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云南文学回眸

年云南文学回眸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月27日,中国诗歌学会在四川江油发布中国诗歌排行榜,于坚等被评选为2014~2015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年度诗人。2015年是雷平阳坚守梦想并获得荣誉和认可的一年。《渡口》出自诗人2014年12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诗集《基诺山》。2015年8月,王单单的《山冈诗稿》作为“中国好诗·第一季”丛书之一与雷平阳的《悬崖上的沉默》、刘年的《为何生命苍凉如水》一同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
年云南文学回眸_2015~2016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

赵 娟

时光飞逝如流水,回首2015年,云南文学界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立足云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反映人民的冷暖和心声,创作了一批取材于云南现实、讲述云南故事、展现云南气象、浓郁云南风情的文学作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交流活动,体现了云南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们的使命和担当意识,展现出云南文学新的实力和气象。

一、文学创作繁花似锦

(一)诗歌及诗论

近年来,云南诗人群蓬勃成长,引起全国文坛的广泛瞩目。他们之中有堪称当代云南诗坛翘楚的于坚、海男,有创作旺盛的中坚力量雷平阳、樊忠慰等,还有正在崛起的“云南青年诗人群”,如泉溪、唐果、王单单、刘年、爱松、影白等。他们如同璀璨闪亮的繁星,布满彩云之南这块诗意的土地。

2015年,对于著名诗人于坚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7月,于坚诗歌评论新著《为世界文身》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诗人、诗评家沈奇历时三年策划并主编的“当代新诗话”丛书之一。这套丛书,以内化现代、外师古典、融会中西、重构传统为理念,精选当代中国新诗界、新诗诗学界著名学者、诗人、诗学家、诗歌批评家“独得之秘”的“诗话”专著,予以集约性经典展现。《为世界文身》共分12篇,就道法自然、诗人与诗、诗歌写作、诗与日常神性、诗歌语言与汉语诗性、中西诗学差异、时代与现代性、口语、方言与诗、诗的发表、传播及网络、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以及诗人自己与他人的作品等进行了探讨。该诗话以诗人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与诗学著述经验筑基,凭着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到的审美趣味,对当代中国诗歌美学景观和精神图谱做另类文体解读而创新说,其问题意识强烈,个人风格显豁。8月,于坚主编的诗歌诗评集《诗与思》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于坚主编的一部以“新诗”为主要内容,包罗中外前沿诗作、诗评、诗论的文集。辑录了冯强、翁文娴、赵学成、赵凡、李金佳、冯贺念等10位诗人或诗论家所撰写的10篇关于诗歌理论的文章,以及于坚、懒懒、韩东、朵渔、吕德安、红布条儿以及第24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优秀诗人、当代澳大利亚诗人等众多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若干首。无论文或诗,均为编者精心所选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9月27日,中国诗歌学会在四川江油发布中国诗歌排行榜,于坚等被评选为2014~2015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年度诗人。这无疑是文学界对于坚始终坚守独立的精神和艺术方向写作的肯定。

同于坚一样,在诗歌之路上不懈跋涉的还有昭通诗人雷平阳。2015年是雷平阳坚守梦想并获得荣誉和认可的一年。在1月27日由人民文学杂志社设立、武汉CBD独家协办的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奖典礼上,雷平阳凭借长诗《渡口》被授予“年度诗人奖”。《渡口》出自诗人2014年12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诗集《基诺山》。该诗集分渡口、偏安、基诺山三辑,其间有着内在的精神和思想逻辑。这首760多行的长诗写于2014年春节,“渡口”这个意象源自他对“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偷渡客,都面临渡口,却不知彼岸在何方”的现实处境的思考。雷平阳认为,诗人应当通过诗歌,将我们时代的阵痛、隐痛和悲痛,丧失、丧乱与丧礼,无知、无良与无法,尽可能地以个体的方式写出来。评委会认为,这首诗歌“戏剧性的结构、寓言般的塑造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令人称叹。他用‘渡口’完成了个人、现实、历史间的精神摆渡并确认诗歌真理与人性法度的重要性”。8月,雷平阳诗集《悬崖上的沉默》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10月,绘画本诗集《天上的日子》出版。在这些诗集中,有一种弥漫不散又沉沉坚固的“土气”,这种特有的味道让人踏实,也让那些被现代性和城市化时代所溺染的人们恍如隔世。他的诗歌既有一部分来自于真切的“本事”,又一直带有强烈的虚设的寓言性特征。而这些经过语言之根、文化之思、想象之力和命运之痛所一起“虚拟”“再生”的寓言化景象实则比现实中的那些景观原型更具有了持久、震撼、真实的力量。

2015年,与雷平阳的《悬崖上的沉默》一同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好诗·第一季”推出的还有“70后”诗人刘年的诗集《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这是一部比较复合的诗集,共收录154首诗。其内容主要涉及三大版块:第一部分,天边的北斗七星,是永远拉不直的问号——关于信仰的困惑,灵魂的困惑;第二部分,一首诗,就是一道圣旨——关于一个在诗歌书写中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思考;第三部分,我是怒目金刚,你是低眉菩萨——关于一个诗人庆气中的情感索取及其人生中互动情绪的对应思考。可以说,正是刘年的冷静与随性、执着与理性的自我反省成就了这部《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读刘年的诗歌便可知道,他是一个将生命与灵魂融入诗歌艺术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都是以纯属于个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文对艺术对人生哲学的主观思考为建构基础,所以注定刘年诗歌的唯一性或某种意义上的不可复制性或不可模仿性。

王单单是昭通作家群里的“80后”青年诗人。作为声名鹊起的新一代诗人,他精力充沛、创作旺盛,用著名评论家霍俊明的话来说,“这个家伙,‘写疯啦’”,就连著名诗人雷平阳也不得不对这个“云南后生”另眼相看。2015年8月,王单单的《山冈诗稿》作为“中国好诗·第一季”丛书之一与雷平阳的《悬崖上的沉默》、刘年的《为何生命苍凉如水》一同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内容涵盖了这些年他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发表的120多首诗歌。他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地域和乡土痕迹,有着底层写作的现实特征,然而他“没有滥用‘身份’‘生活’‘底层’‘乡土’和‘苦难’‘贫穷’的权利,而是愈益成熟和老辣地将这一切转换为诗歌中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现实’”[1]。王单单既介入现实生活,同时又对此心存疑虑和批判,这是一种“介入”和“疑问”同在的写作方式,而不是对现实生活表层的日常性仿写。他能够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对话,有痛感、真实、具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诗”。这是建立于个体主体性和感受力基础之上的“灵魂的激荡”,而没有沦为“记录表皮疼痛的日记”。对于当前的现代化,王单单的一部分与此相关的诗对城市化和现代性确实有强烈的、尖利的批判,在镇雄的黄昏、夜晚和凌晨他不断对那些现代性的幽灵报以不满和疑问。但是,就着诗歌写作的道德判断和“乡愁”伦理,王单单的诗尽管有此倾向但却没有由此形成“素材洁癖”和“修辞道德感”。进一步说王单单的诗是比较开阔的,即使在处理道德判断素材时也能呈现复杂性,而非把自己扮演成乡村的代言人和城市的掘墓者、送葬人。

唐果是“云南青年诗人群”中的一名“70后”女诗人,虽然是位朝九晚五的职员,同时是位家庭主妇,但她却有着敏感细腻的神经和丰富的创作热情。曾自印诗集《唐果在传说》《给你》《用最少的翅膀飞》。2015年,她不但在《诗潮》等刊物上发表新作,更推出了她公开发行的首部个人诗集《拉链(2000~2014诗选)》(2015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收录了作者2000~2014年200余篇代表性诗歌作品。其诗歌大多随性喜悲,不事雕琢,单纯快乐,少有技巧和匠心,读来畅快而不累人,不悲戚,不阴冷,不纠缠。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歌谣风,很少使用地域风情的题材,而是以谣曲风格为裳,加入当代人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对爱的诉求。

(二)小 说

就小说而言,云南有著名作家范稳,有诗人兼小说家海男,有后先锋时代的急先锋写作作家陈鹏,还有彝族青年作家包倬、昭通作家群青年作家沈洋等。

2015年1月23日,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在京颁奖。范稳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获得了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授予的颁奖词是——“这是一部抒写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命运史。在战争前后数十年的岁月中,他们有过追求与彷徨、苦难与辉煌。小说语言富有诗意,情感充沛又跳跃灵动,开辟了抗战文学的一种全新范式。”《吾血吾土》2014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小说讲述西南联大学生赵广陵及其数名同学于国家危亡之际弃笔从戎,参与抗战及在此后的历史中命运沉浮的故事。该书以新的视角写抗日战争,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通过层层剥茧的结构,表现知识精英的家国情怀与苦难辉煌,在同类战争题材作品中呈现了突破。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专项长篇小说,该书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被誉为是“一个民族拒绝遗忘捍卫尊严的热血证词”,亦被当作是范稳的转型之作。这本小说亦为范稳带来了不少新的荣誉。在2015年8月12日中国作协对外公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10部入围作品名单上,范稳凭借《吾血吾土》连续第三次入围(此前,范稳曾凭借作品《水乳大地》《大地雅歌》分别入围第七届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

此外,出现在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还有被誉为中国“后先锋时代的急先锋”、“70后”云南代表作家之一陈鹏,其中篇小说《绝杀》同时获得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人怎样在诸多痛感中保持尊严。授予的颁奖词如此评价该作品——“每次卑怯软弱的背叛,都必须以加倍的勇敢去洗刷。《绝杀》描述了在业余足球联赛中颇负盛名的前锋李果,为一次假球事件付出的爱情、友谊甚至正常生活的崩溃。爱情与欲望、尊严与羞耻,这些严肃神圣的情感,也在崩溃与救赎中得到饱满紧张地呈现。”

2015年3月28日,第四届红岩文学奖正式揭晓,云南女作家海男凭借《云知道》斩获长篇小说奖。[3]长篇小说《云知道》是海男在寻找探险家、人类学家、植物学家、摄影家洛克的身影时,一次还原历史和个人生活录的文学探险。

彝族青年作家包倬是近年来文坛上创作旺盛、作品频出的一员。2015年,他不但囊括了第二届“金圣担保·边疆文学大奖”新锐奖(《喘不过气》)和第十一届滇池文学奖(《蚍蜉》),而且在《文学港》《青年作家》《青年文学》《西部》《民治·新城市文学》等文学刊物推出了一系列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他隆重推出了第一本文学作品集《风吹白云飘》,该书于2015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出身凉山的包倬从未站在高处俯视过底层,而是始终处于底层内部,他“怒其不争”,向身边不争气的人们呼唤、呐喊,仿佛在抓住他们的肩膀摇晃,要他们清醒过来,看清自己的责任,决定自己的归宿。正是这一点令他的作品产生特殊的震撼力,感动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包倬的创作开辟了底层写作的新领域,这成为他的主要贡献所在。包倬在书写特定情境下的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卑上,是颇有心得的。在某些方面,他的思考更接近于鲁迅。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青年作家是昭通作家沈洋。他的新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万物生》于2015年8月20日成功首发,全书30余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为2012年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创作扶持题材和2013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题材。《万物生》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文雅琪到鹤镇开展群众工作为主线,见证了苹果村的变迁轨迹,彰显了苹果村村民和各色人等的世态人心、人性美丑,张扬了中国农民百折不挠、坚韧抗争、敢于创造的拼搏精神。这是一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三)散 文

云南的散文虽然不如诗歌在全国影响巨大,也不如小说在文坛上具有那么沉甸甸的分量,但依然可圈可点。诗人于坚、海男、雷平阳等都既是云南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又是优秀的散文家。

作为出色的诗人,于坚近年来的散文随笔写作亦大放光彩并自成一派。于坚认为,“散文的灵魂乃是诗歌。是诗歌古老的自由精神支撑着散文……散文是思维的最深刻的武器,唯有散文可以引领思想进入自由写作的王国”,他的散文具有诗性的语言,犀利的语句,原创性的思想根基。他写很多平凡的事物,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非常特别。正如于坚所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它的边界是最为模糊的,因此它保持着文体试验上的种种可能性。”(《于坚:谈散文》)他在写作中将散文之散以及散文的自由与洒脱写到了极致。他的长篇散文《尚义街6号:生活、纪录片、人》2015年1月获得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这篇长达5万余字的散文,正是对那首近30年来影响力颇大的现代诗《尚义街6号》的解读与延展。其颁奖词如下:“于坚的散文《尚义街6号——生活、纪录片、人》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活动为经纬,以诗人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浪漫、激情和理想,堪称中国版的《人,岁月,生活》。”于坚还写下了大量关注中国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散文随笔。2015年10月,其散文随笔杂文集《朋友是最后的故乡》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朋友是最后的故乡》收集作者近年创作的随笔数十篇,内容分为三辑:荒凉、彼岸、异域。第一辑侧重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流失、教育的弊端、城市化病等)进行分析、反思;第二辑主要是生活随笔与感悟;第三辑主要是异域考察随笔,对不同文明的差异及优劣进行了比较、关照,落脚点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中国。此书彰显了作者的睿智与人文关怀,颇具时代穿透力。

(四)纪实文学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地震发生后,著名作家曾令云历时半年多时间,创作完成了5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生死涅槃》。这部作品全面而又生动地记录了发生于云南鲁甸的这场灾难,在作品中,不仅有对地震灾难猝然袭来的暴虐、悲惨场面的展现,也有对抗震救灾过程的客观记录与理性思考,并以他的赤子情怀、人文精神抚慰这片苦难的土地,奏响安魂曲、超度死难者,挥洒热泪、慰藉幸存者,施以援手、播种希望。这是昭通作家的曾令云,对鲁甸“8·03”地震灾难的记忆,对救援抢险的感恩,对恢复重建的希望。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记忆、感恩和希望,而且还是昭通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们的共同的记忆、感恩和希望。这篇纪实文学,体现了一位云南作家的良知、责任与担当。

(五)文艺评论

作为文学创作的同盟军,相对于文学创作的繁花似锦,云南的文艺评论近年来却显得有些冷清萧条。没有一支文学评论队伍,没有专职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员,“所谓的‘云南评论队伍’,其实只是来自大专院校、新闻单位、出版社、社科院的不多的几个业余作者,凭着一点兴趣和几分素养,自发或随意地写点文字的散兵游勇、‘乌合之众’,总体呈一盘散沙状。”[4]在业界较为知名的批评家也屈指可数。云南文坛早年的所谓评论队伍,现今已几乎不存在,供职于云南省社科院的文艺批评家蔡毅研究员堪称硕果仅存者,他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云南文艺批评界。蔡毅的文艺评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云南的文学,而是从根本上对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理论进行探讨。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宋家宏近年来也较为活跃,他一直很关注文坛,笔耕不断,成绩突出,他的文艺批评主要集中于对云南文学的宏观和整体把握。此外还有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彦、马绍玺等,马绍玺主要对当代少数民族先锋派诗人的创作进行了多维度的文化学阐释,对中国新诗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探讨。云南民族大学黄玲教授则在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建树,李骞教授对昭通作家群现象及作家作品有着系列的文学批评。

2014到2015年,云南文艺评论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供职于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青年评论家周明全,他对云南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家作品及文艺评论家有着丰富的批评,如对陈鹏(《小说世界的野心家——陈鹏小说创作论》,《百家评论》2014年第2期)、包倬(《与现实短兵相接——包倬中篇小说综论》,《创作与评论》第11期)等青年作家小说的批评,对李德南(《李德南:隐秘的火焰》,《创作与评论》第20期)等“80后”批评家的批评。集中推出他对“80后”批评家的评论的是他的新著《“80后”批评家的枪与玫瑰》,该书收入了杨庆祥、黄平等十位“80后”新锐批评家的综述、访谈,以及学术年谱。作为“80后”批评家,周明全对同代批评家进行筛选,最后把这十个名字呈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场上,让他们接受学院与大众的检验,这种做法带有开创性。这些年轻的批评家的关注点已经不再如老一辈批评家那样显现出强烈的国家民族情绪,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生存焦虑感。“怎么办”“重建”“牺牲品”“诞生”“消亡”“一个人”,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一代,正是用这些词汇频频重组,表达对个人与国家、集体和时代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二、文学活动丰富多彩

(一)“百名作家写云南”系列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推出一批讴歌彩云南、赞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云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百名作家写云南”系列活动,于2014年11月下旬启动。2015年4月16日,“百名作家写云南”昭通行暨“水墨暖乌蒙”中国作家书画捐赠展开幕。“水墨暖乌蒙”中国作家书画作品,是2014年鲁甸“8·03”地震发生后,由云南省作协联合中国作协创联部,向全国作家发起“支援鲁甸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书画捐赠活动”倡议征集而来。全国共有83位作家,包括著名作家王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陈忠实、刘醒龙、熊召政,以及云南省著名作家黄尧、于坚、海男、夏天敏、雷平阳等,提供了159幅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表达了对地震灾区亡者的悼念、山河破碎的哀伤和重建家园的希望。应邀参加“百名作家写云南”昭通行的省内外著名作家,先后深入鲁甸“8·03”地震震中龙头山镇、昭阳区大山包、盐津县豆沙关、威信县扎西会议旧址等地,进行为期5天的采访、采风活动,并创作出一批抚慰灾区创伤、感受乌蒙磅礴、讴歌大地山川、体验历史人文的文学作品。

(二)各类文学交流研讨活动

2015年6月11日,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在海埂会堂开幕,就文学创作的主题进行交流。这次作家论坛,共有来自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8国的文学艺术家代表以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西南6省区作家代表参与。在论坛上,来自北京和广西的作家叶梅、冯艺,在昆老作家彭荆风、著名作家张庆国,来自红河的诗人哥布,以及孟加拉国作家拉菲克,柬埔寨作家休克梭、普朗普尼特,老挝作家可汗睦,缅甸作家缪外通,尼泊尔作家莫米拉,泰国作家普拉贝松,围绕南亚东南亚文学面临的世界语境、时代背景,各国文学的差异与共性,各国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和作家作品翻译推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渊源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话题,做了高质量的主题发言。会后,南亚东南亚8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西南6省区作家代表到楚雄、大理、红河、文山等地进行文学采风。

2015年6月21日上午,云南省首届中国诗歌文化节在昆明黑龙潭公园拉开帷幕。著名诗人张文勋、晓雪、赵佳聪、郑千山、苏建华、程地超、朱籍等以及各界人士100余人出席开幕式。云南省首届中国诗歌文化节是由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省楹联学会、云南南社研究会、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共同倡议发起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诗歌新人,促进文化繁荣。会议选举产生了云南省中国诗歌文化节组委会,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云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徐发苍出任组委会主席,赵佳聪、郑千山、朱籍、王光明、吴海坤、李啸云为副主席,28人为委员。组委会特邀张文勋、晓雪、余嘉华、苏建华、淡墨为荣誉主任和顾问。当天下午,诗歌节举办了京剧大舞台表演和诗歌文化交流会,与会者还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促进云南诗歌文化繁荣发展进行了研讨。

2015年9月22日,第二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开幕。这是继2013年首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成功举办后的又一盛会。文学节由著名诗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坚担任主席。此次文学节共持续5天,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安妮·沃尔德曼、“后纽约派”诗人罗恩·帕吉特、旅华美籍诗人徐贞敏、智利作家拉蒙·迪亚兹、墨西哥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中国诗人蓝蓝、鲁若迪基、张庆国,云南本土知名作家胡廷武、邹昆凌、海男等出席,并发表九场文学演讲,为云南文学走向世界、世界文学走进云南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会后,于坚携第二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嘉宾去建水参加第11届孔子文化节,进一步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各类文学颁奖活动

2015年4月28日,由边疆文学杂志社和云南金圣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第二届“金圣担保·边疆文学”颁奖晚会在昆明翠湖宾馆举行。摘取第二届“金圣担保·边疆文学”大奖金奖桂冠的,是《边疆文学》“8·03”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特大专号的作者群体。《边疆文学》“8·03”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特大专号,即《边疆文学》2014年第10期,共刊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12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其中,云南本土作者96人,而这96人中,昭通籍作者和在昭通工作的作者有90人,占了全部作者的90%以上。因为第一时间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因为亲眼目睹了灾难,因为与他们的父老乡亲感同身受,他们的文字自然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与其说第二届“金圣担保·边疆文学大奖”金奖奖励的是一个作者群体,不如说它奖励的是一种文学现象,这种文学现象的背后,是作家们有责任、有担当、敢作为的精神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价值导向。诚如“金圣担保·边疆文学大奖”的评委李敬泽先生在授奖词中所写的那样:“当人民受难之时,作家们振袂而起,他们或奔赴灾区,或参与募捐,他们的心与父老乡亲们在一起,他们以诗文铭刻着悲伤,讴歌着灾难中的爱与勇气……充分体现了作家们与广大人民群众休戚相关、血肉相连的深挚感情,他们扎根在人民之中,他们的作品激励和鼓舞着人们从废墟中站立起来。”

2015年5月14日,第十一届滇池文学奖颁布,共有10位作家、诗人的作品提名入选,其中排名前5位获奖,后5位获提名。5位获奖作家作品是:福建诗人汤养宗《汤养宗自选诗》(诗歌)、昆明作家包倬《蚍蜉》(中篇小说)、昆明作家瑞秋《永无宁日》(散文)、贵州作家李晁《姐姐》(中篇小说)、云南作家陈伟《陈伟作品》(中、短篇小说)。5位获提名作家作品是:云南诗人唐果《唐果的诗》(诗歌)、安徽作家伊北《伊北作品》(中、短篇小说)、云南作家批娘《批娘作品》(短篇小说)、昆明诗人张晓军《离开》(组诗)、甘肃作家杨逍《阳光轻飘飘》(短篇小说)。

为喜迎抗战胜利70周年暨“9·3”大阅兵胜利举行,2015年9月7日,“繁荣云南军事文学创作”座谈会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征文颁奖活动成功举办。武警云南总队政委张桂柏少将、武警云南总队副政委孙国大校,武警云南边防总队文联副主席杨佳富大校,省作协主席黄尧,副主席杨红昆、欧之德、袁鹰、张庆国、刘广雄等,抗战老兵、著名军旅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彭荆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等40余位作家评论家出席,齐聚一堂,共谋云南军事文学繁荣大计。会议围绕新时期如何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实现“繁荣云南军事文学创作”,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会议重点研讨了“云南边防作家群”现象,回顾了不同时期的云南军旅作家作品。并先后对老作家彭荆风、将军作家张桂柏、刘广雄、杨佳富、范玉泉、杨玺等的军旅作品进行研讨评论。在征文颁奖中,杨玺的报告文学《青春突围》、张伟锋的诗歌《怒江》获一等奖,彭荆风的散文《攀上哀牢山》、张永权的散文《三进人间天堂独龙江》、张桂柏的散文《莲恋》获二等奖,李达伟等14人的文学作品获三等奖。

三、文学特征鲜明突出

2015年的云南文学,既继承了云南文学一贯的优势特征——本土性和民族性,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又与时俱进,体现出开放包容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敢于担当的精神。

(一)本土性

云南拥有文学创作丰厚的地域资源,这使得云南当代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地域性和本土化的先天优势,各民族作家们也有意利用这种资源,致力于地域性和本土化的写作。

云南文学主要取材于云南本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云南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态,抒写对云南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本土气息。如诗人、作家海男就明确表示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培养了她的浪漫情怀:“我的这种意识在开始时仍然受到了云南地貌的影响,如果你想了解云南,只需沿着一座山脉的河谷往上走,这是从海拔开始的行走。在低谷的海拔里,通常是500米左右,这里是热带谷地,生长着菠萝蜜、香蕉等许多植物的地方,热风滚动着,从高低不平的山冈上我们继续向上就是2 000米左右的高度,从这里开始也是原始森林之带和猛兽们的乐园……第三高度在3 000米之上,这里是积雪的天地,也是众多寒冷之兽的王国……我想说的是,在这三个海拔的地带上,我发现了峡谷、丘陵、盆地……它们相互存在并分离,却在相互挤压和撞击中亘古如斯的存在着,这是最永恒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系,也是培植我思想和情感的摇篮。”(《从生活的背景中采撷古老的元素——墨人钢与海男的访谈》)

著名昭通诗人雷平阳是目前被认为在书写云南家乡上花费心力较多的一位,他的许多诗歌都涉及该地的地方性知识,并形塑出了比较丰满的“云南形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确实希望以现代性和地方性相融的视角,通过自己的书写,在传统的故乡概念荡然无存的时候,在纸上留下一片旷野的背影,一如挽歌。”他甚至在诗歌《亲人》中这样写道:“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二)民族性

云南是26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26个民族居住在情韵迥异的大自然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习俗。投映在文学之中,在各民族作家笔下呈现出思想内容、技巧形式都异彩纷呈的现象。在云南文学中,作家对民族民俗风情的表现已经成为一大标志和特色。以雷平阳的《山中赶路记》一诗为例:

从曼赛镇去阿卡寨,只需要

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却走了整整两天

见到溪水,香堂人光着身子,钻了

进去。时间像一条鱼,在水芹菜

的叶子下面,张合着小小的腮

路边的橄榄已经熟透,克木人知道

有一颗,是悬挂在树上的天堂

时间,在舌面上,缓缓地

由苦变甜。白云是傣族人的表姐

清风是傣族人的姑妈,路边的竹楼上

这一个傣族人,麂子肉和鲜竹笋下酒

喝醉了。时间,是一张阔大的芭蕉叶

盖着他的脸。基诺人,有着石头

一样的沉默,他的耳朵,却一直关注着

雨林里的动静,不知是什么鸟

叫了一声,他便像一支射出的响箭

时间,被他带走了,很久才从

一只死去的白鹇身上重返人间

整个旅程,只有谦卑的布朗人

静静地守在我身边。我们坐在山头

看落日,看老挝丰沙里烧荒的狼烟

暮投一座古老的缅寺,我睡着了

他才离开,他在我的梦中赕佛

身子紧贴着尘埃。时间,在贝叶经里

跪了下来,几双隐形的手,按住了

时针、分针和秒针。我们一行人

还有拉祜和尼,山野之上

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相好,时间

奔跑的马蹄,被他们移植到了肺腑里

我这个汉人,多想飞速地抵达阿卡寨啊

催促,埋怨,焦虑,像个疯子

最终的结局,我一个人上路

多次迷途,天黑前,才找到自己的流放地

此诗不长,但是却内容丰富,它表现了香堂人对河流的热爱,傣族人对美酒的沉醉,克木人对果实的喜爱,基诺族人对捕猎的迷恋,拉祜族和尼人对情爱的追求,布朗族人对宗教的虔敬,浓郁着云南特有的民族风情。加上溪水、橄榄树、清风、白云、雨林、白鹇、落日、古老的缅寺等云南特有或常见的景物,体现出鲜明的云南地域特征。

(三)开放性

云南的文学富有本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并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尤其是近年来,云南文学界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意识,一系列国际性的文学交流活动在云南成功举办。

2015年6月,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成功举办。南亚东南亚8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西南6省区作家代表,就南亚东南亚文学面临的世界语境、时代背景,各国文学的差异与共性,各国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和作家作品翻译推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渊源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话题,进行了高质量的沟通和交流。这次作家论坛和文学采风,中国云南作家与南亚东南亚作家一道,在新时期丝绸之路上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加深了解的文艺桥梁。是云南主动融入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加强文学艺术上的交流合作、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美好方式。

9月,第二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首开国内大学举办国际文学节先河,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主席、诗人于坚表示,云南师范大学一直以来均被看成是西南联大的延续,本来就有很强大的文学传统,“这样的盛会也是对云南文化生活的一种活跃,我们希望能够借此让世界文学走进来,让我们的学生和学者站在世界级的平台上”。

(四)参与性

参与性是云南文学体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鲁甸“8·03”地震发生的时候,云南尤其是昭通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中酝酿已久的创作计划,纷纷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与父老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与社会各救援团体并肩作战,用手中的如椽巨笔记录下那些欲哭无泪或感人至深的场景,用炙热的情感讴歌那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用最诚挚的祈愿给灾区人民带去祝福。他们之中有早已成名的著名作家、诗人,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雷平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阿兹乌火(李骞)、黄玲等,也有籍籍无名、正在努力的作者,然而,当灾难降临时,他们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讲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2015年云南文学创作的主题。昭通青年作家沈洋的《万物生》就是沈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挂职体验生活,在以往充分准备五年的基础上,历时一年创作而成的。该书以鹤镇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塑造了一群扎根农村一线为民务实的青年基层干部形象,展现了当下农村大建设、大发展、各种矛盾交错复杂,农村事业在矛盾冲突中发生巨变的火热的现实生活图景。全篇小说以较小的开口展现了宏大的场面,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小到百姓鸡零狗碎的琐事,涉及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工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时代变迁的阵痛,展现了社会转型期人性的扭曲与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小说紧贴大地脉搏,富有生活趣味和时代气息,同时又有着沧桑的历史纵深感。

(作者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注释】

[1]霍俊明:《山冈诗稿》序言《这个家伙,“写疯啦”》。

[2]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每四年举办一届,而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数量惊人,总共有252篇长篇小说参与竞争,其中不乏贾平凹、王安忆、严歌苓等知名作家的作品。

[3]红岩文学奖是由《红岩》文学杂志社发起设立,面向全国的一个文学奖项,两年一评,参评作品为《红岩》文学杂志发表的作品,共设有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等9个奖项。

[4]蔡毅:《云南文学评论现状透视》,《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