯购进45497万元,国内纯销售3168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484万元,全市零售商业网点11559个,个体商贩发展到764户(1978年只有41户)。全市最大的,有96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的综合性的、多功能的“兴华商场”,也在当年12月25日开业。这年市区农贸市场空前繁荣,北方鲜蛋、台山肉蟹、珠海咸鱼、南海烧鹅、顺德香蕉、广西药材和西北、西南各省来的干杂货琳琅满目。单是烧鹅档就有51档,每天上市千只以上。当年农贸市场的成交额近2000万元。
自改革开放后,进口的交电商品充斥市场,近几年里,许多家庭的黑白电视机换上“彩电”;收录机从一般到中、高档,进一步又发展为组合音响;十分之四五的家庭拥有电冰箱;台扇、吊扇普及到各家各户,有些家庭还装上空调机。曾有公司在1985年错估形势,大量购进空调机等商品,致背上“洋货包袱”,大量积压资金。交电商品,既有国产、又有进口。五金、交电商品品种多,有七八千种,在经营上注意花式品种齐全,使顾客有充分的选购余地。五金、交电商品技术性强,质量要求严格。如电动五金工具、家用电冰箱等,如不符合技术质量标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较严重,甚至危及人们生命。故经营必须十分认真,严格把好标准关和质量关。不少五金、交电商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如自行车在城市主要作生活资料,在农村却主要作生产资料;图钉、电风扇等,在消费者用时是生活资料,在生产者用时是生产资料,故必修认真研究同一商品的消费结构,合理组织和分配货源。五金、交电商品还有更新换代、卖修结合、销售竞争激烈等特点,经营时须认真研究商品的生命周期,搞好售后服务,搞好商品陈列和广告宣传,不断提高企业掌握市场的能力。[65]
以桑基鱼塘著称的顺德,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转换,发展现代工业成为顺德人的目标追求。为了集中资源加快工业发展,当时的顺德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三个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经济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这就使政府从政治领域一下子站到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对工业发展实施超前引领与推动,不仅为企业的资金作担保,还想方设法为企业搞原料、跑市场、引技术、找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这种“全局一盘棋,一心抓经济”,上下同心,休戚与共的局面,使顺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起举国关注。从1978年到1992年,顺德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0倍,工农业产值比例从45∶55变成了92∶8,财政收入居全国县级之冠,顺德人用14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村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顺德不仅彻底改变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同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了一个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模式——顺德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顺德最早的一批乡镇企业纷纷冒出来;从1992年开始,乡镇企业经历了改制风潮,美的、科龙等乡镇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其后大的企业集团纷纷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加快企业的发展;改制前后,顺德的小家电企业依托大企业的力量,借助海外资金和市场,稳步发展。当然这一时期也是大浪淘沙的时期,不少以前很响的品牌逐步淡出了市场,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则冒出头来,这跟经营者的素质有关。由于顺德小家电企业的不少老总都是从田野中走来的,文化素质不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老板的素质跟不上,又没有聘请到好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就会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一旦企业技术、产品不占有优势,就会被挤出市场。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家电市场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就会被淘汰。现代小家电市场的竞争到了综合实力比拼的年代,考的是盈利能力,技术、生产管理、销售,任何一个环节不行都会影响竞争力,所以品牌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目前政府正通过创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中小家电企业上市的手段来提升中小型家电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开发、市场销售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顺德的现代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实现了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大转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辉煌。但是在这辉煌的背后,同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集中体现在“无钱靠贷、有钱分晒(有钱分完了)、企业亏损人走晒(企业亏损人走光了)、最后政府背大债”。善于改革创新的顺德人,面对这个发展现状,通过深刻反思,坚定了推进企业产权制度的决心。他们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鼓舞下,于1993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混合经济的试行办法》,按照“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和“靓女先嫁”的理念,顶住压力,排除非议,敢担风险,义无反顾地开展了公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将华宝空调等一批优质企业大部分股权卖给外商。“靓女先嫁”的理念当时相当部分人不理解,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国有经济瓦解”,但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
1997年11月5—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报道顺德综合改革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顺德在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上先走了一步,发挥了示范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就确立了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护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具体措施。全市民营企业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提升发展的喜人局面,成为推动佛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3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33.79元,增长3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5%。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后佛山经济发展迅猛。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7亿元,1990年GDP为136亿元,1995年GDP为545亿元,到2000年GDP为948亿元,2001年GDP已突破千亿大关。佛山经济发展近20年呈跳跃式,增长近60倍,“九五”期间佛山经济年均递增13%,经济总量占1/100,占全省第三位。且佛山已成为中国较早的商品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降低营商成本,吸引外来投资,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7年,全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73亿美元,增长38.3%;进出口总值378.5亿美元,增长22.2%,其中进出口261.9亿美元,增长23.9%;引进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87个,新增世界500强项目17个,引进奇美薄膜液晶显示器、英威达氨纶纤维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
通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建设,佛山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得到发展。21世纪初,佛山工业已形成了以纺织、电子、陶瓷、塑料、电器、建材、食品饮料、机械等行业为骨干的主导产业群和以电子信息、智能绿色家电、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佛山照明、佛山陶瓷、佛山塑料、顺德科龙、顺德美的、顺德格兰仕、南海发展、三水健力宝、高明高丰等大型企业(集团)都有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也居于领先地位。2002年上半年,佛山市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外经贸工作整体运行良好,各项指标保持快速增长。1—6月,全市出口总值36.2亿美元,增长21.6%;进出口货运量514万吨,增长23%;直接合同利用外资3.89亿美元,增长44.6%;直接实际使用外资3.5亿美元。增幅分别高出全省0.7和全国7.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起着龙头作用,机电产品出口21.8亿美元,增长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3亿美元,增长52.1%。与此同时,出口市场多元化初见成效,全市远洋出口19.6亿美元,主要出口市场亚洲、北美洲、欧洲保持高速增长,大洋洲、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大幅增长。
佛山市利用外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德国ABB,美国沃尔玛、托克海姆,法国阿尔斯通,韩国现代重工、LG产电,日本旭光,芬兰株淳集团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前来佛山市考察及洽谈投资项目,一批新的投资合作项目正在落实。佛山市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也十分踊跃。佛山市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在佛山市设立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千年古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近年来,佛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硬环境40优”“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球98个人类住区优秀范例之一”“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文明委正式授予佛山“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委书记刘悦伦赴京代表佛山领奖。今天的佛山已成为镶嵌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