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节究竟在哪里形成

情节究竟在哪里形成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狄浦斯被生父忒拜国王拉伊奥斯抛弃在山上,由柯林斯国王抚养长大。[33]俄狄浦斯在证据不足情况下如此直认其罪,只能证明故事的主题要求情节演示俄狄浦斯情结:对叙述的展开而言,不是底本,而是叙述意义优先。但一旦认识到述本必须有独立意义,就可以发现其结构、其展开方式,甚至其描述的事件、情节的发展都为这个意义服务。[35]由此出现关键疑问:情节究竟是在底本中原先存在的,还是在述本展开中才出现的?
情节究竟在哪里形成_广义叙述学

1981年,与史密斯文章几乎相同的时间,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出版了他的名著《追寻符号:符号学,文学,解构》,此书第九章“叙述分析中的故事与讲述”,集中批驳了叙述双层模式。卡勒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荷兰叙述学家巴尔1977年用法文出版的《叙述学:四本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表意》一书。[29]

卡勒对分层模式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底本与述本的关系上。按照分层理论,既然述本是对底本的变形再现,那么底本时间上发生在前,至少“在逻辑上先于述本存在”,[30]而且其中的事件序列是“真序”,述本中再次出现的只是为了再现生动而设置的“假序”。[31]

为此,卡勒仔细分析了索福克勒斯名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被生父忒拜国王拉伊奥斯抛弃在山上,由柯林斯国王抚养长大。他在一个十字路口与拉伊奥斯及其随从发生冲突,杀了所有的人。然后他娶了母亲约卡斯塔,成为忒拜国王。这大致是“底本”故事。而述本就像侦探小说:俄狄浦斯国王决心彻查此案,结果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真相”,震惊之下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宫廷自我放逐。

卡勒指出,这个述本有个大漏洞:戏剧开场时,俄狄浦斯国王已经登基多年,与前王后养育了几个子女。这一天他下令彻查当年国王拉伊奥斯被杀一案,但是他心存犹疑,因为他多年前曾经单独一人在路口杀死一个老人与其随从。王后安慰丈夫说有一个山中牧人见证了此事,曾对全城人说过,他看到“一群强盗”杀了前国王与侍从,因此不可能是俄狄浦斯杀了前国王。于是一切取决于找到此证人。但当证人应召到来时,俄狄浦斯根本没有问当年杀人者究竟是“一群”还是“一个”,而是发现此牧人与自己的身世有关,一味追问自己的身世。卡勒说:“当他听说自己就是前国王的儿子时,马上得出结论:是他杀了拉伊奥斯。他的结论不基于新证据,而是述本自身的意义逻辑……事件不是主题(意义)的原因,而是其效果。”[32]卡勒说他当然不是想证明三千年前的俄狄浦斯无罪,他是说述本必须有意义,情节逻辑自身的压力(而不是底本的“真实事件”)迫使俄狄浦斯必须发现自己犯下弑父娶母大罪,不然这个戏就不成戏。

卡勒的进一步推论更具有摧毁性:如果在事件中,俄狄浦斯不认识生父,那么“俄狄浦斯很难说有弗洛伊德描述的俄狄浦斯情结”。[33]俄狄浦斯在证据不足情况下如此直认其罪,只能证明故事的主题要求情节演示俄狄浦斯情结:对叙述的展开而言,不是底本,而是叙述意义优先。述本中俄狄浦斯竟然忘了为自己解脱罪名,不是因为底本中已经规定事情是他“一个人”做的,而是述本必须按“一个人”来展开。

接着,卡勒举出一系列例子,进一步说明“意义压力推进述本”。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隆达》(Daniel Deronda),主人公不是犹太人,却积极参与犹太社区文化与宗教活动,到小说结尾果然发现自己的身世是犹太血统。

总结这些例子,卡勒的结论是,叙述双层理论有内在矛盾:“如果说叙述中两种先行关系可能都在起作用,一个自洽的、一贯的叙述解释就成问题了:一边是寻求叙述语法的符号学,一边是显示此种语法之不可能的解构式解读。”[34]他所谓“寻求叙述语法的符号学”,就是叙述学的双层理论。

卡勒的批评细腻而敏感,的确有道理:传统理解的“底本/述本”分层结构,的确暗示底本先于述本,述本只是把底本中已经存在着的故事说得有趣一些。但一旦认识到述本必须有独立意义,就可以发现其结构、其展开方式,甚至其描述的事件、情节的发展都为这个意义服务。申丹曾经反驳过卡勒的观点,提出卡勒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并没有推翻双层理论,而是提出底本比述本更加“根本”这观念站不住。[35]由此出现关键疑问:情节究竟是在底本中原先存在的,还是在述本展开中才出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