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限制开发区是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在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协调发展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最为困难和问题最大的区域。目前关于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研究,相对来讲,成果不多。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_宁夏回族聚居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

区划思想起源于中国,科学的区域划分19世纪出现于西方地理学界、经济学界及生态学领域,是随着人们对区域开发的要求和认识区域差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区域划分理论和实践,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展,地理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生态经济区划等曾有力支持了我国对地表自然和经济等要素的认识,为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依据。

“主体功能区划”的思想是中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创新,是经过长期思考,为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竞相把GDP作为中心工作,忽视当地条件、盲目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无序竞争等问题,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提出的新的区域划分和空间管制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我国学术界和规划领域对主体功能区划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希静、张可云(2007),樊杰(2007),朱传耿(2007),高国力(2007),魏后凯(2007)等对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分别进行了深入阐述,虽然理解不尽相同,但均认为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为服务于特定功能类型因地制宜的发展和合理空间格局的构建,明确产业合理规模和布局,引导各种功能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区划方法的研究,是区划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是学者们讨论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对此,樊杰(2007),高国力(2007),陈雯、段学军(2005),王新涛、王建军(2007),刘传明等(2007),曹有挥(2007),张广海、李雪(2007),米文宝、余晓霞(2008),牛叔文等(2010),李军杰(2006),李柱甫(2008),陆大道(2007),于百灵(2007)等学者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一般认为,主体功能区划由于其复杂性而与许多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基础包括地域分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生态经济理论以及空间有序性法则理论。主体功能区划的这些理论的进一步整合以及新理论的引入和提出是未来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学者们运用和探讨的区划方法,除了运用传统的地理区划方法外,还借鉴了数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界线的确定等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由一般定量分析转为综合集成,同时“3S”技术等现代手段逐步应用,提高了区划研究的精度,然而,由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实践时间不长,区划方法尚不完全成熟,目前,学者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区划,仍显得不成熟和零散。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区域,从国家层面到大区域、省域、市域到县域均有涉及,2010年,以樊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项目组,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米文宝等完成《西北地区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大量学者主持、参与许多典型区的区划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从不同层面弄清了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空间格局,丰富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推动了理论的深化,但应该看到,区划中大多以县域为功能区的基本单元,显得过于粗犷,难以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功能区的特点,实际应用存在操作难等问题。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和政策层面上,有大量相关的研究。如张可云(2007),周寅(2009),袁朱(2007),许根林、施祖麟(2007),熊理然等(2009),夏静(2008),王倩(2007),孙志峰(2007),牛雄(2009),赖华东(2008),高国力(2007),杜黎明(2008),张郁、丁四保(2008),冯翠月、米文宝等(2010),宋玉祥、丁四保(2010)等专家,就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战略、生态补偿、土地政策、干部绩效考核、产业政策等区域政策进行了宏观和案例研究,有力支撑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从现有主体功能区建设来看,支撑体系和政策的研究主要处于宏观层面,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较为重视区域政策的研究,缺少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机理的研究。

限制开发区是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在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协调发展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最为困难和问题最大的区域。目前关于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研究,相对来讲,成果不多。高国力(2008),王卉彤、石刚(2008),徐勇、刘艳华、汤青(2009),刘富朝(2009),普荣、白海霞(2010),梁红梅、李玉萍(2010),宋敏、熊碧玉、张安录(2009),钱龙、邹军新(2010),陶静、马海霞(2010),李富佳、李增林、王利(2008),王玉岩(2009)等学者分别就限制开发区的财政补偿、地方绩效、产业选择、耕地保护、发展战略和模式进行了宏观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探索性,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研究的典型区见诸刊物的主要有金沙江上游生态型限制开发区,湖北农业型限制开发区,辽宁、甘肃和广东粤北生态开发区等,研究均以省域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和分析对象,缺乏进一步的功能区细分,对限制开发区产业演化和发展模式形成的机理缺乏探索,尤其是缺乏不同类型功能价值评价基础之上的产业和发展模式选择,更缺乏对区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经济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对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机理和保护功能定位下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

综上所述,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建设、限制开发区保护与发展研究方面,经过学者们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与方法、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还需进一步集成创新,主体功能区建设尤其是限制开发区保护和建设方面从功能区细分、功能价值评价、限制开发区发展模式形成机理分析,尤其是地域民族产业演化和区域文化的影响研究等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宁夏回族聚居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以宁夏回族聚居的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区域,应用主体功能区划和功能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民族学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集成现有的研究方法,对宁夏回族聚居的限制开发生态区进行功能细分,对不同类型功能区进行功能评价,重点分析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产业和区域发展机理尤其是回族文化、经济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对区域生态保护、产业体系构建和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构建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内生式发展模式,以科学协调限制开发生态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本研究契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其研究成果必将促进主体功能区区划、功能区建设理论与方法创新,同时对我国尤其是对少数民族聚居的限制开发生态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