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形地貌
犍为县县域地形东北、西南高,东南低。东北部的铁山海拔723m;西南部的梁家山是区内最高峰,海拔1047m;南部新民镇铁板桥最低,海拔305m。整体呈起伏不平的丘陵、低山地形。岷江、马边河河流两岸为冲积平坝。区域地形特点是平坝、丘陵、山地皆有,以丘陵为主。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地貌类型成因等,可大致划分为6个小地貌单元(图2-1)。
中切割多形态丘陵区:主要分布于岷江以东的罗城镇、敖家镇、寿保乡、定文镇、下渡乡、岷东乡、舞雩乡等乡镇,约占县域面积的31.2%。沟谷纵横,岗丘杂陈,形态受岩石性质影响,具多样特色。切割深度30~90m,少数10~30m。丘顶起伏不大,谷底多较开阔平坦,谷坡略陡。
中切割窄谷脊状丘陵区:主要分布于岷江以东铁山背斜一带的金石井镇、罗城镇、纪家乡、新盛乡、玉屏乡、伏龙乡等乡镇,约占县域面积的8.6%。相对高差一般在60m左右,局部地方可达100m或更多,地势起伏大,坡长且陡,比降较大。
中切割丘陵高台区:分布于县境东部的龙孔镇、大兴乡、公平乡等乡镇,约占县域面积的14.5%。主要由上白垩统夹关组地层组成。高地内侧剥蚀面整齐,相对高差多在20~80m,平缓宽谷发育,短而多。高地外缘砂岩多形成峭壁陡坎,与外围侏罗系砂泥岩组成的丘陵形成明显界线,形成一台阶,切割较深,相对高差可达60~100m或更多。
深切割单斜丘陵区:主要分布于麻柳场背斜、榨谷场向斜一带的大兴乡、新民镇、铁炉乡、榨鼓乡、九井乡、清溪镇等地,约占县域面积的19.7%。地形切割深,相对高差一般为80~180m;谷坡较陡,沟谷呈“U”形或“V”形发育,以泥岩为主的分布区多见宽谷、缓坡。
圆脊槽地低山区:分布于马庙乡、芭沟镇、同兴乡、泉水镇等乡镇,在金石井镇、罗城镇、南阳乡等的部分地区也有小面积分布,约占县域面积的19.8%。主要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组成,次为侏罗系。山顶形态多呈圆状,沟谷发育为挽近期,多为坳沟;由砂岩构成的谷坡多形成高30~50m不等的陡崖,相对高差一般在200~500m。
平坝区:分布于岷江、马边河两岸,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约占县域面积的4.7%。在犍为县县城分布规模较大,其余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主要由近代冲积黏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
2.地层岩性
图2-1 犍为县地貌图
区内出露地层以侏罗系和白垩系碎屑岩为主(表2-1,图2-2),有中上三叠统雷口坡组—垮洪洞组(T2-3l+k),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1-2z),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J2s1),上沙溪庙组(J2s2),上侏罗统的遂宁组(J3sn)、蓬莱镇组(J3p),上白垩统夹关组(K2j)及第四系(Q)等。
表2-1 工作区地层岩性简表
续表2-1
图2-2 犍为县地质略图
3.地质构造
县境内的地质构造简单,形态较为单一,构造形迹展布以北东向或近东西向为主,褶皱宽缓,断裂不发育,地层产状较为平缓(图2-3)。
图2-3 犍为县地质构造略图
1)褶皱
主要包括北部的铁山背斜、九龙埂背斜褶皱两翼,地层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和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12z)为主,轴部平缓,倾角2°~3°,北西翼5°~12°,南东翼8°~45°。
龙孔场-榨谷场向斜、麻柳场背斜、炭库场向斜,褶皱舒缓宽展分布在县域东南,展布于侏罗系、白垩系中。
龙孔场-榨谷场向斜东段称龙孔场向斜,西段称榨谷场向斜。龙孔场向斜为箕形宽缓向斜,轴线方向22°~30°,北西翼岩层产状5°~15°,南东翼10°~32°,北东端扬起7°,两翼地层为上白垩统夹关组(K2j)、上侏罗统遂宁组(J3sn)。榨谷场向斜呈不对称状,扭曲,近东西向,北翼较南翼陡,西段两翼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东段有少量为上白垩统夹关组(K2j)地层,其余部分展布于上侏罗统遂宁组(J3sn)及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地层中。
麻柳场背斜为倾伏鼻状构造,轴线方向45°~30°,北西翼岩层产状11°~16°,南东翼12°~26°,北东端倾伏角8°~11°,组成地层为上侏罗统遂宁组(J3sn)和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
炭库场向斜呈不对称状,扭曲,轴线方向50°~80°,北部倾角35°~42°,南部15°~24°,东北端翘起18°~29°,组成地层为上白垩统夹关组(K2j)和上侏罗统遂宁组(J3sn)。
2)断层
断层展布在三叠系、侏罗系中,呈北东东向、北东向断裂组和褶皱组的亚性构造形迹,位于县域东北部。主要包括铁山断层、周家沟断层。断裂一般为压性,倾角陡,断距大,挤压紧密、强烈。
周家沟断层:位于图区北部寿保乡北,走向北东65°,在图幅内长约10km,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25°~35°,南东盘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往北西逆冲于北西盘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之上,垂直断距47~67m,为一低角度的逆冲断层。
铁山断层:位于图区北东部,走向北东55°,在图幅内长约13km,北西盘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往东逆冲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之上,垂直断距30~95m,为一低角度的逆冲断层。
此外,构造形迹尚表现为构造裂隙发育。主要发育两组裂隙,一组与构造线方向呈30°~50°的交角,另一组与构造线近于垂直。裂隙以垂直构造线的一组最发育。厚层砂岩中裂隙宽大、稀疏,局部裂面被方解石及泥砂质充填;泥岩、粉砂岩中裂隙发育较密集,但延伸短、宽度小;砂岩中的宽大裂隙止于泥岩接触面。此外,在榨谷场向斜北翼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段砂岩中,常见两组高角度张开裂隙:①组产状130°~135°∠68°~72°;②组产状310°~320°∠86°~90°,裂隙面较平直,部分被后期砂泥质充填,宽度一般1~5.5cm,裂隙率约1.99%~4.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