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的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以及宁夏南部的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8个县(区),被统称为“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地区”,是宁夏生态环境最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也是国家级贫困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宁夏主体功能区划》中均被划为限制开发生态区。我国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主要集中在对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对该区域的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资源利用、国土开发整治等方面,如史德明、郭焕成认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和利用情况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其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的讨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有实际意义。汪一鸣从资源评价、现状分析、开发整治目标、开发重点及总体布局、主要措施等方面,对该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进行了综合论述。吴钦孝对该区域森林资源利用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领域也逐步扩大到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米文宝、陈育宁、陈忠祥、何彤慧、宋乃平、汪一鸣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米文宝在《宁夏西海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一书中,从人口、地域文化、生育文化、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宋乃平对此区域的反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数量高速增长及人口素质低下、经济基础薄弱和经济增长乏力、区域文化的严重缺陷是区域致贫的重要因素和反贫困的突破口,在对这4个因素与贫困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陈育宁在《宁夏南部生态重建研究》一书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的政策支持、实际效果和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的问题,并介绍了自80年代以来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在生态重建与反贫困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2000年以来,对宁夏南部山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转变,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化,物理、数学、计算机、GIS与RS等方法都被广泛应用到此区域的研究当中,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工程学等学科都对这个区域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多学科的参与、多方法的应用,使得研究结果的针对性更强,研究结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