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要性

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要性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而农村老人大部分都不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之中,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城市老年人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子孙满堂、家庭和睦”是千百年来中国老年人的最重要追求。
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要性_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关于山东省平陵村的个案分析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尽管大部分城市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养老保险服务,但是,城镇职工养老金的资金筹集面临巨大压力。而农村老人大部分都不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之中,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城市老年人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在城镇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农村着手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立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有着十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我们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作“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仁孝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观念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仁孝文化”有着巩固封建等级制度、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一面。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仁孝文化”在塑造人的优良品质、创建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营造尊老爱幼的精神氛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中,“仁孝文化”提供了一种各阶级、各阶层共同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它为处理等级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间,《二十四孝》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经典故事。仁孝可以说体现了一种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极力推崇和弘扬的族群美德。孝文化的广泛流行和普遍遵从使得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老人都能够在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保证了对老年人的最终价值关怀,也体现了他们的最终价值追求。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将老年人的问题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济生活,另一部分是经济以外的生活。在城镇居民中,国家的养老保险金制度能够基本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但无法满足经济以外的精神需求。老年人风烛残年、体能下降,不免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求生渴望的矛盾纠缠之中。在我们传统中国,老年人摆脱这种精神纠结的出路不出三条:一是将精神寄托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把自身的生命价值灌注于“功成名就”的蓝图之中。不过,这种人为数不多,只有少数哲学涵养深厚,事业有成的老人能做到;而是将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最终追求寄托于“子孙满堂,后继有人”上,这种目标比较客观、现实。三是执着于宗教信仰,以求得“灵魂永生”的精神慰藉。绝大多数人都能领略和明白后面的两条道路。我们中国的老年人在物质条件、社会条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种对子女的期望。“子孙满堂、家庭和睦”是千百年来中国老年人的最重要追求。尊老爱幼也就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仁孝”文化受到了冲击,在部分青年人中“个体主义”文化普遍流行,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更多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义务和责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有着原子化、碎片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境下,关心老年人的生存状况,采取得力措施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物质需求、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传播和发展,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合作互助系统,传播社会正能量,使我们周围的社会资本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都得到提高。在一个社会合作系统中,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和基本需求,为他们提供可兑现的制度承诺,才能保证不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基本合作和起码团结,以便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触发和形成一种信任机制,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预期,减少社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现象。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成员之间的较高凝聚力、战斗力,发挥集体组织的规模优势。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指出:即使在一个良好的组织中,为了合作的稳定性,强制性的制度和权力也是必需的。其原因在于,尽管人们知道他们分有相同的正义感,并且每个人都要求维持现存的安排,但他们还是缺乏完全的信任。他们可能怀疑某些人没有尽职,从而可能被诱惑得也不尽职。对这些诱惑的普遍领悟将会导致合作体系的崩溃。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妇女权利的状况,能够反应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笔者看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从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当今时代,随着女权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女人的地位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而老年人的状况似乎朝着相反的趋势发展。在我国当前,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和权益,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优越性,传播和弘扬社会正义感,使得中华民族真正获得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活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资源配置、产品生产和销售都统统根据政府指令执行,市场不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就不存在产品销售不出去的问题。另外,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产品总是供不应求,也有人把那一时期的经济称为“短缺经济”时期。在所谓的短缺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购买油料、布匹、化肥等基本的物质资料还要凭票购买,所以就根本不存在什么需求不足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的基本生活资料大大超过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导向逐渐由“生产导向”转化为“消费导向”。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在于如何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而不单单是提高产品的产量。从1997年开始,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开始显现,但当时并未引起大部分学者和专家的注意,探讨需求不足原因的文章也非常少见。“从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明显的内需不足现象,探讨这一问题的文章也逐渐增多。在分析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形成原因时,人们往往只就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展开论述。有学者和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低层次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生造成的;有的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认为是有效供给的不足,也有的认为信用水平下降等。”[1]所有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笔者看来,我们只有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实质内涵进行把握,才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一个社会要维持简单在生产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第一部类 (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第二部类 (也就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是I(v+m)=II c;(2)第一部类 (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需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c+v+m)=Ic+II c;(3)第二部类 (也就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需消费资料的价值总和。也就是II(c+v+m)=I(v+m)+II(v+m)。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以及价值分配的悬殊现象导致资本家不可能把一个经济周期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用来消费,也就是说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会导致I(v+m)>II c,这必然打破第一部类的基本平衡,导致I(c+v+m)>Ic+II c,第一部类平衡的破坏也必然导致第二部类供需平衡的破坏。也就是II(c+v+m)>I(v+m)+II(v+m)总起来说,这会导致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消费资料的供应都大于对它们的有效需求,从而导致产品相对过剩,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危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企业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主体,同时大量的三资企业,私有企业蓬勃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收入差距,这就给消费需求的不足留下了隐患。另外,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低层次重复建设,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的工人收入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的经济出现疲软现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的经发展速度,也造成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国家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不经能够改善一般大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幸福指数,也能够维持社的安定,保持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是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的连基本的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创建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各种服务型企业,扩大对他们的转移支付,会增加社会对各种生活资料的需求,这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增加对农村老年人的扶持力度,使得我们可以把“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从而“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改变我国当前主要依靠房地产产业以及出口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

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的纵向深入,各种结构性矛盾凸显,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展速度出现回落。加上人口结构变化、国际环境变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总的说来,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发展速度减缓,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率是影响就业率的一个主要因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较快的速度。在1978年至2013年期间,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达到了9.8%,然而在2012年至2013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回落现象,经济发展的速度大约为7.7%。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降低,大量的闲置人员无法找到就业岗位。

(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我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

国际环境的变化会通过“连锁反应”传递到世界各国,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必然会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美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和欧盟国家债务危机的化解,扩大了世界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出口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企业产品的需求,由于出口需求下降,必然影响到国内出口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三)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比农业和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慢于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降低,反过来又会制约到总体的就业增长。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产能,一部分产业工人将面临成为新的失业群体的问题。由于这些产业工人学历较低,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很难适应产业转型后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从而较难在新兴产业中就业。所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的失业问题将是一个新的经济课题。

在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助于吸收当前过剩的劳动力,从而减缓当前的就业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