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库[44]。研究表明,多数湿地的CO2固定量都远高于CO2和CH4的释放量,有机质被大量储存在土壤中,湿地植物净同化的碳仅仅有15%被释放到大气,因此多数天然湿地都是CO2的净汇,是平衡大气中含碳温室气体的贡献者[59]。
为更好地表明银川平原湿地碳汇能力的变化情况,本研究提出两个指标概念:湿地绝对碳汇能力和湿地相对碳汇能力。两个指标的具体算法如下:
绝对碳汇能力=湿地平均碳储量/湿地总面积(8-1)
相对碳汇能力=湿地绝对碳汇能力/中国陆地(植被、土壤)平均碳汇能力(8-2)
其中,中国陆地平均碳汇能力由前人文献资料的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除以中国陆地面积求得。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汇能力为106.40 t/hm2,植被平均碳汇能力为14.70 t/hm2,土壤平均碳汇能力为91.70t/hm2[177]。经计算,得到银川平原湿地绝对碳汇能力,见表8-1。
从表8-1可知,银川平原湿地绝对碳汇能力从2000年的38.97t/hm2下降到2005年的28.67 t/hm2,2010年上升到39.58 t/hm2,到2014年上升到49.72 t/hm2。表明银川平原湿地绝对碳汇能力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湿地土壤的绝对碳汇能力是植被的2倍左右。不同类型湿地绝对碳汇能力(2000~2014年平均值)排序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河流湿地。
从表8-2看出,2000~2005年,银川平原湿地相对碳汇能力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碳汇能力的36.63%下降到26.95%,2010年上升到37.20%,2014年上升到46.73%。表明2000~2014年14年来银川平原湿地的相对碳汇能力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2000~2005年,相对碳汇能力呈下降趋势;2005~2014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2010年上升幅度较大,到2014年湿地的碳汇能力大大增强了。湿地植被的相对碳汇能力是土壤的3倍左右,与绝对碳汇能力的变化相反。不同类型湿地的相对碳汇能力排序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河流湿地,与绝对碳汇能力的变化一致。
表8-1 银川平原湿地不同时期绝对碳汇能力评价 单位:t/hm2
表8-2 银川平原湿地不同时期相对碳汇能力评价 单位:%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