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起城市生活需求膨胀的诱因

引起城市生活需求膨胀的诱因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城市生活需求膨胀的原因,主要来自消费者不良的消费心态。持有超前消费心态的城市人群,主要是收入不高的家庭或家乡在农村后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这种先享受、后支付的超前消费在城市生活中有着很多的案例。价格心态在现实城市生活中,来自两个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走势。但不良攀比心态在很多场所造成了城市生活需求的膨胀。诸如此类的攀比心理,在生活中的表现是屡见
引起城市生活需求膨胀的诱因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引起城市生活需求膨胀的原因,主要来自消费者不良的消费心态。有关不良的消费心态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中国当代社会几种常见的不良消费心态。

(一)享乐主义心态

享乐主义心态是指在消费中以追求自我、获取最大快乐为前提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只要商品或服务能给自我带来快乐就可购买,而不计价格的高低。持有这种消费心态多数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由于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快速增长,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为降低人口的出生率,70年代以后城市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许多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的疼爱使这批“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吃、穿、住、用以己为根本,讲吃讲穿的享乐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在他们成年走进社会之后,消费中往往带有追求自我的心态。

吃要好的,穿要好的,住要好的,用要好的,不计价格高低,只要能满足自我享乐就行。比如,可在家洗头,却偏要到发廊洗头;本可在家洗澡,却宁愿外出几十公里去泡温泉,他们认为这种消费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由此引发了夏季在家中可用电风扇,却要开着空调;本可在家用餐,却到快餐店“肯德基”;只需要步行半个小时到达的商店,却要赶出租车,等等。

享乐消费从某种角度上讲,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超前消费的心态

超前消费心态是指脱离自己的支付能力,不计消费后果,“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一种消费心理活动。这种消费心态的特点是:只要是时尚、潮流的商品或服务就可以不计价格先购买了再说,以后再想办法付款。持有超前消费心态的城市人群,主要是收入不高的家庭或家乡在农村后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由于过去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享受到好的物质条件和物质生活,如今看到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多彩的服务,使得享受欲望剧增,在无支付能力的条件下,于是采用先“赌”为快的方式进行消费。这种先享受、后支付的超前消费在城市生活中有着很多的案例。

林先生是某大报的编辑。在私家车还不是很普遍的时候,林先生就成了“有车族”。同在报社的一些年轻人也进入“有车族”的行列。短短时间内,报社忽然多出了好几个“有车族”,他们清一色是刚参加工作不到5年,年龄不超过25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收入不高、积蓄甚少,但超前消费意识强烈。这让报社的其他同事感到十分吃惊。“他们哪来的这么多钱,可支付车款?”最后才了解到他们虽然收入虽不高,但可从银行贷款购车,实际上是银行垫支的钱。

24岁的董小姐去年研究生毕业,来到证劵交易所工作,月薪3000元左右。可工作一年多,董小姐没有任何存款,还欠下朋友2000多元人民币,透支信用卡3000多元人民币。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原来,每月工资刚发下来,董小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存到银行,用以还信用卡上的债。债算是还上了,但本月又没钱用了,结果只好再透支,生活也只得如此恶性循环。其实如果不实行超前消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但董小姐说,每当她看见新款的衣服、高级化妆品,就忍不住要刷卡。由于董小姐月初潇洒刷卡、月底拮据还债,她身边的朋友们都称她为“月光族”或“负”婆。

超前消费在无形之中助推了高档商品、奢侈商品的增量,造成经济的假繁荣现象,同时也给物质资源和社会财富带来了浪费。

(三)价格心态

价格心态是指在消费中进行商品价格对比后,以获取最低价格,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态的特点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不是看此物是否为自身需要,而是根据价格的高低而进行购买的一种习惯。持有价格心态的城市人群大多属于上了年纪的中年人。

价格心态在现实城市生活中,来自两个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走势。我们经常发现只要商家打出低于平常市场价格商品的招牌,就有许多人蜂拥而至,竞相购买。人群当中有许多消费者都是冲着低价格去购买的,其实他对这种商品根本没有需求,买回去只是作为“库存”,不过低价能暂时满足他们的购买欲望而已。另一种情况是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一路攀升,这对一部分人来讲,会出现“早买要比迟买便宜”的消费心理,于是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都竞相购买。这便是造成“商品价格越高,购买的人越多”这一怪现象的根源。

价格心态使许多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也进入了消费领域,消费出现了虚假的现象,其结果使城市生活需求发生了膨胀。

(四)攀比心态

攀比心态是城市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是受他人或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心理方面的欲求,并希望达到或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心态本身属于人类发展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有比较才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努力。人类正是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攀比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攀比心态走过了头,就变成了不良的心态了。在现实城市生活中虽然存在积极攀比的心态,但更多的、大量的却是消极病态的攀比心态。不良攀比心态的特点是:为了自己的脸面有光,别人有的商品自己也必须有。大有“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气概。但不良攀比心态在很多场所造成了城市生活需求的膨胀。

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张家人买了滚筒式洗衣机,被李家人看见了,过不了几天,李家人也买回来了;过了半年,李家人发现张家购买了液晶电视机,为了不失脸面,李家人于是借钱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机来更换原有的投影电视机。这在表面看起来李家人收入也不错,但这种攀比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自身的收入水平,靠举债来购物,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打肿脸充胖子”,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不是一事两例,而是大量存在。2009年5月,江苏、浙江、上海对网民进行的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攀比心态的促使下,受访者中有68.8%的人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奢侈品,有56.7%的人曾有过为购买奢侈品而特地积蓄的经历。调查还显示,对奢侈品最感兴趣的绝大多数的都是年轻人,其中以女性为主。不少年轻人为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采用透支消费、寅食卯粮的做法,为了脸面而消费,情愿“潇洒”地成为“负”一代。“我不比别人差”,哪怕就是自家不吃鱼,不吃肉,生活过得清苦些,购买奢侈品也觉得有面子,心里很舒服。诸如此类的攀比心理,在生活中的表现是屡见不鲜的。

城市消费中的攀比心态,突显出的是刻意将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别人进行比较,这不仅给家庭到来了还款的负担,还给社会造成了资源方面的巨大浪费。

(五)斗富心态

斗富心态是指城市生活中先富起来人群的一种炫耀自身身份,讲排场、比阔气,力图压倒对方的一种不良消费心理活动。这种心态的特点是:为了显示自我的“特殊”身份,不惜用高于他人的价格来购买商品或服务,是一种以钱势压人的不良消费习气。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人士先富了起来。自200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中国名人榜”以来,截至2010年,胡润称,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已达87.5万人,亿万富豪达5.5万人,其中有1900位10亿富豪和140位100亿富豪。[1]当然,先富起来的精英们并不都持有斗富心态,但他们其中却有人表现突出。2005年,山西某地的煤炭老板在购买轿车时相互斗富。山西暴富后的一些煤炭老板们,买车不是为了快捷方便,而是带有斗富的心态。“你买啥车,咱也买啥车,甚至咱买的比你的还气派、还名牌”。太原一位老板为了显阔,家中就购买了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山西省只有3300万人口,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该省私人拥有劳斯莱斯、悍马、宾利等高级豪华车就已经突破了100辆。这对于一个人均GDP排名较后的省份来说,高级私家轿车拥有的密度是罕见的。

在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热展会上,1200万元一套的红木家具、1000万元一辆的豪华跑车……买者大有人在,在斗富的心态下三天的成交量就达到了2亿元,就连外国参展商也不得不惊叹,“没想到中国富豪那么慷慨”。[2]

婚礼是人们一辈子的终身大事之一,操办婚礼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支大些也无可厚非。一般的婚礼开支在几万元左右,即使是豪华婚礼也在十多万元左右。但是为了显富,2005年在上海金茂大厦,有人举行了一场耗资高达100多万元的豪华婚礼。目前,一些新兴中产者的婚礼即使抛掷数百万元之巨也在所不惜。斗富心态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富豪们自身花费多少的问题,而是已经涉及当今贫富两极分化越演越烈的社会问题。

有了钱,饮水思源,乐于公益,回报社会是做人的原则。如果有了钱,就藐视他人,肆意妄为,作奸犯科,以身试法,这就大错特错了,近年来锒铛入狱的富豪并不少见。然而我国整体还不富裕,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是国情,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这就决定了任何人在消费时,必须顾及资源的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消费必须建立在适度、合理消费的基础上,不能过度消费,同时必须以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为界,不能竭泽而渔;即使有足够的财力,但也不能暴殄天物。而“斗富”行为浪费了资源,实际上是对社会其他成员、对子孙后代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变相剥夺。[3]

(六)公费消费心态

公费消费心态是指在公费消费中,购买者以公共开支为基础,所购商品或服务对己有利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心理活动。这种心态的特点是:购买者所购买的商品由于不是花费自己的钱,因此不计商品是否物有所值,而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前提的消费行为。持有公费消费心态的人群主要是公务员以及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

公费消费心态引发了许多本不应该的消费,同时对于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政府采购是为避免采购人员吃“回扣”,让销售者公开商品价格,通过商家公开、公平竞争,最终购买到物廉价美的商品,从而降低行政开支。但现在政府采购事与愿违,商品的价格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令人不解的是,同样的配置、同样的品牌的电脑,私人购买的费用要比政府采购的价格低500~1000元左右。从某省公安厅电脑采购超高配置笔记本电脑的清单中,竟然出现4.1万元的天价;在从某地方法院政府采购罗列的豪华电动按摩椅等奢侈品来看,公费消费已经成为抬高商品价格,刺激需求膨胀的幕后之手。

在城市生活中许多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都来自政府和适应单位。《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1月报道:“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4]在这么庞大的资金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公共消费心态加以限制和打击,那么超前消费、攀比消费、斗富消费等,只能是相形见绌了。

虽然引发不良消费心态的动机不同,但过度消费这一点它们却是相通的。因此,把握理性消费心态是抵制过度消费的着力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