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情况。由于极端气候导致的飓风、暴风雨、干旱、水灾所引起的死亡、致残、传染病为直接危害;而由极端天气带来的热浪高温天气,则会使病菌、病毒寄生虫更加活跃,从而损害了人们的免疫力,同时将引发心脏、呼吸道等并发率。
(一)气候变暖给人体造成的直接危害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繁。任何天气事件爆发频度的增加,比如,暴风雨(雪)、洪水、干旱、气旋和空气污染等,都将通过多种途径危害人类的健康。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约有60万人死于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其中95%发生在贫穷国家。例如,1999年印度一场龙卷风导致10000人死亡,受影响的总人数估计为1000~1500万人。1999年12月,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和周边的洪灾夺走大约30000人的生命,许多人是生活在洪水途径山坡的棚户区内。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越演越烈,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危害也越来越严重。2003年的热浪席卷欧洲,气温达到38.5℃。由于巴黎周边的空气污染加剧,埃菲尔铁塔几乎难以看清庐山真面目。在这一后来成为有史以来欧洲最大的自然灾害中,死亡人数超过3万人。当年欧洲超常的高温导致死亡人数比往年同期多出35000例。
2004年,海地的戈纳伊夫市,遭到了热带风暴“珍妮”引发的洪水袭击,3级风暴导致3000多名海地人死亡,数千座房屋被毁,估计大约有25万人受到影响,城市大部分区域都被夷为平地。2008年8月,热带风暴又“光顾”了该市,“费伊”、“古斯塔夫”、“汉娜”和“艾克”飓风接踵而至。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戈纳伊夫市就受到了4场热带飓风的袭击。当最后一个风暴过后,戈纳伊夫几乎已是被卷入大海,城市大部分都被掩埋在泥土和接近4米的污水中,死亡总人数接近500人。
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有史以来遭受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的飓风之一。它造成从佛罗里达州中部到得克萨斯州的墨西哥湾沿岸被严重破坏,而大部分破坏是由风暴潮造成的。其中生命和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地区是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由于该市防洪系统灾难性地垮掉,造成了洪水泛滥。最终该市80%的面积被洪水淹没,至少有1836人丧生。
2008年5月2日,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突袭缅甸,缅甸首都仰光电力中断,灾区大量房屋遭风暴摧毁,1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数10万灾民无家可归。
2009年2月3日,在距离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北约300公里的罗萨里奥,一所加油站的顶棚因暴雨倒塌。暴雨造成这一地区5人死亡,40人受伤,约300人撤离家园。
2011年,全球发生洪水、地震、热带风暴等重大自然灾害共302起,2.06亿人受灾,其中一半受到洪涝灾害影响,另有6000万人遭遇旱灾,3400万人受风暴影响。2011年,全球近半数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85%的死亡和75%的经济损失出现在亚洲,其中,日本地震海啸是2011年全球最严重的灾害,造成1.98万人丧生。可见,气候变暖并非是一件好事,它给人类所带来的是死亡与恐惧。
(二)极端气候对人体的间接危害
极端气候除了对人体进行危害,同时还存在许多间接的危害。
气候变化除了对人们造成直接的危害之外,其间接危害也不可轻视。由于气候在短期内的变化波动巨大,极端炎热和寒冷都将导致严重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例如,气候的热浪频率和密度不断升高或气温陡然下降,人们容易患上心脏和呼吸道相关的疾病。在城市静止无风的气候状态可滞留热气和空气污染物,产生大量雾霾。据科学家分析,雾霾中有许多10微米以下的粒子,粒子越小,越容易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叶之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它会侵入人体下呼吸道和肺泡,轻者使人们患上鼻炎、支气管炎等,重者则是患上肺癌。老年人和幼儿以及身体虚弱的人受雾霾的影响,很容易引发疾病或死亡。2005年11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Patz等人对现有的证据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气候变暖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人们生病和数以千计的人早死的原因,并且还可能对未来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后果。”[1]
太阳的紫外线是人体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合成维生素D,人体接受紫外线的照射能降低小儿佝偻病的发生。太阳中的紫外线也是杀灭自然界中细菌、病毒的有力武器。但是,极端气候却使太阳的紫外线减弱,这样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就会增强,导致更多的人群得上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例如,当蚊虫(传染病毒的最佳“二传手”)叮咬了传染病携带者后再叮咬他人时,病毒也就随之被叮入人体内。当空气温度升高时,病毒的成熟期就会缩短。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同时,空气温度升高时,蚊虫就会提高叮咬速率。这增大了病菌的传播概率。由于暖冬现象频繁出现,冬季温度上升,这样也延长与扩展了蚊虫叮咬的时间和区域,使得诸如疟疾、黄疸、猩红热、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会扩大到温带。2007年8月,一场流行病在人们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就袭击了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总共只有2000多人的村庄,就有100多人得上了疾病,人群中有发烧的,有发疹子的,还有的病人患上骨头和关节如同断裂般疼痛的病。同样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暖冬,亚洲虎蚊提前了产卵时间,当一个意大利游客从印度返回时,带回了基孔肯雅蚊症(一种和登革热非常相似的疾病)。亚洲虎蚊已经成为这种疾病的完美媒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介绍,这是欧洲第一次暴发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热带流行病。[2]
科学家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将影响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所带来另一种危险,即可能激活某种新病毒。气候变暖不仅会改变传染病的病原体,还会使病毒变异,而蚊虫孳生随气候变暖不仅会扩大流行病学区域,也会对一些传染病的传播和扩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其中许多因疾病而死亡的事件主要发生在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