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自提出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是一种旨在分析社会和物质环境之间多维复杂关系的框架。可持续生计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视角,为清晰地呈现欠发达区域的贫困状况、致贫因素和扶贫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农户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后果等进行了系统研究。Jonathan Gilman、Roberts、杨国安等较早对可持续生计研究进行了介绍。苏芳、何仁伟等对可持续生计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另有学者就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等不同研究区农户的生计资本进行评估,对生计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甘南农牧交错带等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等生计策略对生计资本变化的响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的落脚点主要集中于农户发展层面,而将农户的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区域发展的研究不多。生计资本与农户收支有着密切的关系,决定着农户的生计策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机理与模式。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是回族聚居连片特困生态功能区,农村经济依旧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94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民族、地形、农户类型对农户生计资本与农户收支状况进行定量评估与对比分析,创建农户非农性指数,揭示生计资本与农户收支和非农性指数的关系,结合限制开发生态区实际,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进行研究,探讨区域发展机理,为连片特困区及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被广泛应用于生计研究,包括直接观察、随机访谈、入户调查、社区会议、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方法。本次调查共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收入、生产和消费情况、家庭能源消费情况、人口与环境、农户思想观念、农户民族心理、生活习惯、农户意愿和宗教影响等9个部分,另附加对村庄基本情况的调查以及对村干部、宗教人士、典型富裕户、贫困户的深入访谈。样本选取原则考虑如下:首先选取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的5个县,然后从5县中选取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一般和较差的乡镇各1个,再从各乡镇中选取经济发展水平高和低的村庄2个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另外,考虑到六盘山区和民族聚居区,尽量将川道、山地,回族、汉族和回汉杂居的村庄搭配挑选,保证抽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013年7~8月,课题组(12人,分两组)在经过1天问卷调查培训和两天预调查的基础上,深入隆德、彭阳、西吉、同心和海原5县,对15个乡镇(图5-5)30个行政村的近千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收回问卷973份,通过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941份,问卷有效率达96.7%。
图5-5 研究区分布图
对问卷进行处理时,根据民族,将农户分为回族和汉族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汉族492户,回族449户;根据居住区位,将农户分为川道农户和山地农户比较研究,其中川道325户,山地616户;根据主要从事产业、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状况,将农户分为农业户、兼业户和非农业户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农业户261户,兼业户432户,非农业户248户。对问卷数据的量化,采用赋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权重的确定,采用熵值法;在确定生计资本与农户收入的关系时,创建非农性指数量化农户的非农收入比重,利用SPSS16.0中的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
(二)农户生计资本评估
在众多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分析框架最具影响力,应用也最为广泛。因此,本研究采用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图5-6)进行分析。
图5-6 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在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生计资本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种类型。参照黎洁、阎建忠、蒙吉军、赵雪雁等人的研究,具体评估体系及量化方法见表5-1。在人力资本评估中,突出了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和掌握技能数,因为这3项指标直接影响到家庭收入的多寡及家庭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本评估中,突出了林草地的数量,因为在六盘山区、半干旱地区以及回族聚居区,耕地质量普遍较低,而林、苗木产业和草畜产业十分重要,林草地作用突出;在金融资本中突出牲畜的存栏量,因为研究区内,特别是北部荒漠草原地区及回族聚居区,草畜产业是农户的支柱产业;在社会资本评估中,突出参加组织协会数和交通通讯费,在研究区农业产业化较高的村庄,存在一定数量的专业化合作组织,专业组织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且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对回族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巨大;此外,研究区地处六盘山区,相对闭塞,农户对外联系困难,农户家庭交通通讯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户的对外联系及人际交往的程度。
表5-1 生计资本评估体系及量化
按照民族、居住区和主要收入来源状况分类,对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进行评估(表5-2)。
表5-2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
表5-2显示,总体上,回族生计资本量(0.1523)略高于汉族(0.1417)。具体而言,汉族的人力资本量(0.0828)明显高于回族(0.0697),这是由于相比回族,汉族较重视教育,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回族,如户主文化程度得分,汉族(0.0288)明显高于回族(0.0190);由于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性,汉族生育子女相对较少,抚养费用比较低;打工人数得分,汉族(0.0272)高于回族(0.0254),这是由于回族受宗教和民族习俗的限制(必须定期到清真寺礼拜和饮食清真),外出打工受限,而汉族则不受这些限制,外出打工人数较多且地域较广,掌握的生产技能多于回族等。回族社会资本(0.0369)显著高于汉族(0.014),这主要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将回族紧密团结在一起,邻里和睦、相互帮助,关系密切,所以参加组织情况得分回族(0.0278)显著高于汉族(0.0037)。
川道农户生计资本(0.1535)高于山地农户(0.1439),且各类型资本都高,表明川道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水平都显著高于山地地区。川道农户虽然耕地总面积少于山地农户,但耕地平坦肥沃,有灌溉保障,而山地靠天吃饭,土地贫瘠,经营粗放,自然资本量仅为0.0108,小于川道地区(0.0121)。
农业户、兼业户和非农业户的生计资本分别为0.1266、0.1552、0.1528,农业户的自然资本(0.0151)较兼业户(0.0114)和非农业户(0.0070)高出许多,但人力资本(0.0581)和物质资本(0.0085)明显低于后二者(分别为0.0822、0.0128和0.0863、0.0154),导致生计资本差距较大。兼业户由于生计多样,其自然资本(0.0114)和社会资本(0.0270)均高于非农业户(0.0070、0.0240)。农业户本身受教育水平低、掌握的技能少、经济基础差、收入少等影响,其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明显低于兼业户和非农业户。
人力资本在各类型农户生计资本中的地位最突出,比重占一半左右,其中回族最低(45.5%),汉族最高(58.4%)。因此,研究区最主要、最普遍的优势资本为人力资本,应当促进区域人力资本优势的发挥。
(三)农户生计评价
生计资本视角下的5个要素很好地呈现了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的贫困现状及致贫因素,有利于剖析限制农户发展的制约因素,找准限制发展的症结,寻求可持续的生计策略。
人力资本羸弱。研究区农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文盲半文盲比重过高,教育文化事业落后。941位户主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半文盲者326人,占34.6%;小学文化程度242人,占25.7%;初中文化程度260人,占27.8%,三者合计占到88.1%。尤其是山地农户(616位户主,文盲220人,比重达35.7%)和回族农户(449位户主,文盲半文盲192人,比重高达42.8%)文盲率更高;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农户家庭子女偏多,941户共计4679人,家庭平均规模4.97人,共有劳动力2541人,抚养比为0.84;外出打工人数少,人力资本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大量劳动力从事回报微薄的粗放农业劳动;劳动力掌握技能少,仅有13.6%的农户拥有一技之长,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工多酬薄;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医疗条件落后、经济能力不足,健康程度也不容乐观。
自然资本贫瘠。研究区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六盘山区,大部分地区降水200~500 mm,无霜期短(100~150 d),雨养农业为主,坡耕地面积比重大。941家农户,共有耕地17336亩,户均18.42亩,其中位于山地的农户616户,有耕地13006.5亩,户均21.2亩;农业户261户,有耕地6539亩,户均25.05亩,耕地数量虽多,但多是有量无质,收入不高。降水不足,地表水资源匮乏,加之水利设施落后,致使研究区严重缺水,尤其是山地农户大多食用窖水,人畜饮水困难,水质差,生存环境恶劣。草地、林地大多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而来,长期以来经营粗放、缺乏管理,利用率低,收益微薄;由于市场信息和交通闭塞,从事经果林种植少,收益小,如彭阳县是山杏生产大县,但长期以来,销路不畅,果脯加工业发展缓慢,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物质资本匮乏。根据调研,研究区农户住房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比较落后,居住条件差,主要有砖混结构的新房、砖木结构的半新房和老式的土坯房、窑洞等,几乎没有楼房,尤其是山地农户,仍有206户居住在窑洞中,安全隐患突出。由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除川道地区农户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外(如隆德县杨河村,有专门的农机互助合作社),广大山地的农业机械使用率很低,仍保留原始的二牛抬杠、人割牛碾的生产,机械存量很少,只有个别较富裕家庭使用三轮农用车、拖拉机等机械。一些跑运输的富裕农户虽有一些卡车、工程机械和小轿车等生产机械,但比重不足5%;交通工具普遍是摩托车、电动车等。在同心县张家塬村,摩托车普及率达到80%以上,这与研究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密切相关。家用电器,彩电、洗衣机已经普及,但其他家电保有量较少,冰箱、空调、电脑等普及率较低,仅村中的富裕户使用;耐用品少,太阳能热水器、铡草机等最为常见。
金融资本短缺。收入低,不稳定,农户户均纯收入最高的为非农业户(16064元),最低为农业户(4813元),样本人均收入仅9841元,是宁夏均值(3.3万元)的30%。研究区借贷情况普遍,占38.67%,村民贷款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新房、儿子成家、购置新的生产工具、家中突发重大变故等。根据调研,结婚是农户最大的负担,仅彩礼一项就高达10万~15万元。农户普遍生计比较困难,没有存款或存款较少,存款多的只限于村中的富裕户。种植业和饲养业规模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为主。
社会资本脆弱。村干部普遍由村中的富裕户、致富能手担任,肩负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重任,但干部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主要靠从事非农产业(承包工程、跑运输等)富裕起来,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帮助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社会网络不健全,农户的信息来源途径主要靠电视和聊天,对国家大政方针、市场信息、社会动态了解较少,农业生产跟风现象明显,有些地区政府虽统一规划,但只管种不管收。专业化的组织协会缺乏,仅有3个协会,即肉牛养殖业协会、苗木种植协会和农机协会。交通通讯封闭,对外联系不够,农户到县城去的机会很少,到大城市去的机会更少,个别山村到县城路程超过100 km,交通落后,对外联系很不方便。个别村民人际交往狭隘,邻里关系不和谐,在回汉杂居的村庄,由于宗教和饮食的限制,回汉来往较少。惠农收益不足,退耕补贴少,2000年退耕时每亩补助200元,现在只有90元,养老金,每人每月仅60元,可谓杯水车薪,生态补偿机制也亟待建立起来。
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偏低,5种资本均严重短缺。人力资本是研究区最突出的资本,在生计资本总量中占绝对优势,但表现为有量无质,应当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区域劳动力质量,发挥劳动力的经济价值,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户家庭收入。自然资本量低主要表现在研究区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生产粗放,所以要提高自然资本量,就要让有限的自然资本发挥最大的经济优势,要逐步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确实不宜生存的地区,尤其是山地地区、交通闭塞地区,要实施生态移民。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不足主要由于长期的积贫积弱导致,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农户家庭积累不足,金融和物质资本匮乏,这就需要提高农户的家庭积累,包括收入的提高和支出的降低,不同类型农户要找准自身的生计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道路,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补贴,降低农户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农户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农户的对外交流和外部支持,要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就要加强农户间的合作交流,成立互助合作组织,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市场动态、加强区域对外联系等。
(四)农户收支量化
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支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表5-3)。
农户纯收入汉族(12983元)显著高于回族(6240元),从总收入来看,回汉相差不大(分别为34732和36876元),但回族的支出(28492元)明显高于汉族(23893元)。这主要由于回族从事养殖业比重高,而养殖业投入相对较多,仅饲料一项支出就比汉族多2151元,生产支出户均多出2988元。在生活支出方面,回族的衣、食支出(8460元)显著高于汉族(5699元),说明回族重视衣着和饮食,这与回族文化风俗(衣着要干净整洁)、宗教信仰(宗教节日要宰牲等)和饮食习惯(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关。此外,回族的宗教支出和人情支出(4047元)均明显高于汉族(2256元),这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作为重要的宗教场所,所有支出均由其信众承担(户均年承担1047元),此外在诸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一些重大宗教节日也有一笔较大的支出。
表5-3 农户收支情况 单位:元
川道农户年纯收入(10342元)显著高于山地农户(7534元),其中毛收入分别为39393元和30348元,户均高出9045元。这主要是因为川道农户从事农业劳动的比重小,从事劳务产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比重大,打工和非农收入分别为24572元和7156元,显著高于山地农户的15459元和5717元。山地农户由于信息和交通封闭、思想保守、文化不高、技能匮乏、农业生产束缚等原因,外出打工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低。
纯收入非农业户最高(16060元),兼业户次之(11266元),农业户最低(4813元),三者差距较大,其中非农业户的收入是农业户的3.3倍,显著高于农业户。农业户的种植和养殖收入(14203元)高于兼业户(10384元),更高于非农业户(2015元),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收入少,所以总额相差不大。相反,非农业户的打工收入和其他非农收入分别为33484元、13268元,高于兼业户的23086元、3220元,更显著高于农业户的6338元、3394元,且数额相差很大,导致了总收入差距较大。
(五)发展机理探讨
1.农户非农性指数
首先创建农户非农性指数,所谓非农性指数指农户收入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借以分析农户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非农性指数I的计算公式如下:
I越大表示农户非农收入比重越大,非农生产对其生计越重要,越趋向非农生产,反之,则主要倾向农业生产。运用公式(5-1)对不同农户的非农性指数进行计算(表5-4)。
表5-4 农户非农性指数 单位:%
表5-4 显示,非农性指数,汉族高于回族,川道区高于山地区,非农业户高于兼业户,显著高于农业户。
2.农户生计资产与非农性指数相关性分析
对农户的非农性指数、纯收入和5种资本在SPSS16.0中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表5-5)。
表5-5 收入与生计资本相关性
注:**显著水平为0.01,*显著水平为0.05
通过表5-5可以看出,纯收入,人力资本和非农性指数与其显著正相关,相关性达0.905和0.876,表明人力资本和非农性指数高的农户,其家庭纯收入高。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也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分别为0.779、0.765,表明收入的高低,显著受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正向影响。自然资本与其显著负相关,相关性为-0.795,自然资本高的农户趋向农业生产,收入相对偏低。
非农性指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纯收入与其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分别为0.944、0.914和0.876,自然资本显著负相关,相关性为-0.902,说明纯收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高的农户,其收入中非农收入占的比重大,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其生计策略将趋向非农化。而自然资本高的农户偏重于农业活动,收入相对较少,农业生产依然是其主要生计方式。
3.农户对自身发展的认知
对农户生活中的主要压力、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收入增加后最想解决的问题和最希望政府帮忙做的事4个问题的回答(最多可选3个答案)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农户对自身发展的认知情况不同(表5-6)。
表5-6 农户对自身发展的认知 单位:%
研究区最普遍的生活压力,来自收入低且没有保障(山地58%、农业户55%、回族54%、兼业户54%、汉族49%),缺乏生产资金和技术(川道88%、兼业户45%、回族27%、山地22%、农业户21%、汉族20%),教育问题(汉族49%、农业户44%、兼业户44%、非农业户26%、川道25%、回族18%)和养老问题(非农业户50%、山地27%、回族22%、川道22%、农业户21%、兼业户19%、汉族19%)。相比之下,汉族群众、川道居民更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农业户更注重医疗和养老问题,川道农户、兼业户则主要是缺乏资金、技术,缺乏社会保障等。
对于如何提高生活水平,农业户(64%)、山区居民(63%)和回族农户(51%)都希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畜牧业收入,这与他们的生产基础、占据的生产资料、思想文化和受教育水平有关。相反,兼业户(75%)、非农业户(58%)、汉族群众(51%)和川道居民(45%)更愿意外出打工和从事非农产业。
增收后,研究区农户最愿意投入生产,建设或购买新房和供子女上学,最希望政府帮忙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改善教育问题和基础设施,各类农户相差不大。但回族农户(25%)有到麦加朝觐的愿望,反映出宗教对其的深刻影响。
4.区域发展机理探讨
农户的发展决定农村的发展,显著影响区域的发展,厘清农户的发展机理也就剖析出了区域的发展机理。通过对表5-5和图5-7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的发展显著受5种生计资本和农户的非农性指数影响(图5-7)。其中,农户的非农性指数与区域发展显著正相关,所以,要加速区域发展,让农户快速脱贫致富就必须尽快提高农户的非农性指数。换言之,即要让农户的生计尽快非农化,降低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提高非农收入的比重。而农户的非农性指数和农户纯收入又与5种生计资本密切相关,其中与农户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显著正相关,与金融资本也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与农户的社会资本相关性不明显,与农户的自然资本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图5-7 区域发展机理
注:“”表示二者正相关,“……”表示二者负相关,线条粗细表示相关性大小
根据区域发展与5类资本不同的相关性,可以分析出提高各种资本的措施,即区域发展机理。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为0.905),然而,受教育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的制约,研究区人力资本羸弱,要通过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提升区域的人力资本量。物质资本与区域发展也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为0.779),要通过对农户的危房、窑洞、破旧房屋等进行补贴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对农户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提高机械化水平,实施家电下乡政策,鼓励农户购买电器,提升生活质量。金融资本与区域发展也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为0.765),通过政府对区域产业发展进行金融扶持,对有优势、有前景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完善农户的信贷政策,让其有计划扩大经营规模,为想要致富奔小康的农户提供资金保障(如隆德县杨河乡红旗村的肉牛养殖业),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农户的金融资本量。社会资本与区域发展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性为0.462),研究区社会资本脆弱,需要提升农户的社会资本量,可通过完善区域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讯的发展,让农户能和外界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要鼓励农户成立专业化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内部实现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互帮互助,同时要广开财源,扩大农户的生计资本范围,拓宽收入来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研究区农户收入与自然环境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性为-0.795),而农户的自然资本表现为贫瘠状态,要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促进区域的发展,不能靠一味地减少农户的自然资本量,而是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整合,鼓励农户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流转。流转的结果是农户的自然资本将出现两极分化,自然资本极少的农户,几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收入相对更高的二、三产业;自然资本较多的农户,可以从事规模化经营,仅从事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样也能够迅速脱贫致富。此外,整个区域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六)研究总结
一是研究区各类型农户生计资本量介于0.1266~0.1552不等,生计资本量整体偏低,其中回族略高于汉族,川道农户高于山地农户,兼业户和非农业户显著高于农业户。生计资本视角下5个要素很好地呈现了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的贫困现状及致贫因素,表现为人力资本羸弱、自然资本贫瘠、物质资本匮乏、金融资本短缺、社会资本脆弱。
二是研究区农户的发展即生计状况直接反映了区域发展水平,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区域发展水平与非农性指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显著正相关,与自然资本显著负相关,所以要着力提高农户的非农性指数和人力、物质的资本量,同时引导农户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流转,促进自然资本两极分化。
三是由于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核心区,区域发展落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业生产收入少,农民缺乏生产技能、思想观念保守。在小农生产条件下,农户占有的自然资本越多,就越将自己束缚在农业生产上,外出打工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可能性就越小,收入就越少。要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就需要着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非农性指数,重点提高家庭的人力、物质和金融等资本量。人力资本优势在研究区最突出,但表现为有量无质,应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发挥劳动力经济价值,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户收入;要让有限的自然资本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逐步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确实不适宜生存的地区,要实施生态移民。
四是研究表明,农户收入水平与人力、物质等资本显著正相关,与自然资本显著负相关。参照已有研究,农户收入水平与人力、物质等资本量正相关得到一致认同,也符合现实规律,因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能够直接决定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本研究得出农户收入与自然资本负相关,与上述研究存在出入。已有研究认为,农户自然资本匮乏将导致农户收入低下(即二者正相关),而研究区地处宁南山区,农业以传统的雨养农业为主,广种薄收,生产率低下,农户占有的自然资本越多,越将自己束缚在农业生产上,收入越少;相反,当农户自然资本量很少时,农户就会主动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劳务产业或商贸服务业等收入高且稳定的行业,所以农户收入水平与自然资本量呈现出负相关性。
五是本研究通过对农户生计资本评估,诊断出农户发展的优劣势因素,进而通过各生计资本与农户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剖析出各类生计资本及非农性指数如何影响农户的发展、影响的大小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基本上厘清了区域农户及农村的发展机理,考虑到研究区地处连片特困山区,农村经济在区域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所以本研究最终上升为区域发展机理探讨。然而,如果研究区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剖析区域发展机理时还应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以求剖析的更加全面、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