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沅(1834—1903年),字芷馨,南海西樵人。1834年出生在西樵简村的一个亦儒亦农之家。他从小跟随父亲务农与学习,聪敏伶俐,目光锐利,是远近公认的多才、多艺、多智之奇才,少年好学,但凡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读,但是从不以此为傲,志存高远,希望干一番大事业。仕途不顺,青年时两度乡试均不第,便以教学为生。[1]
时值乱世,为了改变食不果腹的生活处境,1854年,陈启沅随在南洋经商的兄长陈启枢到越南堤岸,开设“怡昌荫号”丝绸杂货店,继而扩充经营米行,酱园以及典当生意,这成了他事业的起点。目光锐利的陈启沅为拓展商务,往返于印支半岛及南洋各埠时,敏锐地发现,法国人所办的缫丝厂利用机器生产出来的洋丝柔软精美,而中国手工制作的土丝则粗细不匀。这刺激了他的神经,“仍未尝废农桑之心”,“反哺祖国”之愿油然而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他凭借自己的才智,不厌其烦地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去研究西方的蒸汽机之学、缫丝之器及缫丝之法。学有所成后,他便毅然回国,准备创办自己的事业。
富裕起来的陈启沅没有忘记家乡,他意识到家乡的种桑养蚕虽然兴盛,但古老的缫丝方法却十分落后,决心要振兴家乡的丝织业。陈启沅于1872年回到家乡策划筹建丝厂事宜,投资白银7000多两,利用充实的经济条件,游历南洋各埠,考察蒸汽锅炉及其他机械设备,事必躬亲的他独立设计缫丝机械设备(除动力部分购于一部外国轮船的蒸汽引擎)并亲自教授工人缫丝之法。同治十二年(1873年),南海西樵简村汽笛长鸣,陈启沅凭借着自己的勤勉、韧劲,宣告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蒸汽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诞生。成为中国采用机器缫丝新法的第一人,并使中国缫丝业从手工作坊式走向企业规模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系统化经营,掀起了纺织业的第一轮工业革命。
继昌隆以半机械化缫丝,效率比旧法手作大大提高,丝质细滑光洁,售价提高,获利甚丰。陈启沅的成功遭到旧法缫丝业主的妒忌,他们联合起来,对继昌隆极尽造谣中伤之事。1881年夏秋间,由于蚕茧歉收,土丝上市量锐减,导致部分织造行业待料停工,人们将矛头指向机械缫丝,大量收购蚕茧,夺走织机工的生计,并发生了千人捣乱缫丝厂事件。随后,南海知县徐庚陛愚昧、保守,也视机械缫丝为异端,颁布《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查封县内的各缫丝厂的全部机器,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具结。至此,继昌隆面临了开创以来的最大危机,对外政府施压,对内宗亲非议,为免招来众忌,陈启沅被迫于1881年将丝厂迁至澳门。
挫折并没有动摇陈启沅在家乡办实业的决心,陈启沅再次在简村兴建世昌纶丝厂。砸机风潮过后,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启沅看准时机,先后派侄子陈锦笏和儿子陈锦轩回乡经营规模较小的便于小资本家效仿的缫丝厂,胸怀大志的他这次建立了一间自动化世昌纶缫丝厂,招收女工五百人,机车用皮带牵引,丝纽自动旋转,树枝和温度能够适当调节,功率更大,缫出的生丝更为精美光洁,外销量大增。他还在广州开设一间昌栈丝庄,办理生丝出口业务。陈启沅的成功,使原来靠旧法缫丝的业主纷纷仿效,三四年间,南海和顺德两县相继涌现出数十间机械化生产缫丝厂,终于实现了他振兴家乡经济的愿望。
而后,清政府海军衙门承认以继昌隆为首的机械缫丝厂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使用机械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至此,以陈启沅为代表开创的机械缫丝业得到昭雪,陈启沅的贡献也得到正名。在动荡变革的时代,陈启沅作为缫丝业的探索者,闯进了西方蒸汽机的知识领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反复考察中领悟缫丝奥秘,怀抱着一个“反哺祖国”的愿望,回乡创业,历经高低跌宕,始终自强不息,坚持自我。同时,他致力于利国福民事业,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蚕桑谱》1卷、《周易理数会通》8卷、《理气溯源》7卷和《陈启沅算学》13卷,造福后人。除此,他还热心公益,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倡办克勤义学、对贫者赠医施药等,显示了一个爱国民族企业家的气魄与胸怀,是佛商求实开拓精神的典型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